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7-17 11:47:29

【歪菇事】:(3)入行第一糗事

    我86年毕业,分配到食用菌研究所工作。

    在学校时,论文指导老师梁厚珍把实验室钥匙交给我,所以在大学里我有一间实验室,这个条件可能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我当时并不局限梁老师的指导,我和江西省菌物学会创始人我的恩师何宗智教授也极为相得,何老师给我的指导是全过程的,而不是局限于毕业论文。我是何老师家常客,和何老师的爱人廖先生也很相熟,连她的公子佳明兄(可不是这论坛里的佳明)和小女儿丫头也是极其相熟的。
    有这些条件,实验做得多,动手能力还是不错的,所以在学校里出来后,未免有些自负。
    可是,参加工作没几天,就遇到问题,出了一件大糗事。

还是我1977 发表于 2012-7-17 11:53:47

立等闻糗事{:soso_e113:}

zhanglins 发表于 2012-7-17 12:26:35

等后续。。。

菌邻天下 发表于 2012-7-17 15:33:41

哎,最讨厌连载了,难等啊.....

佳明 发表于 2012-7-17 18:12:07

歪菇事,不关佳明什么事。

佳明 发表于 2012-7-17 18:15:03

凑个热闹,楼主没有认个干爹干妈什么的?

补充内容 (2012-7-18 10:05):
楼主确实是高。很欣赏你的为人,技术,经历,经验。性格随和,没有架子。提醒一句,论坛什么人都有,核心技术请三思,不要发出来后悔。毛老师,看楼主的面子,就不批你了。

佳明 发表于 2012-7-17 18:18:03

菇事之外,故事更精彩。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7-17 19:20:51

佳明 发表于 2012-7-17 18: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凑个热闹,楼主没有认个干爹干妈什么的?

那个时候不流行这个,师生关系相得,情同母子啊,还有植物学的另一位常红秀老师,都和我的关系极其亲密,我偶尔去南昌出差看看老师,都高兴的不得了,何宗智教授现在居珠海,见面不容易了,常老师是经常可以去看看的。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7-17 19:54:00

    当时,我们研究所经常面向社会办培训班,因为刚到,所长胡广芬就让我去给她做助手,她讲制种课。制种课有一个东西必须要演示,那就是手工做棉塞。
    在大学里,试管啊,菌种瓶什么的,都不是用棉塞,而是纱塞。纱塞就是把适当大小的纱布蒙在管(瓶)口,然后慢慢往里塞棉花,直到需要的量和松紧,再把纱布用线扎好,剪掉赘余的纱布。纱塞的好处是可以反复使用,硬了晒一下,拍打拍打,就能够恢复弹性。这个在实验室是很方便的。

    但是研究所要对外出售菌种,只能用棉塞,而且一般菇农也不可能特别去买纱布来做纱塞,所以讲课就必须教做棉塞。胡老师讲到棉塞的制作时,便叫我示范一下。可是我在学校没做过,在棉塞问题上我也是和学员一样,完全没有经历的。这一下,就弄了个大红脸。
    胡老师当然马上自己动手做了示范,但课堂里立马嗡嗡响,虽然我听不清楚,但心知肚明这是在笑话大学生的无知。
    平心而论,不会做棉塞与无知相距甚远,但在菇农眼里这个就是表示大学生无用了。我至今不相信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如普通农民,可尴尬的时候你百口莫辩。那个糗啊,一生都忘不了。
    事情过后,我自己拿了一些棉花和试管回宿舍,反复演练。虽然不可能再次因此丢脸,但我认为棉塞做的好与不好,还是体现一个人的工作水平的。好的棉塞既可以防止杂菌入侵,又便于操作,这样,实际工作中出现污染的几率就会下降,看起来也很漂亮。而做的不好的棉塞,要么松了防不住杂菌,甚至不小心就脱落,要么太紧,在接种箱里操作困难。当然今天我可以非常自豪的说:我能够做出相当漂亮的棉塞,在本所绝对第一(更厉害的都退休了)。



补充内容 (2012-7-18 15:07):
没有?我个人感觉,有些东西没法描述,比如动作和形态,这个做棉塞用视频可能能够说明问题,用文字,我是不行,别人也许可以。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7-17 20:14:18

    现在在网上看图,以及交流采购引种,发现真的没有什么做的很好的棉塞了。现在有了硅胶塞,手工棉塞也许要彻底退出了,但我依然认为能够做好一个小小的棉塞是一个菌人的基本功夫。食用菌行业的大套路谁都基本上清楚,但在没有相当优越的条件时,手工操作的好坏,对于栽培的成败和管理的难易都有很大影响。推而广之,包括装袋、装瓶、扎口、套套环、接种等等,这些手工操作依然是农村菇民的重要技能。
    事后,胡广芬老所长和我谈了一次话,把从学校到单位,从理论到应用的很多东西讲了个透。

    正是这件糗事,使我有了几个影响一生的改变和认识。第一个就是改变,必须把实践当学习来做,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永远处于相对先进的位置,实际上千千万万菇农都在不断革新食用菌技术的每一个环节,学习永远不能止步。第二个就是认识,中国传统确实有很大的劣根性,其中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两个极端,知识分子的重理论轻实践和低学历阶层的重实践轻理论,这都是要不得的认识,有这种认识很容易歧视对立面儿忽略人家的长处。当然我说的都不是绝对的,只是比较具有大比例的一种现象,而在本论坛,理论实践并重的大有人在,当然,这种水平的人都是大家都能服气的。第三点,就是我后来养成了一种习惯,什么做法和说法,我都要寻求理论的诠释,如果不能就不轻信。





补充内容 (2012-7-18 08:58):
兔子啊,这一点我们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歪菇事】:(3)入行第一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