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菌界,在星河生物科技上市的影响下,相当多的食用菌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上市狂潮成为了菌界的热点。国内某高层大人物也从货币政策、信贷结构、股市改革、金融风险等四方面对2012年的金融工作提出要求,强调要提振股市信心。
这些企业仅仅看到了上市的好处,认为只要自己的企业上市就可以实现跨地区的资产重组、联合并购,可以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食用菌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可以融集巨额资金,迅速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产业强势。通过可以通过大的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低成本资金,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知名度,促进企业更快发展。等等这些,确实可以通过上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我并不否认。
但太多的食用菌企业上市也要注重“后果” 一个成熟的食用菌市场,许多食用菌企业应该不要轻易上市,是否上市应该是一项十分谨慎的决策;然而,在当今中国菌界,稍有点名气的企业,几乎都想上市。甚至喊出了有条件上市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市的口号。
然而,食用菌企业若想上市也会有极高风险和付出很大代价的,诸如,上市前的资产重组、财务顾问费用、保荐费用,这笔费用是相当不菲的,如果一旦上市失败,前期努力和折腾也就全废,其间的“硬”支出就会打水漂;即使上市成功,IPO承销费用以及在证交所初次挂牌费用及持续挂牌年费,也是一笔巨额数字,当然,对上市食用菌企业而言,更主要的上市压力、责任和义务则是来自上市后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投资者对上市企业的监管和监督,这才是最要命的。
食用菌企业上市后就会变成公众企业,它首当其冲面对的是短期增长压力。因为股民对上市企业都有较高的成长预期。当上市企业的资本金猛然增加数倍后,如何在短期内产生巨大效益,并回馈投资者,这是有相当难度和压力的。食用菌企业上市后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直接挑战着商业秘密的极限,这是对上市企业的竞争力的巨大挑战。上市绝不只是简单的“圈钱”融资,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食用菌企业上市后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以及自身社会形象的定位具有“放大”效应,上市企业可能随时要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挑刺”般眼光的审视与指责。
食用菌企业上市还意味着股权被稀释,经营战略可能被更多人控制或改变,甚至控股权直接遭到易主威胁,尤其是过去独享的利润将被极大地“摊薄”。经营十分优秀的食用菌企业往往对上市十分保守、谨慎。因此,从逆向选择角度看,财务越是糟糕的食用菌企业,上市动机越强烈。当然,这类食用菌企业造假上市的冲动也可能会越强烈。这就势必要求监管机构有着火眼金睛一样的发审制度来识别、筛选。巴菲特曾经说过:“当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句话在当今中国股市,正在上演。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股民正在走上成熟,开始用法律武器主动维权的案例已经不断出现。通过食用菌企业上市和市场融合,降低控股权比例,控股股东的减持,可以使原股东向其他投资者转移食用菌企业经营风险,已经越来越行不通,用上市包装自己,暗箱操作。这种盲目跟风上市结果无异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小心”。 “股市十年生死两茫茫,纵有割肉豪情志,股已套,钱已光。”食用菌企业的上市狂潮或许是美丽的肥皂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