本帖最后由 myb 于 2012-6-28 17:18 编辑
中国的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至今,显然被多数人视为朝阳产业,尤其是最近几年,食用菌工厂化似乎成了高烧不退的话题。虽然眼下多数工厂化的菇品价格“跌跌不休”,但按照经济周期性规律,波谷触底必然会演绎下一轮的波峰。这无疑对腰缠万贯的资本大鳄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其实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风险很大,收益无法保证,从业内热炒的净利润30%以上,到如今全国几乎所有厂家运行成本都亏本,真的是在拼运气,还特别注意的是食用菌工厂化投资巨大,资金是个大问题,不是这个菌界的人,都到这个菌界里面“搅和”,其实也是市场传递出的一种信号,这种信号表明,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要踩上点,碰点运气,赚钱还是可期待的,关键就看你手中的现金流能不能坚挺到好时候,而跨界资本优势就是“财大气粗”。
扎堆食用菌工厂化还是因为利字当头。中国的食用菌产业以往多为传统生产模式,主体是广大菇农,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种菇成本的急剧增加,市场的极不稳定,菇贱伤农时有发生,加之菇农老龄化现象逐渐显现,投入资本有限,在对待激烈市场竞争时,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在这个菌界内,技术、规模、成本、以及市场行情等因素,都是种菇能否成功并获得效益的关键,相比之下,跨界资本进入食用菌工厂化领域更具优势。
跨界食用菌工厂化领域国家还给补贴。这是最主要的,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明确提出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件提出了7个方面21条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包括了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技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开拓国际市场等关键环节,涵盖了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等领域…….等等这些,就算人家种菇不成也赔得起,起码还能换来政府支持和补贴。当然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这点他们晓的。
跨界食用菌工厂化领域经营更像“投机”资本战。我们不否认商人对商机的洞察力是高人一筹的。但隔行如隔山,原本干一行,现在干两行的做法,有悖于主业深挖。虽然现在各行各业,都提倡主业加副业的战略模式,做好主业的同时,在主业的基础上进行衍生业态。可目前的大佬们跨界的幅度过大,让人有些担忧,毕竟食用菌工厂化领域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很多跨界商人认为自己虽然从事食用菌工厂化没什么经验,但总认为不懂可以花钱找明白的人打点。但这似乎风险更大,因为目前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的技术开发、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极度缺乏,南郭先生式人物有之。他们的跨界经营,更像是一场“投机”赌博式资本战。
我坚持认为:跨界食用菌工厂化领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行当也不是仅靠资本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符合食用菌生命的规律,破除技术障碍,摸清食用菌产品价格的周期,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种菇本身就是件需要耐住寂寞的事业,这点和资本的快速逐利行为是冲突的。所以,任何想短期获利的跨界行为,都很难成功,跨界食用菌工厂化领域前一定要三思。食用菌工厂化的投资并非看起来那样美。与工业不同,食用菌工厂化面对的是生命的产业,它更加复杂,要面对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生物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周期性风险、政策性风险等多重挑战。虽然这些大企业拥有资本优势,但是在面临食用菌工厂化行业特有的关键技术及价格风险时,资本并不能完全抵御,许多企业的亏损就是前车之鉴。如果群体性同时进入,供给增加,或将面临随后几年菇价的下行。而看起来极具诱惑的政策补贴也并不像表面上轻易就能获得,其实,国家对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持并不够,往往雷声大雨点小,补贴很难落实,即使落实也多流于权贵者手中。
跨界食用菌工厂化领域,重金投入种菇业,让我们担心的是,食用菌这个原本就十分脆弱的行业,在巨额资本注入之下,会不会迅速导致产能过剩,进而也出现价格剧烈波动,也变成微利行业呢?甚至会冲击到那些食用菌中小企业及众多菇农的生存?所以说,对跨界食用菌工厂化领域我们难以盲目乐观。我欣赏国内外一些企业坚持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国内外有不少企业大家,可能一生只做一件事;有的企业甚至几代人仍坚持从事一个行业,甚至是做一件产品,把一件产品做到了极致,所以他们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做到了精益求精,这也成就了他们永远站在行为的前头,成为领军者,像瑞士的手表就是明显的例子。那些资本大鳄舍弃老本行到食用菌这个领域搅合对吗?脱离主题而跑偏是否有点不伦不类?这种做法确实值得商榷的。从专业角度上分析,一些玩煤的、玩房的….“大侠”们跨界涉足食用菌工厂化领域,在行业技术上是相侼相斥的,食用菌工厂化需要的有丰富种菇经验的专业人员,他们怎么解决?他们为什么要跨界食用菌工厂化领域?值得我们深思!
该贴已经同步到 myb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