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到菇农群调研,有很多场景让我感叹,大地木耳再摆放地上铺一层松针叶既可以使木耳袋借助地气也可以使木耳免粘泥土;菇农大棚大棚的顶的防风口以前要开关,得爬上去弄,安个拉绳就能解决;用铁丝做个抓手,金针菇搔菌快的很。。。。。等等这些,别看是土办法,很实用。
有些菇农特别爱钻研,土办法土专家也相当多,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传播的得也很快。他们的多数无太高的学历,但对种菇怀有深深的感情,他们善于创造发明。他们的发明也充满乡土气息,能从食用菌的生产需要出发,运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解决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他们的“土办法”不仅为自己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食用菌的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正应了这个“土”字,食用菌产业似乎容易让人自学成才,但稍加琢磨,其中的道理也很容易想见。首先,这和食用菌生产的特点有关。食用菌生产相对投入少、周期长,很多时候不需要特别的设备辅助研究。要把握它的规律,种菇户有自家的优势,年复一年身体力行,很多时候更容易积累丰富的信息。就以吉林省东部黑木耳主产区的耳农为例,这里产业程度化较高,耳农种黑木耳种得比较“省心”,更有时间和机会“琢磨事儿”。其次,食用菌“土专家”更有研究的动力。他们的发明创造与自家的增产创收紧密相连,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在很多食用菌“土专家”身上,都能感受到执著的精神。
也正是因为输赢都是自家事,食用菌“土专家”更容易摆脱外部的影响坚持到底。食用菌科研是以食用菌的生长周期作为科研周期,每年可以用于研究的时间十分有限。食用菌“土专家”们则不一样,2-3年出成果的固然大有人在,5-6年仍锲而不舍的也不在少数。我们应该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这些食用菌“土专家”的“异想天开”,相当多的食用菌“土专家”就是顶着种种压力,撑到了出成果的那一天。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食用菌“土专家”一定比专门的食用菌科研人员强,但在食用菌应用型技术的研究方面,食用菌“土专家”们确实有他们的优势。而如果是食用菌育种等这类更需要专业知识背景和先进仪器设备辅助的领域,就不是食用菌“土专家”们轻易能够驾驭的了。
无论如何,食用菌“土专家”和他们的成功故事至少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启示:在基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入足够努力,很有可能超越自己的弱点创造“奇迹”。给予食用菌“土专家”充分的发挥空间,他们的个人“奇迹”还可以演化为使更多菌人受惠的群体“奇迹”。 食用菌界“土专家”多多益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