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农过于粗放说明什么?
本帖最后由 myb 于 2012-6-21 21:14 编辑梁老师的“黑木耳主产区路在何方?”引起了我的共鸣,在那些官员大肆宣传成绩的同时,基层耳农的苦辣酸甜又有谁得知?调研食用菌产区,在为黑木耳壮观的生产场面而惊叹的同时,总会有一丝隐忧。我们的耳农兄弟是不是对黑木耳生产过于粗放了?虽然不管条件是否完善,设备是否简陋,环境是否清洁,不管红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心态任何正确,但我想,如果耳农多讲究点科学,损失就可以降低一些,效益就会提高一些呢?
堆积在培养室的菌袋仅仅是为了省地方。
http://bbs.emushroo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myb的微博 链孢霉的污染耳农很无奈,也很不在乎。 恶果显现,类似这样的例子处处可见,5万袋全军覆灭的有之 这样的场面见得太多了,多数高寒山区的耳农就是这样干法,只要灭菌彻底、接种操作赶上好天、菌丝能正常生长就有好收成,因为那里气候非常适于黑木耳生长,所以一些大仙们都去那边忽悠产品,有效无效耳农基本不懂、就是跟炮,平时那些大仙们在那边三吹六哨一个比一个牛B,耳农真出了问题都是一推六二五撒丫子比谁跑的都快,一些知名专家到那边去就是装犊子走过场,有好处就见缝插针瞎白话,真有问题就胡说八道,那边一些污染率高的原因都是模仿别人怎么干他们就怎么干,根本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操作和管理,比如:看别人蒸料XX小时,或去年蒸料XX小时成功了、第二年还是照葫芦画瓢,结果这一次装的菌料已经冻块了、拍吧拍吧就装袋了还是蒸料XX小时,能蒸透吗?再有就是模仿更高寒地区的接种方式,越高寒地区空气中的混杂微生物越少,等他们还是按照那些方法接种操作时必然病从口入,等等问题多了。。。。。。 李永国 发表于 2012-6-21 21: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样的场面见得太多了,多数高寒山区的耳农就是这样干法,只要灭菌彻底、接种操作赶上好天、菌丝能正常生长 ...
我08年的时候看别人常压104℃灭菌6小时,也就跟着学了,后来就想省事一点,减少到4小时,结果10年和11年这样做并没看出有任何灭菌不彻底的迹象。关于您说的专家装犊子的说法,这个是大有人在的,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以前在东北老家做黑木耳的时候,特地跑去蛟河黄松甸给人打工了呢,目的就是要看看他们是怎么干的。当时给我的感觉,那里的人们还是很重视环境卫生的,污染的袋也不是这么随便乱放的,在那么集中的木耳产区,路边、垃圾堆里都很少有污染袋料,废料。
再者说,经我实践证明,这种散堆的方式并不能节省空间,相反的更占用空间了。
链孢霉污染,在东北那种木制的培养床架上,一般不太容易发现,等发现时,恐怕已经扩散到很大面积了。
顺便说一句,毛老师,如果未来有一天,我回到东北老家去发展食用菌产业,还望您不吝赐教啊!!!!
myb 发表于 2012-6-21 21: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恶果显现,类似这样的例子处处可见,5万袋全军覆灭的有之
现场实录实话实说! 这种情况不光是耳农,好多大公司都一样,管技术的说了,他们也只是听听而已,实在拗不过技术人员了,就清理一下。他们的理由是我们以前一直也是这样干过来的,只是现在感杂高了,是不是你配方变了的事,菌种长得白白的也不会有问题。药我们也在用,而且是很贵的药。宁可花钱卖药,也不愿意花工钱搞环境。毛老师,学生认为应以预防,环境卫生为主,药物防治为辅,而不应将二者颠倒;同时,菌种是最为核心的东西,一点也不能马虎,不知对否,呵呵。 这种现象在很多的所谓的什么黑木耳之乡,毛木耳之乡,姬菇之乡,金针菇之乡等等,无非就是遍地的菇农种植户,真正做的好的,能做好的,真的没几个啊,而当地政府还有那些所谓的专家还是那样肆无忌惮的吹嘘啊!真是食用菌的悲剧!很多菇农多基本的链孢霉的危害防治和没有一点点意思,随处乱扔,等发现自己的几万个袋子全变红了都还不晓得是怎么回事。我不禁要问,这样的食用菌能发展好吗?我们的食用菌是这样的发展吗? {:soso_e100:}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