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yb 于 2012-4-29 14:01 编辑
不管食用菌企业也好,菇农也好,相信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最厌恶的是杂菌污染,尤其是规模性栽培,杂菌的危害成为食用菌生产发展的重大障碍。
杂菌蔓延快,损失大,其中,细菌、木霉菌、毛霉菌、根霉菌、曲霉菌、链孢霉菌等经常发生,侵染食用菌菌丝体,生长快,争夺培养料的养分,分泌毒素,抑制食用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造成菌种、菌袋污染,成品率下降。有的杂菌还侵染子实体,造成病害。由于这些杂菌的侵染,可造成菌袋污染率10%~20%,有的高达30%,损失严重。这些成为食用菌生产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黄毅老师在【蘑菇圈】杂志发表的大作【突破食用菌企业生产的瓶颈,争取更大经济效益】一文,提出菌袋(瓶)污染率控制在2%为基础,我认为是切合实际的,至于业内有人说可以杜绝污染,甚至说在简陋的硬件条件下,也可以做到万分之一的污染率!我个人的看法是无论什么规范的体系都难以做到,2004年我到山东一食用菌巨头企业观摩,在相当标准的条件下,室外堆放一筐筐的污染瓶让我感叹。今年我到食用菌工厂化巨头企业-雪榕生物参观,这个企业除大环境卫生搞的相当好之外,初冷、强冷、接种空间的无菌程度的控制非常严。从双门灭菌锅出来之后的栽培包,365天都应该始终处于高效过滤后的正压风的环境下,自动化接种,仍有千分之二的污染,我个人觉得已经相当优秀了。
为什杂菌有那么强的生命力?我们来看一下臭名昭著的绿霉,绿霉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对各种食用菌的致病力强,它不仅在菌丝生长阶段产生危害,同时也会危害食用菌子实体。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食用菌类,在不同的生产阶段都会遭到绿霉的侵染。更可气的不仅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而且绿霉本身还分泌毒素抑制菌体生长,绿霉菌丝与食用菌菌丝接触后,缠绕、切断食用菌的菌丝。传播力也相当强。目前还没有发现能抵抗绿霉菌侵染的食用菌品种,木霉是食用菌栽培中最严重的一种杂菌,食用菌栽培中极其常见、危害最大。很多菇农谈绿色变,如同食用菌生产中的癌症。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培养料和菌丝以及食用菌子实体受到绿霉的侵害而报废,造成栽培的大失败。
绿色木霉主要存在于朽木、枯枝落叶、植物残体和空气中,其分生孢子通过空气传播,在15~30℃时,孢子很快萌发,10℃以下、35℃以上萌发率下降。菌丝在20~30℃生长迅速。孢子在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萌发加快;相对湿度低于85%很难萌发。适于酸性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孳生。其孢子在空中传播快,繁衍迅猛,处理不及时,损失惨重。绿霉的主要生物特性为其菌丝成熟期很短,往往在一周内即可达到生理成熟,然后即生成绿色霉层(绿霉孢子层),当基料被侵染后,在其菌丝阶段不易被人发觉,直到出现霉层时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起初只是点状或斑块状,当条件合适或食用菌的菌丝不是很健壮时,它就会很快发展为片状,直到污染整个菌袋。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短时间即可成一片绿色,同时,其孢子到处飞扬,周边的菇棚、菇架以及菇房墙壁上都会附着大量的绿霉孢子,给以后的生产埋下严重隐患。
绿霉的生物学特性诸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与我们栽培的食用菌很相似,这是我们防范难的根本原因,至于有业内人士提出的在食用菌配料中少加麦麸、玉米面等可以有效防止绿霉污染,我始终持怀疑态度。我们知道食用菌能产生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的酶系,其酶量的大小和酶活的高低,视不同种属的食用菌,基质的种类以及所处的生理发育阶段而不同。纤维素是超分子结构的高分子,研究证明担子菌分解纤维素酶不是单一种酶,而是多酶体系。其中研究较清楚的有两种,即C1酶、Cx酶。绿色木霉的C1酶和Cx酶的活性都相当高,远强于食用菌种中的活性。食用菌在培养过程中常常造成木霉污染,可能原因之一就是木霉中分解纤维素的酶系占了上风。经上述酶的分析,笔者认为,单纯降低食用菌培养基的营养来降低木霉的污染率,不可取,因为碳氮比的不协调势必影响食用菌的产量。
还有菇农忌惮的老菇房问题,出现杂菌滋生猖獗,菇农俗称“重茬病”。这个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食用菌本身的原因,另一个就是环境的因素。食用菌本身的原因是指食用菌的化感作用,食用菌的化感作用应该是一种食用菌(供体)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其他有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包括促进和抑制两个方面,当受体和供体同属于一种食用菌时产生的抑制作用叫做食用菌的自毒作用。化感物质作用的机理是抑制细胞分裂、伸长、损坏细胞壁、改变细胞的结构和亚显微结构,影响食用菌体内生长素的水平,破坏细胞结构,改变酶的功能和活性,抑制氨基酸的运输和氨基酸向蛋白质的整合,阻碍气孔的传导。然而发生和加重老菇房栽培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因素。食用菌是高度集约化的产物,具有复种指数高的特点,一般的食用菌产区,长期连续栽培某一种食用菌加重了食用菌的自毒作用。
减少杂菌污染单靠消毒是不行的,必须从优选菌种开始,从合理配方入手,从灭菌、接种、发菌管理等各方面管理下狠功夫,每一项措施都要到位,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尽可能的将杂菌扼杀在萌芽状态,使之不发生,少侵染。(本文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网谢谢)
该贴已经同步到 myb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