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菇还林”不可为——福建省刘德章副省长专题调研
(香菇热卖“冷思考”——之五)
文/张寿橙
【易菇网、中国食用菌论坛网【易菇论坛】特稿】
书记县长决策:退菇还林
“闽北某县提出退菇还林,菇县不种菇的举措,几天时间,400多座菇棚80%被拆除。这一举措在我省菇区反响强烈。菇农为不种菇而忧愁,菇乡领导也感到左右为难。这段话是《福建科技报》2005年7月29日的一篇报导所写的。同样内容在中食土畜商会《食用菌简讯》上也作过报导。
这次闽北“退菇还林”势头很猛,某县是由县委书记和县长联合发出的致全县菇农一封信开始的。这种形式是非常事件的非常做法,既体现了事件的重要性,紧迫性,更让菇民感到压力很大。至于作为公务员等各级干部,当然将雷属风行地执行党政领导的指示。
“菇县不种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同年7月9日福建省副省长刘德章为此带领宁德市领导到古田县进行调研。他听取了古田县享誉全国的著名食用菌专家丁湖广先生的发言:“在林菇矛盾处理的策略上,古田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不是被动地“退菇还林”,而是坚定不移地“以菇兴县”。古田县林木蓄积量仅254万m3,每年森林总生长量最多只有30万m3,且阔叶林只有22万m3,资源有限,为什么古田食用菌生产能持续25年兴旺不衰,且名列全国榜首,关键是全面实施代料栽培的战略措施……。全县1/3的农民从事食用菌及相关行业,每年栽培菇菌3亿多袋,年产值7亿元,占农业产值41.3%,成为农村的支柱产业。他认为:“退菇还林,菇县不种菇,不是上策。依靠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要想富就种菇,要想盖洋房,先要建菇房,已成谚语”,“菇县不种菇,有违民意”。刘副省长曾任林业厅长,他对森林结构和森林利用研究自然非常深刻,听完汇报后说:古田成为中国食用菌之乡,这奇迹实际上也是硬逼出来的,古田菇农聪明的是“急流勇进”……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不但不能退,而且还要继续做大做强……
“退菇还林”,还有闽北某县的 “退菇还粮”给我们以更深层次的思考,参与这一讨论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健康地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退菇后可能更损林
浙西南和闽北地域相关,皆属二省较贫困山区,闽北政和、松溪、浦城几县和著名香菇之乡庆元、龙泉、山水相依,香菇栽培文化差异虽然很大,可自然气候浑然一体。建国六十多年来,在发展经济方面曾走过许多弯路,单纯以砍伐林木,或以松、杉为主的用材料或以硬质杂木烧制木炭,或以砍伐薪柴出售,或以毁除阔叶树营造松、杉建丰林,乃至毁林种粮,毁林改造大寨田等,均属这一些地区的通常做法。这种单纯依赖森林的做法,亦属无奈之举。所以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坏,经过反复摸索与对比,广大农民终于认定还是以发展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更现实,更有效,也更适合农民们的文化,经济特别是市场适应能力。所以香菇产业在这一地区持续多年发展,已成全国中心产地。
“退菇”之后,劳动力如何找到适合的门路?当替代产业无法满足其要求,则可能重新把眼睛盯在山上。一些人,自己不种了,就把当地砍下来的杂柴,以每50公斤25元卖给浙江这边种灵芝和香菇,这种出卖原料的办法,显然不如就地粉碎生产香菇、木耳为好。
有一个故事发生在龙泉、庆元菇民区,“文革”时不准菇农外出江西、福建种香菇而破坏森林。只能留在家乡学大寨。结果一个冬春菇民无事可做,天又冷,唯有上山砍柴烤火,结果人更穷了,而外省山区少了浙江人种菇,收入也少了,这一举动事与愿违。
以优势产业取代香菇,是必然规律
香菇、木耳适合闽、浙山区现阶段发展水平。当这些山区经济发展增长,其收水平超过香菇、木耳之生产所得时,将自然地转移至相对合适的地区。上海市嘉定区原马陆公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木屑压块香菇闻名。当地选了一个香菇大楼,四层数千平方,全是压块香菇,由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何园素研究员作技术后盾,一时成为全国的参观与模仿中心。不久,上海嘉定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大楼改成了工厂,因为工厂效益比香菇好,农民也成了工人。以后,连大楼也拆了改为他用,这是非常自然的。目前闽、浙沿海经济发展加快,除工厂化的食用菌企业外,菇、耳生产相对减少也是自然的。由政府层面利用行政行为劝退,能否保证其自然转行和经济收入效果如何?值得担忧。
调整品类,适应市场,伺机而起,更有利于菇农
自从日本对我国香菇输入实行诸如“产地认定”、“种苗法”、“肯定列表”等反倾销及遏制措施之后,我国主产地菇农蒙受重大损失。特别是2000年我国鲜香菇出口日本一举突破4200吨之后,日本重点在遏阻中国鲜菇进口,首当其冲的便是如屏南、古田以鲜菇出口为主的产地。优质鲜品光面菇(茶花菇)从1994—95年收购价每公斤3—4美元一度降至3—4元人民币。干菇则略有余地,当滞销时可以在冷库内贮藏待售,所以像大甲古田、屏南等地损失较大。
面对市场价格起伏,菇农利益受损,将古田、云和、龙泉一是改种以内销为主的茶树菇、灰树花、黑木耳等品类,因为其栽培技术大体类似,使用器具——制包、灭菌、接种等大体相同,农户完全可以适应;二是即使香菇也可改变模式,如云和半地下式栽培所产黑而菇产量高,售价也高;江西、福建的埋地菇,即可烘干,亦可鲜销;龙泉查田埋地冬菇与层架式花菇相比,前者省工省材料,因其形状好,肉质厚实,售价比层架式光面菇高出一倍。三改种非木质原料之银耳等品类更是古田之特长。一见香菇市场好转,如2009冬之趋势,立即掉头,这些做法可能比一退了之为好。
“中国夏菇之乡”这张全牌得天独厚
现在全国都在争取夏菇的市场份额,可是太难了,因为要在35℃的高温下,找到25℃以下的自然气温,只有在海拔800—1000m以上的地方,才具备栽培,储运的条件。若以人工降温,投入成本又太大,像龙泉只能选择在平地接种培养,运至海拔1000m的龙南乡出菇。屏南县城即处海拔800m,20年前,当全国尚无夏菇批量生产时,屏南即成为出口日本的唯一基地,当年福建农科院洪健尔研究员在那里当科技时副县长,花费了多少心血啊!这也让全国同行十分羡慕,如今公路交通运输条件更好了,冷藏车也极普遍。至于木屑等原料,不能两眼盯在自己的山上。只要种菇效益好,何愁人家原料不送上门啊!像云和菇耳年年栽培7000万袋左右,自己山上根本无人砍木头,原料除近邻各县市外,还从800公里外的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林场采购,当地木屑粉碎后每吨480—500元,至云和每吨680元,合每市斤0.34元。以夏菇之市场价,木屑再贵也能承受。当然这是一个小小的建议。【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2010年5月
通讯处:浙江龙泉金沙张宅
电话:0578-7211712
E-mail:LQZSC555@163.com
通知: 本网将发布张寿橙先生有关菇林关系系列文章 http://www.mbbs.com.cn/dispbbs.asp?boardid=2&Id=24759
【本网特稿一】用木屑种香菇,还要许可证? http://www.mbbs.com.cn/dispbbs.asp?boardid=25&id=24797
【本网特稿二】别让菇农背黑锅——阔叶树骤减的根本原因是营林方针的错误 http://www.mbbs.com.cn/dispbbs.asp?boardid=25&id=24811
【本网特稿三】政府层面,如何面对香菇生产与森林关系? http://www.mbbs.com.cn/dispbbs.asp?boardid=38&id=24866
【本网特稿四】古田、庆元蓄积增长,菇林和谐 http://www.mbbs.com.cn/dispbbs.asp?boardid=38&id=24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