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菇理】:(5)用常识做专业判断之老板篇
本帖最后由 不大不小菇 于 2013-1-30 12:00 编辑非常沉重的看到这个帖子,http://bbs.emushroom.net/thread-87166-1-1.html,本来前几天就有冲动谈这个老板如何识人用人问题的,现在要提前谈了,在【歪菇理】4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歪菇理】5只能提前出场。
严重关切中!哈哈 本帖最后由 不大不小菇 于 2013-3-15 13:29 编辑
常识1、等价交换原则。
我不相信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也不赞成所谓的剩余价值理论,但我赞成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这个等价交换的价,不是马克思他们计算的价,而是市场需求那只看不见的手操作的价。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价值与价格完全是两码事,而且价值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毫无意义,甚至在法律上也没有意义。比如一块钻石是偶尔捡来的而非辛苦挖掘淘选出来的,是不是他的价值就低了呢,它值一个亿价格的话,能不能以投入的成本去计算价值推断赔偿呢?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物质资料的价值,应该由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的加权来决定,这样,价格和价值才能统一。如果经济学人士非要把价格和他们所谓的价值分开,那我这里的等价交换就是指价格了。
我现在从经营的角度来看物资的价格包含了那些因素,直接成本这是不争论的,此外还有什么成本呢?管理成本,技术成本,资金成本,销售成本。其中技术成本就是老板应该支付给技术员的工资。
全世界那么多经济学家,只有马克思胆儿大,敢抹去资金成本,蔑视技术成本(在他眼里大概不存在技术高低的区别,因此也只能按某个技术人员的活命成本去计算)。因此他的价值理论就便于计算剩余价值了,在不能更加深入专业性讨论这个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分析这个所谓的剩余价值到底由什么创造出来。
第一,劳动产生剩余价值,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方面。
第二,技术产生剩余价值,这个实际上很清楚,特别是农业,同样投入的产出区别就在于技术,工业在不能完全自动化的状况下,产品的质量和先进性也来自技术而非仅仅依靠简单劳动。
第三,资本产生剩余价值,这个恐怕要用反证法去说明问题,那就是没有资本,虽然未必一事无成,但把一块石头搬来搬去是绝对没有可能产生剩余价值的。
第四、管理产生剩余价值,好的管理和不好的管理之间的差异,用不着啰嗦大家也都能理解。
第五、销售产生剩余价值,只要做过买卖,应该都能明白这一点。
第六、供求产生剩余价值,不会有永远不变的价格吧?变化是什么在支配?是供求关系在支配。
也许我上述分析不够全面,但应该也七七八八了。那么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普通工人的工资应该来自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因为现代劳动的复杂性,普通工人工资也应该或多或少有一些技术成分因而也应该获得一些技术产生的剩余价值,这是工人间工资的差异的基本由来。
技术人员的工资,当然应该来自于他的技术产生的剩余价值,在这个案例里,王老板没有按照这样的原则去支付小张的工资,才是源头祸水。王老板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反了,所以就有了这个结局。
王老板最没有争议的剩余价值部分是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可是王老板不满足于此,那就过了。
管理的剩余价值属于管理者,所以经理的工资是很高的。这里王老板的管理比较糗了,产生的剩余价值为负,应该由他自己得到这个负值的。
销售产生的剩余价值归销售者,这一点在绝大部分时候是体现出来了,老板最不敢得罪的还是销售人员,所以这一块也没有太多争议。
市场是波动的,因此供求产生的剩余价值属于公共的。
还没有那个经济学家能够把上述剩余价值的比率量化,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老板成了庄家,他按市场水平取得上述其他剩余价值创造者的贡献并支付市场认可的报酬,这是通行的市场原则,是等价交换,是公平的分配原则。
而王老板,忽视了这个常识。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一些土鳖财主懂个屁什么价值不价值的,都是“落水思命、得命思财”的扭曲心理,对他们自己是“多多益善”对创造实际价值的员工“少少益善”真正能产出多少剩余价值他们根本不懂,都是他们自己的才高兴呢....... 技术员缺德。。。 是啊,就像鄢老师评论的那样:一个学徒干一个技术员的工作,却还是拿着学徒的工资...... 缺德学徒技术员,无良的老板。杯具发生必然。 常识2、世界上没有万应灵药
老板不懂行很正常,但老板如果不能辨识谁懂行就比较不妥。食用菌技术特别是栽培技术,没有标准答案,内行要断不同方法的优劣都很不容易,何况外行老板呢。但这个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是万变不离其宗,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完全相同的套路。老板虽然不需要去考察这些套路是否优秀,但必须能够判断某个套路是不是可行。
老板们往往迷信所谓的可行性报告,说起来,这个东西和猜谜差不多,所谓可行性报告,是论证项目有没有可能的,但实现这个可能与可能性存在没有非常严格的关系,别人能够实现未必你能够实现,此处能够实现彼处未必能够实现。因为,企业的目标不仅仅是出产品那么简单,还必须是成本不高于平均水平,品质不低于平均水平,因此除了硬件设施和规范程序工艺外,更多决定于人和环境条件的因素,是无法死板确定的。也许对甲群工人来说,A的管理方法包括说话口气都较受欢迎,而移群工人则比较受用B的模式,倘若让A管乙,B管甲,那就悲剧了。技术方面也是如此,有些人对于南方气候比较适应,管理的菇品质好,另一些人则对北方气候比较适应。那么有没有通吃型的技术人员呢?现成的应该没有,因为即使该人理论实践都很强,也还有一段适应过程,才能慢慢理顺这种差异所需要的改变。至于硬件和规范,无非是通过严格的人为调控来消除外界环境的差异和变化,且不说这个东西不够经济,即使没有盈利问题,技术执行能力和管理对工人积极性影响也是不在其中的。
对食用菌生产来说,老板自己懂些理论固然最好,但不懂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东西,必须牢记,那就是没有万应灵药,凡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动不动就搬什么规范程序说话的,那指定不行。如果有前来应聘的技术人士号称通吃,号称具备某某证书,基本上那就是是没戏了,犯不着浪费时间和金钱去试用一下,直接让其另谋高就得了。
菌界现在有个奇葩叫秦锦,就是拿了制药行业的规范GMP这包万应灵药四处招摇撞骗。过去的帖子里我们很多人就说过,一方面这个东西仅仅在前段有意义,二方面是即使前段工序,不这样严格也有完全可以相比的效率,所以被网友称为脱裤子放屁技术。
制药行业因为不能有任何错失,一片药片也许就是一条人命,同时药物利润率也是非常高的,因此必须强制执行。而食用菌行业,在没有安全问题之虞的基本要求下,如果为了最后的1-2%的有效率,增加的能耗和设备折旧人工费用等于或超过了这1-2%的有效率带来的利益,那么是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的,即使在日本这样高技术的国家,食用菌栽培都不使用GMP的规范。而是在稳定低的允许出现一些失误。至于后段,用得着无菌么,用得着GMP么。
所以,三株口服液也好,脑黄金脑白金也好,都被证明不是万应灵药,无论怎么再吹,现在都没多少市场了,那么在食用菌行业,谁还要相信类似GMP这样的菌界万应灵药,恐怕是脑子里太多黄金白金了。 出差两三天,回来再续。 还是老话。。这个就是小张缺德。这样的学徒也好技术员也好,也就李老头喜欢。欢迎小张童鞋明天去李老头那里报到,老李不给涨工资就给他们家灶台拉一泡巴巴走人。。。嘎嘎嘎。。{:soso_e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