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情况】
地碗菌为食用菌重要竞争性杂菌。 常发生在蘑菇、平菇、金针菇、鸡腿菇、姬松茸等食用菌的菇床上,大量消耗培养料中的养分。 【症状特点】
食用菌播种后,在菇床表面长出一颗颗近圆形、颗粒状、略带肉色的子实体,如绿豆至黄豆般大小,颜色因种类不同而异。该菌在菌丝生长初期无明显的症状,当成熟时就会在菇床的畦面上出现淡黄色至黄褐色小碗状的子囊盘,肉质,初期近球形,中间有一开口,长大后开口呈碗状,近无柄,严重时在培养料表面上子实体密集丛生。发生该病害的菇床,子实体原基形成少而迟,食用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出菇少或不出菇。
在菇床上常见的地碗菌种类主要有:疣孢褐地碗菌和土生硬皮盘菌。地碗菌平时生活在土壤及有机质上,其子囊孢子可随培养料及覆土进入菇床,也可随气流传播,形成初侵染和再侵染。在培养料有机质丰富、菇房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情况下,该菌极易发生。
【发病条件】
地碗菌平时生活在土壤中及有机物质上,病菌可随培养料或覆土进入菇床,也可以由空气中漂浮的孢子沉降到菇床而引起发病。在有机质丰富和适宜生长的温湿度条件下,特别在适度大、通风差的条件下,生长迅速,大量消耗培养料的养分。
【防治方法】:
① 覆土消毒处理。高温杀菌、覆土要暴晒,用药剂熏蒸。覆土消毒具体方法
如下:首先要选择未被污染的地方取土,取土时要铲除表土层20厘米以上的土,其次进行消毒处理:按每立方米用36%的甲醛500毫升,加水10公斤喷洒后,盖薄膜密闭1-2天。揭膜后散开土堆,让多余的甲醛散发,2天后才可覆盖菇床。
②培养料进行高温堆制和二次发酵,利用高温杀死培养料中的部分病菌。
① 利用药剂拌料处理。第一次翻堆时,用“施耳康”拌料,可有效抑制该杂菌的发生,具体比例是每吨干培养料加入3瓶“施耳康”。
② 及时检查菇床,当发现地碗菌发生时,应立即挖出并填补经过消毒处理的新料,以防治此菌的蔓延,并在病菌部位喷洒100倍的“施耳康”药液,可有效控制病菌的再生和蔓延。 【本文作者 袁世平 13329888068 工作QQ 9694307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