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食用菌的蓟马主要是管蓟马科的食用菌管蓟马和黄胫管蓟马。俗称黑蝇、小红虫等。属缨翅目,皮蓟马科。
【危害情况】
蓟马可危害多种食用菌,包括人工栽培的草菇、平菇、木耳、银耳等。发生普遍,危害较重。特别是室外露地阳畦栽培的平菇、蘑菇以及椴木栽培的木耳、银耳受害最为严重。
蓟马的口器结构与椿象相似,成虫和1、2龄幼虫用口器锉破耳片表皮,吸取汁液,使耳片扭曲不能伸展,萎缩卷曲,严重时造成流耳。幼虫在晚上7-9时孵出,数分钟后即能取食危害耳片,以2龄若虫食量最大。成虫、幼虫群居性很强,一个子实体上的虫数可达成百上千只,其危害率在5%-35%之间。
【形态特征】
蓟马成虫体小,体长1-1.3毫米。细长、柔软,黑色或灰黑色,头前部圆形。触角短,6-10节,第三节较长,复眼较突出,口器为锉吸式,左右不对称。翅狭长,白色或暗色,翅脉退化,密生羽状长缘毛,停飞时翅沿背侧平直。也有翅退化或无翅的,腹部末端呈管状。
卵:白色或微黄色,长椭圆形。长约0.2毫米,宽0.1毫米,半透明,孵化前可透见红色眼点。
幼虫:共4龄,初孵体长0.3-0.5毫米,白色透明,触角念珠状,第四节特别膨大,有3个横膈膜,复眼红色,头部与腹部等长,4龄时体长0.8-1.3毫米,淡褐色,触角向后翻,在头部与胸背面可见单眼3个,翅芽伸长达腹部第5-7节。3、4龄幼虫不取食,但能活动,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前蛹和后蛹。
【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多躲藏在卷耳中或耳穴中,早晨、黄昏、阴天多在耳片上活动取食,并靠气流吹送扩散。蓟马产卵前期1-3天,除两性生殖外,也有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后代为雄虫。卵散产于耳片表皮下,呈现针尖白点。雌虫产卵有趋柔软耳片的习性,蓟马繁殖适宜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15-25℃。因此,冬季气候温暖,有利于蓟马的越冬和提早繁殖及危害。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成虫产卵少,孵化率低,初孵化的若虫死亡率就高。蓟马生活周期短,一年最多可发生15代以上,世代重叠严重。以成虫为主及各种虫态在椴木的缝隙、耳穴等处越冬。蓟马与跳虫相似,喜生活在湿度大的场所。成虫、若虫食性杂,群集性很强,数量多时,数白只密布在菌体周围。
【防治方法】
1:搞好菇房及耳场周围的环境卫生,清除杂草及堆放的废料,保持场地清洁,定期喷洒“虫螨净”或“敌菇虫”等杀虫药剂。
2:蓟马开始发生期,暂停喷水,加大通风,降低菇房温度,控制虫口发展,并用800倍的“虫螨净”或“敌菇虫”等药液,可有效的杀灭蓟马。 【本文作者 袁世平 13329888068 工作QQ 96943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