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94|回复: 7

回1313朋友,连发几篇双孢菇的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8-30 22:54:06 |显示全部楼层
多发几篇,南北都有,依本地的原料,综合参考一下吧:
北方双孢蘑菇袋栽技术


近两年北方双孢蘑菇栽培扩大,广大菇农希望在春节前后出菇以取得较好的收益。为此,堆肥在10月份进行,11月份播种,但往往因气温低而菌丝生长受影响,采用袋栽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且可提高产量。
1  配方   干麦秸62%,干马、牛粪24%,干鸡粪12%,碳酸钙0.06%,硫酸铵0.06%,尿素0.28%,石膏1.60%。其中麦秸在小麦收获季节备足,防止雨淋和霉变,且备好足量的牛、马粪和鸡粪,利用夏日曝晒干,打碎并装袋备用。
2  制种   选择9月份,将无破损麦粒浸泡18小时后捞出,开水中煮至无白心,不开花,捞出后清水冲洗,阴干至麦粒间不粘连,加入3%碳酸钙,装500ml瓶,装量为容量的2/3,封口、灭菌、接种,置25℃培养室培养。
3  堆料发酵   先将麦秸浸水预湿。马、牛、鸡粪按料水比1﹕1。2的比例预湿。预湿好的麦秸铺一层厚10~20㎝,宽160~200㎝,长800~1000㎝或更长,然后把预湿的粪撒一层在麦秸上,以盖住草面为度,再铺一层麦秸,用脚踏实,再加一层粪,如此多层堆铺,共堆高约1。8m,顶层用粪全面覆盖,建堆时配合将尿素、硫酸铵和总量为1/2的石膏粉撒入,其余1/2的石膏粉在第二次翻堆时加入,第三次翻堆时加入碳酸钙。堆积7天后进行第一次翻堆,内层料翻到外层,外层料堆到内层,同时要把料抖松,复堆后再过7天进行第二次翻堆,第三、四、五次翻堆的间隔分别为6天、5天、4天,经堆积发酵的料应为红褐色,料质松散,无酸臭味。
4  装袋、播种、覆土   将宽为100㎝的筒料袋剪成90㎝长,一头扎紧,播撒一层菌种,再将发酵好的堆肥15~20㎏装入压实,在上面撒一层菌种,再铺一薄层堆肥,然后将塑料袋的余出部分盖在料面上即可。室温只需11~12℃,菌丝生长快速,一般经2周进行覆土,覆土前先剪去盖在料面的塑料袋,覆2~3㎝厚一层粗土,调到适宜湿度,4~5天后再覆1㎝厚的细土,调好湿度。
5  出菇管理   覆土后,每天向床面喷适量水,观察有米粒菇出现时,喷一次重水,同时注意通风换气,经2~3天后再减少喷水量,保持温度16~17℃,直至出菇。每潮菇生长8~10天,间歇10~15天,进行下一潮菇管理。
以上栽培方式一般每袋可产鲜菇5㎏左右,产量比畦栽要高,可能是得益于塑料袋良好的保水性和便于通风换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8-30 23:05:24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孢蘑菇规范化集约化栽培技术

(一) 菇房及设施

1.菇房 1)地点选择: 交通方便,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卫生,排水良好,环境干净,远离污染源。
2)整体布局: 菇房座北朝南, 每座菇房栽培面积230米2, 要求菇房排列和堆料场地布局合理, 菇房占地率约60%。 菇房保湿、保温好, 空气流通, 无直射阳光, 电灯照明度均匀, 内部整洁。
2.菇房设施 1)菇房规格: 每座菇房栽培面积按230M2设置, 占地面积按长11M, 宽7M 计算, 两侧操作的床架宽度1.5M, 单侧操作的床架宽度 0.9M, 通道宽度0.7-0.8M,中间通道宽度1.0M, 菇床5层,底层离地0.2M, 层间距离0.6M, 顶层离房顶1M以上, 床架之间每条通道两端各开上、中、下纱窗, 窗的大小为 0.3X0.4M 2, 每条通道中间的屋顶设置拔风筒, 筒高0.5M左右, 内径0.3M, 3-4个。
2)菇房材料: 每座菇房估计用料, 毛竹 1000-1200KG, 尾竹2000KG, 草帘200KG, 5-6丝厚塑料薄膜25KG, 铁钉和铁丝 8KG, 煤炭200KG, 木板条、砖块和石块若干。 用毛竹搭菇房与菇床, 外披塑料薄膜, 再覆盖草帘。
* 假如栽培面积按130M2设置, 占地面积按长10M, 宽5M计算, 用料按比例减少, 内部床架设置等要求不变。

(二) 培养料堆制


  1978年以前,蘑菇培养料通常只进行一次发酵即把粪草料堆在室外,在自然条件下发酵1个月左右,经翻堆5-6次即装床播种,平均单产一般只有4.5Kg/M2。在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的帮助下,中国于1978年首次引进了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技术。张树庭在北京召开的学术交流会上指出:蘑菇单产高低,很主要的一个环节决定于是否采用二次发酵工艺。1979年3月,在福建莆田召开了全国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现场技术交流会。多种适合于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简易二次发酵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但是由于菇房保温条件差,加热设备效能低,在二次发酵顶热阶段需消耗大量燃料而使二次发酵的推广受到限制。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经试验提出了节能二次发酵的新模式,其要点是:(1)适当缩短前发酵时间到10天左右。(2)前发酵的料半集中地堆放在床架中间三层(共五层)。(3)二次发酵采用先控温培养(2-3天) 后巴氏消毒(6-8小时)再控温培养(2-3天)的新工艺。其特点是:(1)能充分利用堆料中微生物发酵发出的热能,节约燃料。(2)促进了堆料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改善了堆料质量。(3)提高了培养料巴氏消毒的效果。(4)整个工艺易学易于控制,便于推广。其结果是使中国蘑菇的单产普遍提高了15-30%。
1.培养料配方
培养料配方要求, 碳氮比: C/N==28-30:1, 含氮量: 1.4-1.6%, 投料量: 30-35KG/M2。
蘑菇培养料主要物料的碳氮比(C/N)

━━━━━━━━━━━━━━━━━━━━━━━━━━━━

物料            C%             N%            C/N

────────────────────────────

稻草            45.39           0.63          72.30

大麦杆          47.09           0.64          73.58

玉米杆          43.30           1.67          26.00

小麦杆          47.03           0.48          98.00

稻壳            41.64           0.64          65.00

马粪            11.60           0.55          21.09

黄牛粪          38.60           1.78          21.70

水牛粪          39.78           1.27          31.30

奶牛粪          31.79           1.33          24.00

羊粪            16.24           0.65          24.98

兔粪            13.70           2.10          6.52

鸡粪            4.10            1.30          3.15

花生饼          49.04           6.32          7.76

大豆饼          47.46           7.00          6.78

菜籽饼          45.20           4.60          9.83

尿素                            46.00

硫酸铵                          21.00

碳酸氢铵                        17.00

━━━━━━━━━━━━━━━━━━━━━━━━━━━━
推荐配方之一(以下以栽培面积100M2计算, 130M2的用量为 1.3倍, 230M2的用量为2.3倍的量)

干稻草 2000KG 过磷酸钙 30KG 干牛粪 1300KG 石膏粉 50KG 饼 粉 80KG 碳酸钙 40KG 尿 素 30KG 碳酸氢铵 30KG 石灰粉 50KG


推荐配方之二(以栽培面积230M2计算): 干稻草 4400KG 过磷酸钙 60KG 干牛粪 2000KG 石膏粉 100KG 菜籽粉 200KG 碳酸钙 80KG 尿 素 60KG 碳酸氢铵 60KG 石灰粉 120KG


2.培养料堆制

1)前发酵 堆制程序如下

堆制程序 时间间隔 添 料 程 序  
预 堆 1-2 天  稻草、石灰粉, 牛粪、饼粉
建 堆 3-4 天  尿素  
一 翻 2-3 天  过磷酸钙, 碳铵
二 翻 2-3 天 石膏粉  
三 翻 1-2 天 碳酸钙, 石灰粉  
进 房    

①预堆: 稻草、牛粪应新鲜无霉变, 一切配料严格过秤; 稻草切短,在1% 的石灰水中浸泡充分预湿, 捞起随堆随踩成长方形; 牛粪碾碎过筛, 均匀混入饼粉, 加水预湿堆成长方形, 含水量掌握在手抓成团放地松散即可。
②建堆: 打扫场地, 按照料堆大小, 在堆料场用石灰画出宽 1.8M、总长22M左右的堆基 (以栽培面积 230M2计), 周围挖沟, 使场地不积水, 底层铺30CM 厚的稻草, 然后交替铺上牛粪(3-5CM)和稻草, 每层高度 25CM左右, 层数10-12层, 一直堆到料堆高达 1.5M以上。铺放稻草时既要求疏松、抖乱, 又要扎边切墙,料堆边应基本垂直, 铺盖粪肥要求边上多, 里面少, 下层少, 上层多, 从第三层起开始均匀加水和尿素, 并逐层增加, 特别是顶层应保持牛粪厚层覆盖, 顶部堆成龟背形, 增加上层压力, 水份掌握在堆好后有少量水流出为准。
③翻堆: 翻堆的目的是通过每次对粪草的翻动, 改变料堆各部位的发酵条件 ,调节水分, 增加养分, 散发废气, 增加新鲜空气, 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升高堆温, 加深发酵, 使培养料得到良好的转化和分解。因此, 翻堆时应上、下、里、外、生料和熟料相对调位, 把粪草充分抖松, 干湿拌合均匀, 各种辅助材料按程序均匀加入。
第一次翻堆: 一般堆料后的第 1天料温上升, 第 2-3天料温可达70-75℃, 至第3-4天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这次翻堆改变堆形前后竖翻, 堆基长度缩短1.5M 左右, 堆宽1.7M, 堆高不变, 料堆中间每隔1M设排气孔, 翻堆时仍要浇足水分, 并分层加入所需的铵肥和过磷酸钙, 水分掌握翻堆后料堆四周有少量粪水流出。
第二次翻堆: 第一次翻堆后 1-2天, 堆温可达75-80℃, 3天后再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时料堆宽度缩至1.6M, 高度不变, 长度缩短, 并在料堆中设排气孔, 在翻堆时, 应尽量抖松粪草, 加入石膏分层撒在粪草上, 有利于均匀发酵。这次翻堆原则上不浇水, 较干的地方补浇少量水, 须防止浇水过多造成培养料酸臭腐烂现象。
第三次翻堆: 第二次翻堆后 2-3天,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这次翻堆堆宽1.6M,高度不变, 缩短长度, 改变堆形前后竖翻, 料堆中间设排气孔, 改善通气状况, 应使粪草均匀混翻, 将石灰粉和碳酸钙混合均匀后分层撒在粪草上。整个堆制过程料堆水分应掌握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
④进房时料的标准: 颜色呈咖啡色, 生熟度适中, 有韧性而又不易拉断, 料疏松, 含水量为65-68%, pH值在7.5-8.5。若料偏干应用石灰水调水至适宜含水量 ,一般手握紧料有 5-7滴水滴由指缝渗出即可。
2)后发酵
①菇房消毒: 每230M2栽培面积的菇房用甲醛 4KG, 敌敌畏1KG熏蒸, 密封24小时, 然后打开门窗通气排除毒气, 即可进料。
②进料: 把经前发酵的培养料迅速搬进菇房, 堆放于中间三层床架上, 厚度自上而下递增(30CM, 33CM, 36CM), 堆放时要求料疏松, 厚薄均匀(图1)。
③后发酵: 培养料进房后, 关闭门窗, 让其自热升温, 视料温上升情况启闭门窗, 调节吐纳气量, 促其自热达 48-52℃, 升温培养 1-2天, 再进行蒸汽外热巴氏消毒, 杀灭杂菌与害虫。蘑菇主要病菌与虫害的杀灭温度及时间可参考下表数据。
     蘑菇主要病菌与虫害的杀灭温度、时间
───────────────────────────────
病菌或虫害名称         55℃时数            60℃时数
───────────────────────────────
疣孢霉(湿泡病菌)                4                    2
轮枝孢霉(干泡病菌)              4                    2
白色石膏霉(帚霉)                4                    2
轮指孢霉(蛛网霉)                4                    2
假单孢菌(细菌性病斑菌)          2                    1
蝇类和瘿蚊类的幼虫              5                    3
线虫                            5                    3
胡桃肉状菌(假块菌)              6                    3
黄霉(含孢霉)                   10                    3
褐色石膏霉                     16                    4
绿霉(木霉)                     16                    6
唇红霉(地霉)                   16                    6
───────────────────────────────
每座菇房可采用四个汽油桶改装成的蒸汽发生炉灶外热 (炉灶必须离菇房 2M,以防火灾), 使料室温达60℃保持 6-10小时(一般情况下, 当天上午6时点火, 中午11点左右可达60-62℃, 保持到晚上即可达到要求, 测温时均测料中心温度, 中心温度达62℃, 周围温度一般为60℃)。之后压炉火保持在48-52℃继续培养3-5天(视料的腐熟程度而定)(图2), 每天小通风 1-2次, 每次通风数分钟。 如培养料仍有氨味, 须继续升温培养至氨味消失。测温时, 人不得入室, 在室外制一竹竿温度计 (竹竿长 2M, 直径2.5CM, 在前端一节挖槽, 装入酒精温度计, 捆紧即可), 由室外插入至料中心测温。
④培养料标准: 料色为褐棕色, 腐熟均匀, 富有弹性, 禾杆类轻轻拉即断, 发酵正常的培养料,C:N=17:1,含水量 65%左右, pH 7.5-7.8, 无臭味异味, 具有浓厚的料香味, 料内及床架上长满棉絮状的嗜热性微生物菌落,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供蘑菇优先利用。
3)发酵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①粪多、草少,料堆压得太紧,造成透气不良,厌气发酵,堆温不高。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提早翻堆并适当加些柴草,将粪草料抖松,料堆缩狭,增加通气性,以提高堆温。
  ②草多、粪少,堆的太松、太狭,经风吹日晒,料内水分蒸发,粪草过干,微生物活动困难,堆温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也应提早翻堆,将料堆适当放宽,将草拍紧,加足水分,以利升高堆温。
  ③翻堆时,发现部分培养料发黑、发粘、发臭或发酸。这主要由于培养料内水分过多,粪草过湿,造成了厌气发酵的缘故。应翻堆时将中间黑、臭、粘的培养料翻到外面,将粪草料抖松,散发水分。在料堆内打洞,增加通气性。
  ④料堆内产生白色粉末状的物质。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耐高温的放线菌容易大量繁殖、生长、消耗培养料内的养分。发现堆料有白色粉末物质时,必须浇足水分以免培养料过干。
  ⑤料堆内草腐烂,粪块生,有霉气。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培养料前期堆温不高,又没有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培养料不是腐熟而是腐烂。需及时翻堆,提高堆温。
  ⑥后发酵结束培养料过干。主要原因是进房时培养料含水量未适当提高。后发酵期间又未能采取保湿的措施。播种前虽可补充水分,但易引起杂菌的感染,此时可用1:800倍多菌灵溶液调节水分,以防杂菌的发生。
  ⑦后发酵结束后,料内星茫状的有益微生物很少,转色差。这主要是后发酵期间料温过高,通气不良等因素所造成。应延长后发酵的时间,维持好温度(48-52℃),适当通风,培养好气嗜热的有益微生物。

(三) 菌种

1.制种规程
1.1 制种场条件
1.1.1 人员:专人负责,主要技术人员应经县以上菌种管理部门认可
1.1.2 地点:交通方便,水电供应可靠,环境干燥、洁净,远离污染源,地势开阔。
1.1.3 场所:须有原料贮藏室、配料灭菌室、接种室和培养室,布局合理。
1.1.4 基本设备:磅秤、高压灭菌锅、接种箱、培养架等。一级种生产还必须有干燥箱、恒温箱、电冰箱、工业天平、空调机等。
1.2 制种方法
1.2.1 工艺流程:培养基配制→高压灭菌→接种→培养。
1.2.2 一级种
1.2.2.1 培养基配方
a.常规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去皮),葡萄糖20g,琼脂18-20g,水1000ml,pH自然。
b.麸皮培养基:麸皮50g,葡萄糖20g,琼脂18-20g,水1000ml,pH自然。
c.马铃薯麦芽汁培养基:马铃薯200g(去皮),麦芽汁100ml,葡萄糖20g,琼脂18-20g,水900ml,pH自然。
d.粪草培养基:腐熟麦杆(干)100Kg,腐熟牛粪粉(干)25Kg,麸皮8Kg,石膏粉1%, 碳酸钙2%,含水量62%左右,pH7.5。
1.2.2.2 高压灭菌
a.琼脂培养基(斜面):压力9.8×104Pa,温度121℃灭菌30分钟。
b.粪草培养基:压力1.4×105Pa,温度126℃ ,试管和750ml玻璃瓶灭菌时间分别为60分钟和120分钟。
1.2.2.3 一级种培养
a.斜面母种:20-22℃培养10天左右,待菌落长到斜面1/2时,把温度降至16-18℃ ,继续培养到菌丝长满斜面。
b.草基母种:培养温度22-24℃ 。
1.2.3 二级种,三级种
1.2.3.1 培养基配方
a.粪草菌种:与一级种相似,麸皮和牛粪粉加量可减少,750ml玻璃瓶装量干重150g左右,成品净重350±20g。
b.棉籽壳菌种:腐熟棉籽壳加石膏粉1%,碳酸钙2%,含水量55%左右,pH7.5,750ml玻璃瓶装量干重175g,成品净重350±20g。
c.谷粒菌种:谷粒加碳酸钙2%,含水量50%左右,pH7.5-8.0,750ml 玻璃瓶装量干重300g左右,成品净重500g±20g。
1.2.3.2 高压灭菌:压力1.4×105Pa,温度126℃,谷粒菌种灭菌120分钟,粪草、棉籽壳菌种灭菌90分钟。
1.2.3.3 培养温度:谷粒菌种培养温度22℃左右,粪草、棉籽壳菌种23-25℃。
2.保种技术规程
2.1 保存用菌种:用于保存的菌种必须符合制种质量标准。
2.2 保存方法
(斜面冰箱保存)、 (粪草管冰箱保存) 、长期保存(液氮保存)



2.3 保种要求
2.3.1 菌种移接成活率:短期和中期保存的菌种,成活率应达100%, 液氮保存的菌种成活率应不低于60%。
2.3.2 纯度:在保存过程中不允许感染杂菌,保持原来纯度。
2.3.3 遗传稳定:重新移接经二次继代培养,菌丝须恢复到保种前的生活力,经形态、同工酶、DNA-RAPD检测和出菇试验等,各项指标保留原菌株特性,没有出现变异或衰退现象。

接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8-30 23:07:46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太长,不让发,只好分二回发,接上页:
(四) 栽培管理技术


1.播种: 二次发酵结束后, 打开门窗通风, 待培养料温度降至30℃左右时, 把培养料均摊于各层, 上下翻透抖松, 若培养料偏干, 可适当喷洒冷开水调制的石灰水, 并再翻料一次, 使之干湿均匀, 如料偏湿, 可将料抖松并加大通风, 降低料的含水量。然后整平料面, 料层厚度掌握在20CM左右。当料温稳定在28℃左右, 同时外界气温在30℃以下时, 每 1M2栽培面积使用 1瓶麦粒种, 撒播并部分轻翻入料面内, 压实打平, 关闭门窗, 保温保湿促进菌种萌发。
2.发菌: 播种后 2-3天内, 适当关闭门窗, 保持高湿为主, 促进菌种萌发, 若料室温超过28℃时应适当通风降温。3天后, 当菌种已萌发, 且菌丝发白并向料上生长时, 适当增加通风量。 播后7-10天菌丝基本封面后, 逐渐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整齐往下吃料,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80%左右。一般播种后18-20 天菌丝可发菌到料底。
  播种以后,如管理不当,在生产上很容易发生下列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①菌种块菌丝不萌发 播种后,在正常情况下,3天内菌种块菌丝便会萌发。如果料温连续2-3天高于33℃,菌种块菌丝被“烧死”而不能萌发;料内氨气散发不彻底,菌种块在氨气的刺激下,不能正常萌发。如果室温高于30℃以上,菇房通风不够,菌种块菌丝因闷热而失去活力,也不能萌发。遇到上述情况,必须及时查明引起菌丝不能萌发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翻架次数,加大菇房通风,降低料温,散发氨臭,必要时仍需喷用1%的甲醛,重新翻架,或再次后发酵,及时调换菌种,进行补种。菌种块菌丝不萌发除上述原因外,还应检查是否有螨类咬食菌丝,如有螨类必须及时消灭。
  ②菌种块菌丝不吃料 播种后菌种块菌丝萌发正常,但迟迟不往培养料上生长,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数因培养料过干或过湿,以及培养料内添加物质过多,营养不协调所致。此时需准确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因培养料过干,需浇水调节。如培养料过湿,应从反面打扦或松动仍至重新翻架,加大菇房通风,散发水分。如料内营养成分不协调或某种成分浓度过大,需重新将培养料用水冲洗,再行堆制,不过往往要推迟出菇期,影响产量。若培养料偏酸(pH6.5以下) , 需用石灰清水(pH8.5-9)进行调节。
  ③料内菌丝稀疏无力,生长缓慢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因培养料的养分较差,前发酵期间料温不高,又未进行后发酵。甚至,使用的粪草在堆料前已经发过热,发过霉,致使培养料松散无凝性,养分差。在这种培养料上生长的菌丝往往表现出稀疏无力,生长缓慢。防止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应提高培养料前发酵的质量,使之达到高温快速发酵的要求,最好经过后发酵,情况可以得到改善。
  ④料内出现线状菌丝,而绒毛菌丝稀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配方不当,粪肥过量。在前发酵过程中又造成了厌气性发酵,加之培养料过熟、过湿,料内透气性差,氧气不足而妨碍了绒毛菌丝的生长,提前形成线状菌丝,过早地由生长转入发育。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应改善培养料的通气性,配料时粪肥不宜过多,堆期不宜过长,并在料内打洞增加通气性,防止厌气性发酵。培养料水分掌握偏干些,铺料适当薄一点。采取如上措施,则可得到改善。
3.覆土:
  ①覆土前的准备工作:覆土之前,必须彻底检查是否有潜伏的杂菌和害虫,尤其是绿霉菌和螨类。一旦发现,必须采取措施,消灭在覆土之前,否则土层变成了一层保护层,难以彻底消灭,将遗祸无穷。覆土前,培养料表面应保持干燥。覆土调水后,菌丝很快恢复,爬土快,切忌在料面喷水。若料面仍较潮湿,应打开门窗进行大通风2-3天,以吹干料面。覆土前还应该采取一次全面的“搔菌”措施, 即用手将料面轻轻搔动,拉平,再用木板将培养料轻轻拍平。这样,料面的菌丝受到了破坏,断裂成更多的菌丝段。覆土调水以后,菌丝纷纷恢复生长,往料面和土层中生长的绒毛菌丝更多,更旺盛。
  在蘑菇生产中往往由于赶季节,企图早出菇,不待菌丝长到底就覆土。表面上看,好象争取了时间,其实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料表的菌丝向上往土层生长,料内的菌丝则继续往下生长。这样,菌丝向两个方向生长,使菌丝爬土慢,延迟了出菇时间。
  ②覆土:选择当年未施用蘑菇废料的田地, 取耕作层以下的土壤, 将土打碎 ,直径在1-1.5CM, 取用量为 10M3土/230M2, 约9000KG, 用石灰100-150KG/230M 2与土粒均匀混合, 测定pH值, 控制pH=7.5。土粒处理用 5%甲醛溶液80KG/230M2 均匀喷洒土粒, 并覆盖薄膜消毒24小时, 备用。将处理过的土粒调水, 控制吸水量在75% (手捏成团, 掉地即散)。播种后 15-20天, 菌丝基本走满后即可覆土。覆土时,约 2/3的粗土粒放下层, 细土粒放上层, 细土太细可加适量谷壳拌匀使用。 粗细土层总厚以 3.0-4.0CM为宜。覆土后 3天内, 用400G/230M2蘑菇高效杀菌剂 (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研制), 加水160KG, 均匀喷洒在覆土层上。覆土后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逐步调至所需湿度, 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 三天后适当加大通风量, 有利于菌丝爬土。
4.菇房出菇管理: 覆土12天后, 待土缝中刚见到菌丝时, 及时喷结菇水, 促进菌丝纽结, 喷水量为平时的 2-3倍, 以土层吸足水份不漏料为准, 在喷结菇水的同时, 通风量必须比平时大3-4倍。遇气温高于 22℃时, 应适当减少喷水量增加通风, 并推迟喷结菇水。当土缝中出现黄豆大小的菇蕾后, 及时喷出菇水,促进子实体形成。蘑菇采收期间, 保持室内相对湿度90-95%, 喷水量应根据菇量和气候具体掌握, 一般床面喷水, 应当以间歇喷水为主, 以轻喷勤喷为辅,从多到少, 菇多多喷, 菇少少喷, 晴天多喷, 阴雨天少喷, 忌打关门水, 忌在室内高温时和采菇前喷水。每潮菇前期通风量适当加大, 但需保持菇房相对湿度90%左右, 后期菇少适当减少通风量, 气温高于20℃, 应在早晚或夜间通风喷水,气温低于15 ℃应在中午通风和喷水。整个栽培管理过程, 正确处理喷水、通风、保湿三者关系, 既要多出菇, 出好菇, 又要保护好菌丝, 促进菌丝前期旺盛, 中期有劲, 后期不早衰, 那就丰产稳产在望。
5.覆土至出菇前常见问题及防止措施:
①料面菌丝萎缩。在覆土调水、喷结菇重水、出菇重水期间,一次喷水过重,水分很容易直接流入料面,或覆土前料面较潮湿,结果由于水分过多,氧气供应不足,料面菌丝会逐渐失去生活力而萎缩。调水期间菇房通风不够,以及高温期间喷水,都会因蘑菇菌丝代谢的热量和排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散发而自身受到损害,最终产生菌丝萎缩现象。防止上述现象产生,喷水时菇房大通风,高温时不喷水。这样菌丝萎缩现象便不易产生。
  ②产生杂菌和虫害。这段时间菇房内的温湿度都非常适合杂菌和害虫的发生。疣孢霉、胡桃肉状杂菌适于高温、高湿、通风差的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螨类也极易在此段时间内发生。因而这期间内,应特别注意防止这些杂菌害虫的危害。
  ③菌丝徒长,土层菌丝板结。覆土先干后湿,上干下湿,结菇水喷用过迟,喷用结菇重水后菇房通风不够,菇房相对温度过高等。这些情况都会促进菌丝的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而迟迟不能结菇,造成菌丝在土层中过分的生长。最后,菌丝在覆土层中生长过分旺盛、浓密、板结,仍至长出覆土表面,布满土表,产生冒菌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应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如用松动或拨动破坏的办法,阻止菌丝的继续生长。加大菇房通风,喷用重水,促使结菇。
  ④出密菇出小菇。出密菇出小菇的主要原因是结菇部位不适当。结菇部位不适当跟喷用结菇重水是否适时、适量有关。结菇重水使用过迟,使菌丝吊得太高,子实体往往扭结在覆土表层。结菇重水用量不足,菇房通风不够,菌丝扭结而成的小白点(原基)过多,因而子实体大量集中形成,造成菇密而小。防止密菇小菇的产生,应及时调节结菇重水,避免菌丝在覆土表面集结,结菇部位过高。结菇重水用量要足,菇房通风要大,防止菌丝继续向土面生长,抑制过多子实体的形成。
  ⑤出顶泥菇、菇稀。结菇重水喷用过急,用量过大,抑制菌丝向土层上生长,促进了菌丝在粗土间扭结,提早结菇,降低了出菇部位,以致第一批菇都从粗土间顶出,菇大、柄长而稀。
  ⑥死菇。出菇以后,在蘑菇生产中经常遇到大批死菇的现象。这现象往往在第一潮菇时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温的影响和喷水不当所引起。在蘑菇原基形成以后,尤其在出现小菇蕾以后,若室温超过23℃以上菇房通风不够,这时子实体生长受阻,菌丝体生长加速。这样,营养便会从子实体内倒流回菌丝中,供给菌丝生长,大批的原基便会逐渐干枯而死亡,喷用结菇重水前未能及时补土,米粒大小的原基(小白点)裸露,此时,易受水的直接冲击而死亡。结菇和出菇重量水用量不足,粗土过干,小菇也会干枯而死。针对上述原因,防止高温影响,喷水时保护好幼小的菌蕾可有效的减少死菇的发生。
6.采收期间管理:当子实体长到标准规定大小 (2.5-4.5CM) 未成薄菇时应及时采摘,潮头菇稳采, 密菇勤采, 中间菇少留, 潮尾菇速采。 菇房温度高于18℃时要早采, 低于14℃时可迟采。菇密时, 采摘应先向下稍压再旋转采下, 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丛菇时, 用小刀分别切下。采菇后应清除菇脚、死菇、老根, 及时补土 ,保持床面平整。栽培后期喷施适量高产添加剂, 补充和调整营养成份, 消除有害因素, 改善蘑菇的生态环境, 可提高产量。
(五) 栽培技术要点提示(阶段)
1. 安全卫生①. 菇房搭盖应按规范要求操作, 保证牢固、实用, 防止倒塌。②. 菇房周围不得有污染物, 栽培期间发生的病菇必须烧掉深埋。③. 二次发酵期间, 任何人不得进入菇房, 以防中毒。菇房内必需的工作应该在 二次发酵前完成。
④. 二次发酵用的炉灶距离菇房不得少于2M, 靠炉灶一侧的草帘需泼水, 防止着 火, 整个栽培期间禁止在菇房四周抽烟, 以防引起火灾。
⑤. 二次发酵必须指定专人负责, 不得擅自离岗。
⑥. 不得使用红壤土作覆土材料。
⑦. 不得用脏水喷洒菇床面, 鲜菇不得用脏水漂洗。 2. 培养料堆制①. 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②. 若遇雨天, 料堆必须及时加盖草帘, 不可用塑料薄膜遮盖, 防止厌气发酵。
③. 堆料的场地不得积水。④. 堆料的进度必须与菇房的建造进度相一致, 保证料堆好立即进菇房。
⑤. 培养料进菇房前一天, 要在料堆表面及四周喷洒0.5%的敌敌畏溶液。
3. 二次发酵①. 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②. 二次发酵前必须全面检查菇房, 不得漏气。③. 测温必须按时, 准确并及时做好记录。④. 巴氏灭菌培养料温度60-62℃, 时间至少6小时, 培养温度48-52℃, 3-5天。
4. 播种①. 整床时必须把料铺均匀, 抖松。整床的同时在菇房中间通道屋顶安装拔风筒, 每座菇房4-5个。
②. 播种前必须测量培养料的温度, 料温不得超过28℃, 同时培养料不得有氨味。
③. 播种后三天, 适当加大通风量。 5. 覆土①. 选择当年未施用蘑菇废料的田地, 取耕作层以下的土壤。
②. 将土打碎, 直径在1-1.5CM, 取用量为 10M3土/230M2,约9000KG , 用石灰 100-150KG/230M2与土粒均匀混合, 测定pH值,控制pH=7.5。
③. 土粒处理用 5%甲醛溶液80KG/230M3 均匀喷洒土粒, 并覆盖薄膜消毒24小时, 备用。
④. 将处理过的土粒调水, 控制吸水量在65-75%(手捏成团, 掉地即散)。
⑤. 播种后15-20天左右, 待菌丝基本走满后, 覆土时, 约2/3的粗土粒放下层, 细土粒放上层, 细土太细可加适量谷壳拌匀使用。粗细土层总厚以 3.0-4.0CM为 宜。
⑥. 覆土后3天内, 用400g/230M3蘑菇高效杀菌剂 (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 研制), 加水160KG, 均匀喷洒在覆土层上。覆土后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逐步 调至所需湿度。
⑦. 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 90%左右, 三天后适当加大通风量, 有利于菌丝爬土。
6. 喷水与通风 严格按标准材料。 7. 采收 要适时采收 (2.5-4.5CM),不得留大菇,采收时,手按住菇体,略向下压, 旋转提起。不可直接拔起,防止松动周围小菇,造成死菇。要求边采菇、边切柄、边分装 ,保证鲜菇质量。鲜菇不得泡水,推行干菇收购。
8. 集约化栽培
一定要在掌握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时, 应列出每批每座的进度表, 特别注意有交叉用料、用工的地方, 保证进度的落实。
9. 各地安排栽培生产时, 要根据当地气候情况进行。走菌时, 气温20-28 ℃为宜, 结菇时, 12-20℃均可。尽量不要让走菌在低于16℃的气温下进行, 防止结菇时气温超过20℃。勉强提前栽培或推迟栽培均可能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六) 栽培工艺

备料→建设菇房、运料进场、整理场地(20-30天)→稻草切短、牛粪粉碎→预湿(2天)→建堆(3-4天)→一翻(3天)→二翻(2-3天)→三翻(2天)→进房→二次发酵:升温培养(48-52度,1-2天)、巴氏消毒(60-62度,6-10小时)、控温培养(48-52度,3-5天)→降温整床(1天)→播种(3天)→走菌(15-20天)→覆土(1天)→爬土(10天)→通风打水(7天)→出菇→采菇→栽培管理(120天)→清除废料→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8-30 22:59:11 |显示全部楼层
高温蘑菇新登96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高温蘑菇新登96属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的美味食用菌,是典型的四孢蘑菇。该菌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炎热夏季能正常生长,抗杂菌能力强,产量高,投资少,见效快(6~9月),效益高。它能充分利用稻、麦草秸秆,增加农民收入。
1  形态特征   新登96色泽洁白,菇形圆正,菇肉致密、厚实,菇味纯正。口感脆嫩,出菇整齐,加热时颜色纯正。
2  生长条件
2.1  营  养   碳素营养主要来源于稻、麦草中的碳水化合物,氮素营养,主要来源于粪便肥、尿素等。
2.2  温  度   菌丝体生长温度20~38℃,最适27~33℃;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26~38℃,最适28~35℃。
2.3  水  分  因子实体生长所需温度高,生长速度快,需水量也大。发菌期间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5%左右,出菇期覆土层的含水量以22%为宜。子实体生长期间,空气相对湿度85%~90%。
2.        4  空  气  该品种由于生长期间温度高,子实体呼吸旺盛,要经常通风换气。
2.5  PH  值  该品种适合于偏碱性的环境中生长,培养料和覆土层的酸碱度应调节在7。5左右。
2.6  光  照   该品种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整个阶段都不需要直射光。
3        栽培技术
3.        1  栽培场地  新登96高温蘑菇可以室内栽,更适于室外露地棚栽。菇棚用竹片搭成高1.2~1.5m、宽1.5~2m的拱形。棚架上覆农用薄膜,其上再盖草帘遮阳(下雨加覆防雨膜)。棚两端垒砖头,留一小门,挂湿草帘。棚内地面挖深15~20㎝,进料前用敌敌畏喷洒地面,并铺10㎝厚经石灰水浸泡过的麦草或稻草。
3.2  栽培季节   新登96高温蘑菇一般在旬平均气温22~24℃以上时播种,我国黄淮地区在6月上旬播种,播种前20天堆料,播种后20天左右覆土,10天后采菇,出菇期60~70天。
3.3  堆制培养料   ①配方(栽培100㎡):A:稻草2500㎏,干粪(牛或猪)750㎏。菜籽饼200㎏,石灰20㎏,石膏粉40㎏,过磷酸钙25㎏。B:麦草2250㎏,干粪750㎏,菜籽饼200㎏,石灰20㎏,石膏粉40㎏,过磷酸钙25㎏。以上配方中如没有干粪可加入20~25㎏尿素代替;稻、麦草粪等不能经雨淋或发霉。②前发酵(堆料):堆料一般一层草一层粪,下厚上薄,水分掌握先湿后干,达到高温快速发酵要求,含水量65%~70%。中间翻堆4次(4、3、3、2),堆期12天左右,石膏粉在第一次翻堆时加入。过磷酸钙第二次翻堆时加入。石灰第三次翻堆时加入。③后发酵:巴氏灭菌温度58~62℃、6~8小时;后发酵温度48~52℃、6~7天。
4  播  种   播种量麦粒菌种2瓶/㎡(500ml瓶装)左右,棉子壳菌种2.5瓶/㎡。播种时先用2/3的菌种播1/3的料层,再用1/3的菌种封面,播种后室温保持20~38℃,空气相对湿度为85%以上。2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料。
5  覆土及管理   覆土用壤土最好,每立方米需用5%甲醛溶液10㎏喷洒,覆薄膜消毒48~72小时,再拌入1%石灰,调节覆土水分、酸碱度,待甲醛味全部消失后方可进行覆土。采用一次性覆土(不分粗、细土),厚3㎝左右,覆土后3天内覆土充分调湿,待土粒上的水珠消失后,关门保湿发菌。5~7天菌丝开始爬上土表,此时需加大菇房通风换乞量,促使菌丝扭结出菇。当菇蕾黄豆粒大小时,床面喷水0.5~0.75㎏/㎡。覆土后12天即可采菇,5天左右第一批菇结束,以后每潮菇喷水一次,每茬可采4~5潮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195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8-30 23:36:15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谢谢仙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8-30 22:54:44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一、棚址的选择

我县蘑菇栽培一般从7月中旬开始,翌年5月底结束,棚址应选在交通便利,地势高爽,不受水淹的林地。                                                                                                                                                

二、选种

应选择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菌种。

三、堆料  

我县从7月中旬进入堆料期,到9月上旬结束。                                                                                                      

1、场地的选择  

    选在地势高燥、取水方便的地方,地面夯实做平,料堆四周开好爽水沟塘。                                          

2、培养料的准备  

每111.1平方米(1000平方尺)备麦草1500—2000公斤,饼肥250公斤,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75公斤,石膏75公斤,石灰粉75公斤。                                                                                                                                                                       

   3、培养料的堆制                                                                                                                                               

⑴草料预湿  让草料吸-足水,以用力拧草料有水渗出而不滴成线为标准。

⑵建堆  7月中旬开始建堆,草料堆建成南北向,宽3米,高1.5米,长度根据草料多少而定。                                                                                                                                                                              

⑶翻堆  ①第一次翻堆  于建堆后7天进行,翻堆时把饼肥、石膏全部加入,尿素、过磷酸钙的 一半加入,方法是堆一层草,加一层饼肥,尿素、过磷酸钙从第三层草加入。下面的草料翻到上面,四周的草料翻到中间,中间的草料翻到两边,干料和湿料充分抖松拌和。堆宽2.3米~2.5米、高1.5米。此时如出现草料有干有湿,应及时补足水。

②第二次翻堆  于第一次翻堆6天后进行,将余下的尿素全部加入,并加石灰调碱,堆宽2米、高1.5米,草料湿度以手紧握一把草料能滴下4滴~5滴水为准。                                                                                                                 

③第三次翻堆  于第二次翻堆5天后进行,要分层加入石灰调碱,草料湿度以手握草料能滴下2滴~3滴水为准,堆宽1.7米~2米、高1.5米。                                                                                                                                                      

④第四次翻堆  于第三次翻堆4天后进行,堆宽1.7米、高1.5米,草料中水分标准是以手紧握草料,指缝间有水不滴或滴下一滴为准。                                                                  

⑤第五次翻堆  于第四次翻堆3天后进行,操作参照第四次翻堆进行,堆制2天~3天。                                                      

四、建棚与管理

建棚的具体时间以培养料堆制日期后推2周为宜。

1、建棚要求

南北向建宽4米~7米,长25米~30米的大棚,棚上扣膜盖草。在进料前棚内畦面需喷洒石灰水灭菌,撒敌百虫毒饵诱杀地下害虫。                                                                                       

2、制床                                                                                                                                                                     

以最大限度利用棚内面积为准则,一般6米宽大棚,以做3床为宜。  

3、进料

培养料进棚一般采用“热式进棚”法:把发酵好的培养料翻开,当堆料温度还未散失之前,趁热搬进棚来。                                                                                                                                                                     

4、铺料   

铺料厚度20厘米~25厘米。铺好料后平整料面。                                                                          

5、消毒   

大棚铺料完成后关闭通风门窗用硫磺熏蒸消毒。硫磺用量按大棚空间体积计算,每立方米用硫磺20克~30克,将硫磺放在铁锅中,用柴片点火,使硫磺燃烧,熏蒸二天左右。培养料消毒后,打开门窗,排去药味。

6、播种                                                                                                                                                                       

当料温稳定在25℃—28℃左右,且不在升温时,进行播种。                                                                                                                                            

7、播种量   

每111.1平方米(1000平方尺)用500毫升菌种200瓶。                                                                                                         

8、播种   

采用撒播法,分两次播种,第一次用种量占2/3,撒播到床面上后,用小耙轻翻床面,使菌种漏到料内,将余下的菌种撒到床面,用木板轻压,然后闭棚保湿发菌。                                                                                                                                             

五、播种后至覆土前的管理   

应以控温保湿发菌为主,播种后温度保持在23℃~25℃,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如外界空气干燥,棚门要遮挡。阴雨无风时,开门换气。若棚温高,棚上要加盖草帘,夜间通风散热。4天后逐渐增加通风,以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如料过干,可在空中轻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

六、覆土

1、覆土选用

用塘泥或稻田土,掌握覆土的PH值应在6.8~8.0之间,每50公斤干土加石灰粉0.5公斤,以调节酸碱度和杀死线虫、杂菌。

2、覆土时间

播种后15天,菌料结合,菌丝深入料面1/2~2/3时覆土。

3、覆土标准   

覆土厚度以2厘米~2.5厘米为准。覆土量为每平方米菇床用粗土27公斤,细土22公斤~25公斤。覆土采用粗细土粒覆土法,先将粗土粒均匀覆盖在料面上,铺粗土粒5天~7天后,菌丝爬到粗土粒间隙时,铺细土粒。                                                                                    

七、覆土后的管理                                                                                                                                                      

覆土后三天之内,用石灰水调湿。应注意少量多次,勤喷少喷。使菌丝尽快地长入粗土粒内。覆细土2天~3天后,逐步加大喷水量,使菌丝在粗细土粒之间生长。覆土后15天~18天,适当增加喷水量,每平方米每天喷水300克,连续喷2天~3天,喷后停水2天~3天。采菇高峰期过后,水量开始减少。当床面没有菇时,可停喷水2天~3天。出菇期如遇到突然的高温(25℃以上)白天可密闭门窗,晚上打开门窗,加强通风。如遇到气温突然下降至5℃以下,应掌握在中午气温高时喷水,早晚气温低时关闭门窗。喷水要求做到均匀、全面。喷水时喷枪口要斜放,移动的速度要均匀有规律,喷枪的高度要一致,以提高喷雾质量。                  

八、采收  

当蘑菇菌盖直径长到2厘米~5厘米,子实体菌膜未破时采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8-30 22:55:27 |显示全部楼层
鲁西南地区双孢菇高产栽培几个关键技术
  
近年来,我国北方双孢菇发展很快,菇农们也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然而,有不少单位和个人照搬南方生产技术,生产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绝产,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所以,结合北方自然环境的特点,研究探索制定适合北方生产的技术路线,是北方双抱菇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我区几年来的生产情况,就双孢菇高产栽培几个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栽培季节  以出菇始期温度是否适应出菇为前提。曾有人认为我区开始堆料的时间为7月20日并按此时间安排生产。几年来实践证明,原料发酵结束后气温高,不适宜播种,若堆料时间安排在8月初,发酵结束8月22日前后,我区平均气温24-26℃,最低气温16-23C,最高气温28-32℃,若采取加厚菇房覆盖物,夜间通风降温的措施,可使料温降至25℃左右,温度正适宜发菌。20天后即9月中旬温度平均18-20℃,最低12-17℃,最高23-26℃,能较方便的控制、创造出菇适温,不致于因温度因素给生产造成损失。

2原料的发酵  我区双孢菇的栽培基本上采用一般的常规发酵法,培养料质量较差,病虫害较严重,所以产、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笔者通过生产实践采用二次发酵又叫后发酵技术,蘑菇的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后发酵整个过程可分为室外前发酵和室内后发酵两部分,室外前发酵:粪草预湿,建堆翻堆与常规发酵法基本相同,不过堆期为11-13天,翻堆3次,比常规发酵法缩短10天左右,每当料温达到70-75℃时,即可翻堆。室内后发酵:一般采用通蒸汽法或煤炉加温法,控制温度进行发酵。①升温阶段:经过室外发酵的培养料趁热进房,堆放在中间的床架上,培养料可以垅式堆放,有利于自身升温,然后通入蒸汽或用煤炉进行加热,室温上升到58℃ 以上,维持4-6个小时。②保温阶段:这是后发酵的主要阶段,当料温降至50℃左右时,保持3-4天,以培养有益微生物。③降温阶段:经过几天的保温,当料温降至40℃以下时,打开门窗,通风降温了整理床面,后发酵结束,双孢菇培养料经过二次发酵,原料分解比较充分,提高了可利用性营养,选择性强,病虫害少。播种后菌丝定植快,生长旺盛,生命力强,后劲足产量高,质量也好。

3改造菇棚  常规菇棚,受自然气候影响很大,适宜出菇时间我区一般秋季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春季在3月下旬至5月中旬,仅仅110天的时间,11月下旬至3月中旬这段低温不能出菇。我们通过实践采取双膜加火道的办法。在原有膜的上方,每隔一定距离加一草把(南北方向,草把直径20cm以上)再盖一层膜,两层膜之间的距离在20cm 以上,利用日光升温夜间加厚覆盖物,在中间走道上建一火道,棚一端为灶口,一端为烟囱。冬季每天傍晚或连阴天时使用效果很好。

4品种的选择  一个菌株表现的优劣,受地域、气候等环境的影响较大。不可盲目大规模推广。几年来,我们引进了国内外十多个双抱菇菌株,经过3年筛选试种,培育出了适宜我区大面积推广使用的2个优良高产菌株,既适宜市场鲜销,又适宜制罐速冻,盐渍加工,而且产量高。推广使用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Ag-7号菌株播种后菌丝吃料快,播种一般10天无能长透料,复上后10-14天都能出菇,而且转潮快,出菇几乎没有时间间隔;Ag8号菌株除了具备Ag7号的优点外,菇质洁白坚硬,比重大,不易开伞、由于我们在生产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宜我区的技术路线没有盲目照搬南方技术,所以在这几年来组织指导群众生产中一直很顺利,促进了我县双孢菇生产稳步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8-30 22:56:43 |显示全部楼层
蘑菇防衰老四法
  
一、清水浸泡:水能隔绝空气,使蘑菇变色慢,体态饱满。但要求水质含铁量低,不得使用铁器皿及含铁量高的水浸泡。  

二、焦亚硫酸钠处理:先用0.01%的焦亚硫酸钠水溶液漂洗蘑菇3-5分钟,再用0.1%的焦亚硫酸钠水溶液浸泡半小时,近期出沥干,装进塑料袋内贮存。在室温10℃-15℃条件下,保鲜效果好。蘑菇可长时间保持洁白。但贮存温度超过30℃时,仅能保鲜1天,以后就会逐渐变色。  

三、激动素保鲜:用0.01%的6-氨基嘌呤液浸泡鲜菇10-45分钟,取出沥干后贮存,能延缓衰老,保持新鲜。  

四、比久保鲜:植物生长延缓剂比久,化学名称叫琥珀酸-2,2-2甲基酰肼。用0.001%-0.1%的比久水溶液浸泡蘑菇10分钟,沥干,贮存于塑料袋内,在室温5℃-22℃条件下可保存8天,并能有效地防止褐变,延缓衰老,保持新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