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笔者孤陋寡闻,在我所接触的大大小小食用菌企业及众多从业者中,能真正赚得大钱的是那些善于宣传自己(包括大忽悠)的人,本来黑木耳菌袋(17*33)能出1两干品就相当不错了,卖种单位却宣传自己的菌种能稳产在1.2两-1.5两,更有行业同仁吹嘘每袋可出湿耳4斤;平菇生物转化率能稳定在100%以上就可以了,可就是有人吹嘘到300%以上,还别说真有菇农受忽悠,全国这么大,你不相信总有人相信,卖种者赚了大钱,这是小的方面,我所见到的动辄投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大老板,有几个是从自己的腰包套得钱?相反这个行业中绝大多数踏实种菇的老实人却难以赚大钱,有的只是得到点可怜的辛苦钱。
小的时候灌输给我们最多的是“劳动最光荣、老实人不吃亏”理念,曾经无比光荣的“踏实工作,劳动致富”现如今怎么处于了这么个尴尬境地?其实用知识,用头脑等多样性的致富道路是我们乐于看到的。然而用种种不端行为迅速致富的人们考验着我们菌界同仁的神经。
用自己的劳动从事菌业发家致富,依靠踏实种菇致富的观念,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植根于我们菌界同仁的内心。现在看来,这一观念已经被日益边缘化、日益淡化,不正常手段敛财容易在某些菌人得到了共识,这个行业可以吹,可以骗。反正不管红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难道是行业的进步?也可以说折射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困惑。认同踏实种菇致富难,则反映出了一种群体性的焦躁心理,值得认真对待。
从“劳动光荣”、“劳动致富”,到如今占据菌界同仁思想主流的老实人从事菌业难发财的概念,直到现实版的菇农日日操劳却仅得温饱的事实,这个行业已经发生了颇为复杂的变化,对于这些行业中最基层的从业者来说,辛勤种菇一辈子,最好的结果只是“脱贫”,致富只是一个传说。
老实人从事菌业难发财,在劳动力议价能力明显弱势的情况下,一个食用菌企业的员工想获得更多的薪水,只能超长时间地“被加班”。这个行业中,谁已经先我们而去,成为一部分早先富裕起来的人群呢?除了那些大骗子、大忽悠外,还有些是有背景的老板、个别菌政官员、一些专家学者。他们有一条清晰的权力、资本、知识精英相互交织、垄断行业资源、共同分配行业财富的脉络。
从事食用菌产业,我们习惯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人为的把菌界同仁分为三六九等。这个行业无论是食用菌技术的创新研发,还是投机取巧、坑拿拐骗,脑力劳动总是比体力劳动值钱。事实上,我们已十分羞于提及自己处于食用菌产业链的末端――种菇采菇,我们极力想跻身于靠头脑吃饭一族。问题在于,这个行业除了“仰望星空”,更加需要“脚踏实地”。头脑风暴刮得再猛,也要有人将思想转变为现实。否则,创意被渲染得再花哨,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
中国菇农这个生产在第一线的广大群体,是托起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力大军,但踏实种菇收效甚微很难致富,食用菌大的国家资金支撑项目难以分的一杯羹。处处显得“低人一等”,他们很难在这个行业中争取自己的利益。有人说,鉴于中国的菇农素质不高,不能轻言放弃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利润分配比例上多做文章。分配极为不公的天平稍微纠正一点点,起码应该努力为菇农争取一点利益。如果连这种努力都没有,如果连这种愿景都不给菇农,那么这个产业的萎缩是迟早的事。
诚然,我们的菌界同仁依靠自己智慧、学识、胆识、运气去获取更高的价值,这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只要不违反行业法规和违背社会道德,利用各种机会挣钱一样是“致富”。在这个凭本事挣钱、创富渠道多元的食用菌发展大时代,有时单靠勤劳、踏实是不够的。市场经济时代讲究的是现实,就是很好的导向。许多同仁勤劳种菇,却并不一定会发财,而那些会炒作、善投机的人则可能一夜暴富。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踏实种菇呢?
当越来越多的同仁认为靠踏实种菇难发财,他们还会安心种菇吗?这样的结果对整个食用菌产业来说危害极大,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靠实干、科技。当更多人都不靠劳动来致富时,这个行业会有长久持续的进步吗?
踏实种菇难发财有着深刻的现实社会原因,从业者本身的劳动收益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合理现象。让每一位菌界同仁“有尊严的生活”其实很难很难,谁能破解这个谜团?参考文献略【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