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4、两位老兄并肩作战 件件往事清晰再现(1-16)fficeffice" />
2010年16日到20日,受老朋友张振喜教授和武汉新洲市辛冲镇政府、武汉山水公司的邀请,到武汉考察指导,与张振喜教授朝夕相处几天。张振喜教授工作的敬业精神、为人处世的人格人品、技术的精益求精,激发起我更多的回忆与感慨。
张振喜教授,祖籍河南新郑,大学毕业分配在泌阳卫生防疫站工作。几十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在防疫领域内建树不少,在行业内稍有名气。长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结合生产实际,也是我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传统。 张振喜教授,从80年代涉及食用菌领域,到上世纪在90年代发展总结了花香菇栽培技术,曾一时轰动国内外。2000年代,又不断完善总结了白灵菇的高产栽培技术,突破了白灵菇产量低的瓶颈。
张振喜教授不在乎名利地位、只在乎干实事有意义、干成事心安理得,这种理念使我们有共同的语言,14年前相识在泌阳后,走过一段共同的历程。回顾总结我们历年的交往,颇有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之处,也不妨是朋友交往的一段佳话。张振喜教授大我十岁,发自我的内心就是师兄师长,因此,我总是以张老师相称。
张老师在食用菌界是一位有名有实的专家,他不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主要的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能将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活龙活现地解释。我们的友谊、我们的交情也是名副其实、朴实纯真。
我与张老师神交于91年, 当时,我在北京四季青创办北方香菇厂, 张老师当时是河南食用菌学校的老师, 慕名带学生到北京四季青生产实习, 可惜当时我在外地,没有见面。 后来直到90年代中期, 他在河南泌阳发明了大袋立体栽培花菇的技术, 邀请我去考察, 我们才第一次见面,相见恨晚。 从此,我们的交往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深,十五年来,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不短, 一起做过的事不少,至今我们在一起的日日夜夜、走过的一步一步、说过的一言一语、做过的一件一件, 还记忆犹新,清晰再现。
这里根据我们历年交往的早年日记、近年博客为主线,加上我当时的思绪体会,辅以现在的感想感悟,略加整理,就成就了今天开讲的故事集。下面分节讲述,分节列出,感兴趣者从中品味,或许在人生道路、为人处世,在食用菌技术上会有所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