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3-5-9 11:58:23

原来是这样!

本帖最后由 老梁故事会 于 2013-5-9 12:20 编辑

      前几天讲了山西忻州市野峪蘑菇厂的故事,广大网友积极参与,深入分析,积极提议。昨天,我特意邀请野峪蘑菇厂老板和生产人员进行了座谈讨论。根据网友的要求,这里补充介绍其生产过程;吸取网友的分析看法,这里也提出一些见解。衷心感谢网友的参与,再次感慨一线菇农的真知灼见。      
       蘑菇厂去年8月25号开始生产,到9月下旬生产8万包,每包湿重8斤,10月7日开始采菇销售,至12月份出商品菇20万斤,次品菇10万斤,收入34万元,生产比较成功。
      10月17号开始,更大规模生产,到1月中旬,生产30万包。据生产人员讲,管理非常混乱:
1、菌种很多没有发满,技术员要求,不满的不要用,但工人是定额接种,不好的菌种也用了;
2、技术员要求灭菌包鼓起后保持4小时以上,但灭菌包很多时候没有鼓起;
3、加水时溢出,有时水袋多;
4、发菌期间温度长期低于10度;
5、菌袋是单面打孔10个,菌袋透气性差;
6、今年3月份后开始出菇,出菇不但从两头划口出,而且从接种孔出,采菇人员是定额,只采两头出菇好采的,接种孔出的菌袋压着,不好采,造成很多烂菇,造成菇蝇泛滥;......,
7、后期生产亏损近百万。
    问题在于:
1、老板急于求成,规模太大失控,没有称职的管理人员和工人;
2、外地技术员对于新菇场管理的难度没有预期,理论上算账,一个菇棚一年种三季,纯利8万元;
3、一个致命的错误,没用两头套圈接种出菇,用了单面打孔接种,两头划口出菇;
4、培养料配方营养不全,营养缺乏造成蘑菇发黄、发脆;
5、蘑菇发脆,与菌种特性也有一定关系;
   给老板的建议:
1、赶快清棚,好菌袋覆土出菇
2、自己生产栽培种
3、配方内加些粗料,添加一些油渣之类的农副产品
4、两头接种,套圈
5、聘请位有经验、负责任的管理人员
6、要量力而行,现有的天时地利人和,这样大规模的生产,不出问题难,靠卖蘑菇赚钱难。

李永国 发表于 2013-5-9 13:05:38

赞同梁老师的分析、这位老板终于有救了,一些外行老板绝大多数人相信挂官家牌子的专家们给他们意见和瞎白话,这些一线经历恰恰是他们的弱项,一线有经验的一些菇农又是茶壶煮饺子有好货不会往外倒,梁老师是理论实践两手都硬、还有一方面更硬、就不说了。。。。。。呵呵

gaolegao 发表于 2013-5-9 13:13:11

看来、原料配方、灭菌、接种、发菌、采后管理等等各个环节都有问题,那出现这样的结果就不奇怪了!平菇生产外行人看起来很粗放,实际上也是个精细活,必须有一个关键人物掌舵,这个人要熟知平菇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并且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所以,我认为该企业一切问题的根源是缺少一个能说了算的掌舵人物。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5-9 13:21:31

定额管理必须抓好保质,工作质量不到,定额就是空话,食用菌企业管理,对人的自觉性要求很高,只是一个非常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地方,也是我们不能同意**那种背书式管理的原因。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5-9 13:22:47

打孔接种可以不两头套环的,低温也不是坏事的理由。

差两分 发表于 2013-5-9 14:19:40

打10个孔接种,还两头划口出菇,理论上就可以出12朵菇,呵呵,成木耳了。这应该不是管理和工人的问题而是技术的问题了吧?8 斤重的包技术员要求灭菌包鼓起后保持4 个小时(以上)?够吗?还有,梁老:他那是多大的包啊,装8 斤重?

差两分 发表于 2013-5-9 14:21:13

盲目投资

王茂 发表于 2013-5-9 15:11:42

8万和30万看似都是一样的操作方法,但是真正生产起来,区别还是真的挺大的,人力、技术、管理都需要大幅提升。能做好8万,并不代表就能做好30万。

李永国 发表于 2013-5-9 15:28:35

都是老板后来的心燥造成的恶劣后果,看似简单了就轻视技术人员,轻视了技术人员的作用必然就是这样下场,以为生产工业化零部件呢......切!

追求 发表于 2013-5-9 16:13:48

最终还是老板太急于求成。因为8万已成功,看平菇技术就是毛毛雨。私人企业管理混乱。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原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