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省涉菌学校这几年骤然升温,即使我的母校吉林大学也不甘落伍,一村一品大学生也设了食用菌课程,李玉院士领衔的吉林农业大学更是在全国开创了食用菌专业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涉菌这无疑对我国食用菌后备人才的培养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未来食用菌研究生、博士生也会越来越多,有人质疑这是否过热,我倒觉得依然不足,中国菌界的历史欠账实在太多。
中国食用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离不开的是学者,1923年-1927年著名真菌学家戴方澜在东南大学开课讲授真菌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真菌学研究人才;著名食用菌大师杨新美教授在华中农业大学培养了现代食用菌界一批顶尖高手,华中农业大学也被誉为中国食用菌界“黄埔军校”。但即使如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同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仍然落伍,我国从菌人数上千万,如此庞大的队伍又有多少人受到过专业系统培训?当今中国菌界的弱势能不与之有关吗?更多的基层菇农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教训,总结一些成功经验勉为其难的支撑者这个产业不断发展,我在想,我们走的弯路是不是太多了?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不断加大食用菌专业教育的投入,但这个专业的招生并不容乐观。这个专业难以吸引学生和家长,固然有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涉菌毕业生专业技能没有明显优势,整个菌界的认同度不高,就业前景暗淡。
那么为什么接受了几年食用菌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专业技能却没有明显优势?关键是这些涉菌学校、家长、学生看重是“学历文凭”,而不是“务实致用”,学用脱节“两张皮”现象相当严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既懂食用菌理论又懂技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千呼万唤出不来”;还有食用菌教学设备仪器陈旧落后,缺乏务实的实践场地,学生想学想做有劲使不上,也是不争的事实。笔者接触了一位这样的学生,拌料用的装袋机也是老式的甚至是已被淘汰的,实习课做的马马虎虎,连基本的试管塞棉塞技能都不过关,试想,这样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与今后的用人食用菌企业“无缝对接”?换言之,没有 “金刚钻”,怎敢揽“瓷器活”呀!如果这些学生不出校门,有了食用菌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当的实战机会。经历了真刀真枪的演练,学生有了“真功夫”,哪个食用菌企业不争破头要?
涉菌学校与用工食用菌企业的“无缝对接”,需要这些学校也要“换脑筋”,拓宽解困思路,多渠道争取发展资源。如,与食用菌企业沟通合作,努力把食用菌工厂引进学校,把课堂开进食用菌工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适销对路的食用菌专业技能型人才。我们的食用菌专业教育只有学会了与食用菌企业对话、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有出路。
在这里我还要说的是,涉菌学校的老师责任心也很重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为先。师者,社会的良知,菌界的良知,中国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很多财富,但是并没有造就同等的良知。在过于广泛和旺盛的需求吸引下,在淘金狂的野心驱使下,相当多的菌人都狂野起来,于是用良心被金钱泯灭了,如此,社会乱了,菌界乱了,良知泯灭了,菌界失去了信任,也失去了效率。我们的食用菌行业要检讨,要自律。 涉菌学校的老师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其实涉菌学校的老师不一定非要找菌界的大牌授课,但一定要在这个专业里做优秀老师的选择。宁可拿菌界大牌的老师的价钱,请优质的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老师来保证授课效果,二来作为食用菌企业也可以跟学校提更多的要求,比如涉菌学校必须给食用菌企业做一天的调研,然后老师的课件要经过食用菌企业审核。让学生们听课是一种俯视地打量,而不是仰望着吸收,这样的学生何愁学不到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