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 关于食用菌升级转型的问题,引起了菇农和专家学者的广泛讨论。 如果我们还依赖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是肯定不行的,就如同80年代我们的菇农手工装袋,现在有了各种类型的装袋机,再使用手工装袋只能说是裹足不前了,是会导致落后的。
我们菌界的一些研究理论的专家学者,要相信菇农和企业主的能力。从食用菌发展几十年的经验来看,食用菌方方面面的理论创新也好,其它创新也好,都是归纳总结先进模式,而后逐步在全国推广的,绝不是我们的食用菌理论学者在象牙塔里臆想出来的。比如,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说是食用菌学者们知道一个菇农该盖什么样的菇棚还是这个菇农自己知道该盖什么样的棚子?毫无疑问,当然是菇农。但是菇农虽然知道自己该盖什么样的棚子,却不一定知道别的地方菇农盖得棚子或许比自己的菇棚更好,食用菌专家学者要提供多样性的菇棚,给菇农自己选择。如果二者配合的比较恰当的话,就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典范。
可惜的是现在有些食用菌专家学者受到现行科研体制的束博,更多的沉迷于RNA,DNA的研究,已经不去搞调研了,不去观察食用菌市场上风云变幻了,只在书斋里担忧,菇农之路还怎么走。
食用菌升级转型问题,菇农不会不关心自己的实际利益,涉及菇农自己的事情,都会理性处理的。只不过现在我们的信息网络尚不发达,或者说让菇农选择判断的模式不多,这是需要食用菌专家学者们总结的,总结好了去推广,让菇农自己去衡量,选择合适自己的模式,以何种模式种菇,种什么菇,菇农又不是傻瓜,难道自己不会选择吗?菇农技术的落后迫使他们不得不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如果说技术进步了,那个菇农愿意走回头路?
菇农如此,食用菌企业主也是一样,凡食用菌企业老板都不傻,有的老板精明的像猴子似的,选择什么样的食用菌生产模式他自然会探讨学习的,一旦有一家企业采用食用菌新技术新设备,比他有明显优势,他会急不可耐,要么去模仿,要么去自己投资专研,研发新技术。否则,险測的食用菌市场就要把他轰出去,他不急行嘛。
食用菌专家学者的研究应当是经得起市场的检验的,如果你的研究成果被食用菌企业采用了,也能创造很多的价值,食用菌企业自然会趋之若鹜,食用菌的研究成果也应该是商品,不能是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传来传去,制造学术垃圾。你看黄毅老师,食用菌工厂化的技术就是解决食用菌生产的稳定性和品质性的问题,这不是吹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效。当然,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食用菌一些基础性东西,不可能会立竿见影的见效果,需要科研部门加大投资力度、研发力度。杜绝研究的东西,不但对菌界没有用处,甚至还产生负效应。
就本文笔者想谈谈一些食用菌行业到底是技术创新与引进技术孰重孰轻的观点。对于整个菌界来说,当然是自主创新是最好,但并不绝对,对食用菌企业来说,要看自身水平。如果你企业的技术落后别的企业一大截,最直截了当的策略就是学习人家技术,同时,在学习别人技术的基础上,不能闲着,单纯靠模仿,也得拿出点银子来投入创新,这样才会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有利,据了解韩国的食用菌发展就是这样干出来的,你不能说高丽人没脑子,只有手。现在中国食用菌界模仿能力已经相当强了,就需要有自己的新东西了,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模式老是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屁股后面跑,是不行的。对于食用菌企业的制度模式也是一样。食用菌专家学者不能当鹦鹉,把食用菌发达国家的模式搬过来,鹦鹉学舌,交给弟子的也是鹦鹉学舌,只会让食用菌界的鹦鹉语泛滥了。
这个菌界不少先进的栽培模式,我们的菇农不是一样创造出来,而且还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很多食用菌企业主甚至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更不懂什么先进的管理模式,食用菌企业不是一样可以做大。食用菌升级转型不能朝一个方向想,方向多得很,一个方向走过了头,也不行,现在日本、欧美等食用菌发达国家的那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模式,还是需要研究的,毕竟现在是全球一体化经济,你学我我学你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发展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升级转型的诸多理论问题,是在食用菌发展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坐在研究室玄想创制出来的,能够在这个产业中众多的模式中寻找出优秀的模式,并加以总结和推广,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在这个基础之上,还有点创意,就更好了。给菌人提供一个思路,打破旧的思维牢笼,赢得新的思想解放,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请一些坐在书斋的食用菌专家学者们相信菇农和企业主,他们的头脑也不比你们差多少,相信他们能够在食用菌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食用菌专家学者的任务是,多多提供好建议,供他们选择,并当好参谋,为他们保驾护航!参考文献略【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