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国 发表于 2013-2-2 05:21:55

西北望长安 发表于 2013-2-1 23: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是老话。。这个就是小张缺德。这样的学徒也好技术员也好,也就李老头喜欢。欢迎小张童鞋明天去李老头那里 ...

长安兄弟、可以坦率的告诉你、有许多刑满释放人员来到老李手下工作后来都变成企业骨干了、有的还成为行业先进工作者了,真才实学的员工是第一位的、其它问题就看你老板怎么用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另外你在QQ和俺说的事情没有答复你是因为对你不了解,老李可不是谁的钱都赚滴啊!尤其是弱智者的钱更不赚了,只有加深了解才会帮你,不然会好心办坏事滴,请理解老李啊!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2-14 10:50:22

长安老弟,不是说小张正确,而是必须公正评价双方。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2-14 11:28:10

本帖最后由 不大不小菇 于 2013-2-14 20:05 编辑

常识3、听不懂的,就是说的人不懂。
    现在很多老板在识别“师傅”、“技术员”时,第一印象往往不是怎么干或者干的怎么样,那个要时间,而是听他说,比如历史上给谁干过,自己表现如何,自己怎么看待实际工作中的某些现象等等。
    关于历史,最好是验证一下。但技术人员的离职,往往与老板存在矛盾,如果技术人员比较占理,老板能不能公正评价是个问题。如果技术人员不占理,一般他不会说那个历史。所以这个验证最好是在不露声色的情况下拜访,听厂里的工作人员介绍以前的情况,看老板对过去和现在的比较。这个要花些精力,但很值得。
    不过我发现并不是很多老板会去这样做,而是通过和这人的交流来分析。
    这样的分析当然也不是不行,但我发现很多老板却走了弯路。
    有些老板听孔夫子的谬论:“巧言令色,鲜矣仁”,把语言表达能力当缺点,听见人家多说几句,就以为这个一定是夸夸其谈,不能实干的,这个错误的老板最为普遍。实际上能说与懂不懂和会不会没有任何的关系,纯粹是个人爱好和习惯。而且反过来看,什么都说不清楚的,就是能干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出问题可以,一出问题就没辙的。
    有些老板虽然不认为能说是一个问题,又太迷信说的了,往往越是长篇大论,听得晕晕乎乎就觉得高深莫测。这个就更加是大谬不然的了,说话不看对象,一味的把纯粹理论滔滔不绝的灌输者,要么是不懂得实际操作的技能,要么是自己还不明白那些理论与工作有关。
    一般,老板再外行,基本的套路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正常懂的人,他会努力把相关的、老板感到疑惑的,以及老板提出意见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使老板懂,这个一方面说明此人的沟通能力很好,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不是可以提前预习的,见招拆招恰恰体现其经验和博学。至于个别只管投资,不管运作的老板,也自有他委托的管理者来决策这个事情,道理还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这样看应聘者的表达呢,原理其实好简单,任何复杂问题都可以分解成为更小的简单问题逐一解决,这个叫费米原理,是当初研究原子弹的时候,大科学家费米提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技术工作者,是会分解问题的。所以对于理论的阐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照本宣科,这个基本上等于没说;另一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弄晕听众,这个就是叫做故弄玄虚,因为他实在也没怎么理解,只是记得书上这么说,但不加解释又不合适,所以用更复杂的东西搅乱听者的思维。
    最后一种是把复杂问题简单话,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专业问题,这个才叫高明,因为这个说明他自己的理解已经走向了通俗化,运用自然得心应手了。
    结论是说得清楚就是懂,说不清楚就是不懂。


菇往菌来 发表于 2013-2-14 17:39:35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2-14 19:17:01

菇往菌来 发表于 2013-2-14 17: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以为楼主“听不懂就是说的人不懂”的常识有点不太合乎常理。即使一个学识丰富、知识渊博而且表达准确的大 ...

呵呵,看样子你有这经历啊,那我不认为我错了。我在大学里教书过,也给我们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讲课,不觉得具体实用的内容有什么不能解释。你那些什么管理理论理念老板不懂能支持你?所以你可能很快又要换东家了,这个得改改,否则你都不明白做错了什么。

菇往菌来 发表于 2013-2-15 11:25:39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2-15 12:59:28

菇往菌来 发表于 2013-2-15 11: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的认识有几个不小的误区:1、老板只认可在专业领域的知识素养超过自己的人,在老板未知的领域恰如其 ...

1、老板只认可在专业领域的知识素养超过自己的人,在老板未知的领域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只会给求职待聘者加分而不是减分;
    答:“超过”应该是指说出超越老板已有知识范畴的东西,不是说那些人家不懂从而无法判断高低的东西,不懂他怎么理解高低?连是不是撒谎都不能肯定的。
2、在食用菌工厂化企业里面,技术总监经常与执行总经理的岗位职责合二为一,一个被老板俯视的人是很难胜任这个角色的。(这一部分我没有意见)一般情况下,老板只对能够使自己感到知识和能力相对匮乏的人保持仰视的态度;
    答:这个问题我们谈不拢,仰视这种词汇,和俯视这种词汇,是很不适合于社会生活的。它只适合看物,不适合看人。
3、技术总监和大学老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前者只需要将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由上而下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下去,而后者的使命则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让传授的对象完全领悟消化。
    答:不懂能不能执行好?人不是机器,机器指令错了也出问题,人不理解一定出问题,什么时候出你不知道。你做技术总监的历史我不清楚,估计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说事的例子,这个接近验证我的观点了,关于历史的避讳是有原因的。
4、一个职业技术管理人员在他供职的某个阶段都负有特定的使命,完成使命后他可以选择离任也可以选择留任,完不成使命的时候,则不管造成这种情况的责任具体出自何方,选择权一般都会落到老板手上。所以,炒掉老板固然没什么值得夸耀的,被老板炒掉也未必就是一件令人蒙羞的事情。我想,在这方面你应该会跟我有感同身受的共鸣才对。
    答:未必,完不成使命被炒是能力问题,无话可说。完成使命被炒更多是条件谈不拢或做人风格不对路,比如我救火记里的q总,我仍旧随时可以去做他的座上宾,所以同样的事,感受不一定相同。不论你说的项目是真是假,我选择不和你合作,就是感觉到你的心态不合适合作,所以宁愿保持距离相处。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2-27 20:36:08

本帖最后由 不大不小菇 于 2013-2-27 20:37 编辑

常识4,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久前,接一工厂老板电话咨询,谈到他的技术员过年回家不来了,只好自己先干着,这种事情本来也属于正常现象。不过,经过两次电话交流,我发现了问题,就是这位老板不会货比货!
    我暂时称这位老板c吧!
    c老板起步比较晚,准备也不太充分,因此,厂子搞起来了,还没有师傅。然后他的邻居厂子里出来了一位师傅!
    c老板当然不了解这位师傅,但c老板偏偏就请了这位师傅,而且,据c老板说他是没有去邻厂了解的情况下(这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了)请的这位师傅。这个信息让我非常吃惊,因为倘若c老板没有说谎的话,c老板就缺了一个基本常识,没有货比三家。
    我得知c老板的情况后,除了简单答复他提到技术问题外,给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就近请一个顾问,哪怕这个顾问自己不能经常到厂里,但关键时刻可以短时期替他顶着,同时,这个顾问可以帮助c老板识别师傅。
    接下来,第二天,c老板又来电话,问另一个技术问题,我也简单说了。这一次,我看出来,c老板真的是不懂了,因为这次他提到的问题还没有涉及到复杂管理,只是涉及了流程。这一次我给了他第二个建议,不管三七二十一,找个师傅先干,别自己懵懵懂懂就搞,恐怕到时候不好收拾。
    不过看起来,c老板没有接受我的建议,两个都没有接受。这个为什么不接受,我也没有兴趣问了,因为我初步能够判定,c老板这一回是把货比乱了。因为c老板找到我的途径,可以同时找到几个人,据我了解,这些他能够找到的人没有一个会替他长期打工,然后c老板得到的信息也一定是五花八门的,因为这些他能够同时找到的人,基本上我了解。
    老板找技术人员,不能不货比三家,但千万同时切记,也别比多了把眼睛挑花,重要的是比货而不是比其他,c老板给我的信息是,他现在自己干的似乎也不错,根据我在网上看他那里的气候,应该是最适合的时候了,估计c老板也许就不请人了。从根本不做比较到挑花眼,c老板会创造什么奇迹呢?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3-15 13:13:46

常识五:不要忽视理论。
    我不止一次说过,理论是实践的总结,而不是独立于实践的东西。但是因为理论可以表达,实践往往不容易表达而必须看实效,因此,没有专业知识的老板往往偏重看效果。其实这个也是误区了。
    前两天我的朋友L总换了师傅,这一次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当然也有一定的经验。我很高兴的祝贺了他,他原来的师傅也不是不行,就是只懂做后段,不会解决其他问题。这一次厂里有些意外,原来的师傅便束手无策。所以,老板终于明白,会做不够,要会变通才行。
    实际上关于理论实践问题一直非常困扰食用菌栽培这个行业。因为理论只是纲,因此,实际生产虽然不会脱离理论,但具体操作过程的条件满足,则属于写之不尽的细节。一般写书如果每一个细节都详细描述,那么这书一定篇幅很长,而且,很难有一个人掌握了所有细节的情况。所以类似我写《草菇保温棚栽培手册》这样的东西,市面上根本没有,因为就一个技术写了6-7年,还不敢说完全。而我们知道很多书是利用实验室条件写的,这样就不好说了,它可能距离生产所需要的细节比较远。当前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写书并不是一件可以赚钱的活计,只是对自己的工作的总结,所以,真正自己写书的人少乎其少,而抄来摘去的就容易了,这样的书自然很多,读了些这样的书,觉得理论没有用是不奇怪的。很多书里面的东西不仅不是细节,甚至不是纲,是总纲,粗略的无以复加。
    食用菌的理论,目前还没有能够完整的形成系统,需要几代人持续努力,积累知识。其实际应用的东西又比较宽泛,涉及面很广,很多东西是散见于其他学科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物学基础的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化、遗传、生态、以及微生物学、细胞学这些内在理论,其次是物理学化学的一些基础,也包含作物学、气象学、建筑、自动化、和机械、材料的一些理论和实践。
    不要说一个人,就是一小群人能不能把这些搞懂到足够的地步都不容易,但其中最根本的那些东西,是要求比较高的,那就是生物学基础这一块,其他的都是围绕实现生物学的要求而可以有另外的人配合。
    所以,懂理论的学实践,实际上是一种把纲提起来的过程,是对于实践做出对应理论诠释的过程,相比之下,比较容易,因为他的行为有依据,用一个比喻就是按图索骥。
    而懂实践的人,严格说就是懂某些方面的做法,当实际条件不符合他的实践时,他可能就没有办法了。当然不排除有人也会去学习理论,但理论学习这种事情,需要一些条件,还需要在难处有人指点,这是自学起来就不好办的,而且理论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也较高,进入实践的人能够有耐性学完这些枯燥东西的所在不多,所以应该说从实践学理论比较难。很有一些黑夜里摸牛的味道。因为他甚至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习。
    丰富的基础理论和框架性实践结合之后,升华空间很大,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框架性理论结合,则常常出现盲点。具备理论的人如果不是懒惰的(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原则:懒人不可用),他一定会努力在实践中提高,而且会很快,因为实践具有趣味性。而具备实践经验的人则必须付出更多心无旁骛的努力(读书时代就是这样的好),才能求得进步。而且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的压在头上,学理论最怕心不在焉,理论学习恰恰缺乏趣味(如果会感觉到理论趣味,那在中国就应该早就进入大学,而不会从实践起步了,文革十年例外),因此,提升空间也就有限了。
    替朋友高兴的同时,写下这些话。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3-17 14:52:55

本帖最后由 不大不小菇 于 2013-3-17 14:56 编辑

常识6,文凭职称的异化
    自打中国开始搞教育产业化后,唯一具有含金量的官方文书——文凭和职称这两个东西也就开始直线贬值,这个贬值一方面是数量的泛滥,另一方面就是稀汤式的教学带来的实际知识含量的下降。
    考察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是非常不容易的,赛马的办法是很好,但海选阶段就不能赛马。我看见很多食用菌生产企业招聘广告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走两极,不禁有些悲情感。举例,上海某公司,要求外语水平不低,这个令我很困惑,外语在食用菌生产的具体工作里到底有多少份量,研发可能需要一点,但不算很多机会,引进设备技术也需要一点,直接引进的公司也很少。实际上如果仅仅基于短期的不确定需求要求一个外语水平较高的人才,失之子羽的可能性更大。又,另一山东公司,要求初中以上文凭,同样好笑,你这到底是要不要一点理论啊?初中毕业的人学习实践和小学毕业甚至不读书的相比有多少优势?而和大学专科高中水平的相比恐怕学懂理论的可能性会大为降低呢。当然不要以张小奇老师这种特例去说事,张老师的情况没有普遍性意义。
    文凭代表的是有过学习某些知识的历史,不代表学好了和弄懂了。
    职称代表通过了政府的某些门槛性的审核认定了一些历史,也不代表这历史的真实和荣耀。
    别的不说,40岁以上的,非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工作人员,有多少是真正能够通过职称外语考试的?而且各省还为了不至于卡的太难看又制订了一个省分数线。即使是大专院校和省级以上科研机构,职称外语考试通过的真实性也是很有水分的。鄙人外语就很糗,常常不得不借助翻译工具才能勉强看懂专业文献。可我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时,不少大专院校的熟人与我一样在抓耳挠腮,却一个个获得通过了,甚至一些根本平常就知道比我还不如的居然也通过了,这里面的想象空间有多大?抄袭论文已经不能成为话题,举报抄袭几乎成为官方最不在意的事情,庇护抄袭在实际的流行,因为大家屁股都不怎么干净,自然也就抄抄相护了。
    某次,我在某大学里监考,发现抄袭的就抓,结果,第二次监到同一个班的考时,一进教室,学生立即一篇呜呜叫苦声。粗略估计,当今大学生与30年前大学生考试抄袭的比例增加了十倍。我们读大学时,考试抄袭比例大约5%,而且基本上就是固定的几个人,并且确确实实也感到做人不起而偷偷摸摸。但今天,大学生考试抄袭过半是完全不在话下的,而且有普遍性,成绩很好的学生对自己的弱项课程也抄,真正考试过硬的学生不足10%,至于毕业论文设计造假的简直就不值一提。最明显的一点是,这些学生对抄袭完全没有了羞耻感,抄完了还公然相互传经送宝。
    说完这些牢骚,我想每一个老板应该都明白,职称文凭这些东西,现在基本上是不足为凭了,做一个大致参考是行的,真正要用人,还是观察一下他的诚实、勤奋以及对种菇的热爱程度吧,这些东西可以装假,但不可能时时刻刻装假,而这些东西的考验,似乎也不是很难。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歪菇理】:(5)用常识做专业判断之老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