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除细菌污染的前提下,菌丝表现出稀疏、纤弱、无力、长速特慢等等现象时,即可判定菌丝稀疏有以下几个原因:菌种种源退化、菌种老化、菌种自身带有病毒或病菌、培养料营养配比不合理、培养料含水率过低、培养料的PH值过高或过低接近酸败、培养温度过高、湿度过大等等。 防治方法如下:①选用脱毒菌种,无论是购买或是自制菌种,均应严格检查,并选择菌龄适宜的种源。②科学合理的调配培养料,使之营养全面、均衡、并保持合适的含水率,一般料水比在1:1.3-1.6之间即可,不必过高,但也不要太低;③注意培养料PH值的变化:越是温度高的季节,PH值的变化就越快,一般生产中可不加石灰粉、培养料可基本保持PH7,不低于6,灭菌时要加大火力,使料袋在最短的时间内(2-5小时内)升高至100℃,以防灭菌过程中培养料发生酸败;④适时调控培养室的温度,使之尽量满足要求,如高于35°时,菌丝则明显纤细、稀疏;⑤培养室相对空气湿度接近100%时,菌袋也明显表现菌丝稀疏,严重时甚至看不到表面菌丝,商品质量严重降低。 本人2008年初在河南濮阳清丰县的一个食用菌基地帮助菇农做过一个高温平菇三级种试验,在温度19℃、湿度100%,但在排除其他不利因素的条件下,结果无一例外的出现菌丝稀疏,试验结果表明:在该温度、湿度下生产的菌种,不但不失去活性,而且较常温下的菌种表现为萌发早、发菌快、抗性强,这个结果是否与培养温度低、湿度大有关,需要有关专家进行进一步的试验论证。但是,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培养发菌,一定程度上将延长发菌时间,并且,污染率有所提高是肯定的,这一点请菇农在生产之初要进行有效预防。 【后记】:
由于食用菌的有害生物的种类太多太多,加上地球逐渐变暖,大气环境的加剧恶化,各种有害生物不断变异成新的品种,使得我们的科技人员防不胜防,又由于它们体型太小,一般菇农很不容易识别,更不谈更好的防治了。但这些有害生物的危害特大,给菇农造成的损失惨重,所有这些均引起了有关科研工作者和专家的高度重视,但由于这些研究又涉及到许多学科,,尤其是食用菌病虫的生物学,包括各种病原菌如细菌、放线菌、真菌、黏菌;害虫、螨类、线虫等等的分类学,要彻底搞清每一种病原菌和昆虫的生活史、侵染途径、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防治的有效措施等等,但是目前我国研究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教学科研人员都很少。而一些大专院校食用菌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现实社会的体制问题,教学与实践、生产严重脱节。如同前方士兵在打仗,后方兵源补充不上,这些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食用菌行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加上目前国内可供参考的资料也特别奇缺,专门生产用于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高效、低毒、廉价、绿色环保型的专业原药厂几乎没有。 有时,为了查证某一种病原菌的原理,本人需要查询大量的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资料,熬夜到夜里零点对于我就是常事,这个过程是艰辛而枯燥无味的,但,我仍然无怨无悔的坚持着。同时,由于本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根本不可能将食用菌的许多杂菌的病理彻底研究透彻,我也深知,本人在有关杂志、论坛发表的很多病虫害的技术性文章还很欠缺,因此,我真诚的期待我们更多的第一线的实际科研人员共同来研究、开发这一行业,将食用菌这个朝阳产业做大做强。 【付:短文一篇】 站在春天
--写在老袁被聘为《易菇网》杂志专栏作者之际
用整个冬天的时间
打探成熟的季节
用尽全身的力气
匍匐在食用菌
病虫害的王国
埋头探索。。。。。。
寒冷的冬夜
对着冻僵的键盘,浅吟
音符般跳动的思维
还有那
带着体温的病虫害的文章
在黎明橘红色的窗口
以诗歌的名义
虔诚叩拜
如果不能如海子那样
面朝大海
我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
站在春天
向更高 更深的目标冲刺
【作者 袁世平 工作QQ 96943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