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lunyulong 发表于 2013-4-3 22:48:35

袋壁的黄水,证明营养积累充足,可以出菇了。稀稀拉拉的几朵菇,不排除菌种本身的问题、温型的问题,从秋到冬再到春,哪种温型的都该出菇了,而这么宽的温度范围难出菇,足以排除温型的问题。
袋口干硬的部分,是其出菇的最大障碍,可能是秋天生产的菌包,没长满温度就降了,低温下满袋时间太长导致圈口菌丝干硬以至于死亡,开口后的喷水保温也无助于出菇。
解决方法:挖掉圈口干硬菌料,注意保湿。棚内光照过强,不利于原基发生,要增加覆盖。

赵飞 发表于 2013-4-4 07:39:54

“没别的,它不出是怕超生罚款,再出就三胎啦”论坛有叶老师的幽默添了好多趣味!

平菇叶 发表于 2013-4-4 20:57:25

再别提袋口干硬厚菌皮影响出菇,那都是大师一级人物说的,学生们没这想象力。有的只是造成干燥的管理和菌皮成因。
光滑干硬的死桑树皮挡不住一朵漂亮的平菇,漫长狭小的产道是生命旅程的开端,造物一点都不神奇,神奇的是每每的水到渠成。
转自http://t.qq.com/pingguye?pgv_ref=im.perinfo.perinfo.icon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3-4-5 07:40:57

平菇叶 发表于 2013-4-4 2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再别提袋口干硬厚菌皮影响出菇,那都是大师一级人物说的,学生们没这想象力。有的只是造成干燥的管理和菌皮 ...

菌种特性第一、水分缺乏第二,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水到渠成了。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3-4-5 07:43:04

kunlunyulong 发表于 2013-4-3 22: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袋壁的黄水,证明营养积累充足,可以出菇了。稀稀拉拉的几朵菇,不排除菌种本身的问题、温型的问题,从秋到 ...

分析有理,采取机械、补水措施试试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3-4-5 07:44:46

雄鹰展翅 发表于 2013-4-3 20: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我看来,这个季节有一阵连雨天会有一潮猛菇出的。不知楼主的朋友是什么地域的气候? ...

正常菌袋是这样,关键是他的菌袋已经不正常了。 这里是北方干燥地方

平菇叶 发表于 2013-4-5 12:33:54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3-4-5 07: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菌种特性第一、水分缺乏第二,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水到渠成了。

有戏没戏先问东家他的蘑菇已经出过多少产量了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3-4-5 13:55:18

平菇叶 发表于 2013-4-5 12: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戏没戏先问东家他的蘑菇已经出过多少产量了

稀稀拉拉,正常产量的十分之一

7339625q 发表于 2013-4-6 13:51:02

这个不必等了,不会出来了,该清棚了。

guojun_fxj 发表于 2013-4-7 12:03:49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4-3 17: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样也是我们瞧不上狗卖屁专家在这里吹喇叭的道理。

我不是食用菌专家但确是个蘑菇爱好者,喜爱天麻蘑菇木耳等第3号农业科技开发,做农业推广26年就瞄准了“果菌循环”这条路子看书学习实践捭阖“果菌技术”,妄想把陕甘宁老区500万亩苹果及“庆阳7个百万工程”的下脚料种菇让老百姓都能捡起掉进自己果园废枝上的亿元金币!自己很早做了接种箱做过平菇、灵芝等但因被职业捆绑而未作出好成绩,但都因单位工作以全膜玉米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和测土施肥等为主,蘑菇这一块业务在我们庆阳是空白——当地老百姓只会种平菇但没有对口技术指导单位和菌种配供支持,所以就由老百姓自己摸索进行。我2008年后一直给省市县三级领导建议创建一个子午岭食用菌研究所,但因人微言轻没效果。若想真正进入了天麻蘑菇木耳这个行业就需要学习需要实践,开蘑菇工厂就要做正交设计、均匀设计等研发节本增效的好办法,拿来主义最后还是要消化,进口的芯片最后还是要汉化啊!您看日本鬼子把正交设计看作是国宝——工程技术人员不会正交设计就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我国科学家发明的均匀设计是正交设计的优化升级,康师傅牛肉面就那么一点点调料但口味好卖的人特多啊!随着现在农业的科学发展,新型职业菇农也应该学会试验设计之正交设计或均匀设计等,才能化最少的钱生产出最多的效益啊!最近做天麻蜜环菌想为退休做准备,退休后学习徐锦堂老师想为家乡做点事等老死了才好入土啊!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平菇长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