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故事谈“知之为知之”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仅凭着口舌,是很难说服别人的。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也不同,知识面也不同,对菌界很多事情一些人总会有根深蒂固的看法,很难说谁对谁错,有意义的争论变成了庸俗的争吵其实很不应该。我的恩师李茹光教授可谓菌物学大家。李老不迎合时尚,在寂寞中始终恪守着自己的理想,一生一直静静地躲在自己的心灵空间里作研究做学问。李老凝重刚健又颇具灵气的研究之作,决不会被世俗功利而矮化,在大学数十年的生涯也从不与人争吵,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和时分明智的人。世事变化无常,2003年恩师离开了我,每当夜深人静之事,我的脑海时常飘现出李老的慈祥面孔,每当菌界风起微澜。由此,我不得不重温《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对菌界不少问题的争论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当年孔子的一个学生与来访的客人争论“一年到底有几季?”学生认为是“春、夏、秋、冬四季。”客人坚持说一年只有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请教孔子,孔子看一眼来客说:“一年有三季。”客人走后,学生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我们不管故事的真与假,它非常管用,只要会用,就足让你生活快乐无忧。
民间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坚持说三七二十二,另一个人认为是三七二十一。为此,他们到县衙找县官评理。结果县官将说三七二十一的人打了一顿板子,而放走说三七二十二的人。挨打的人很不服气地说:“明明我对,你为什么要打我?”县官说:“你明明知道三七二十一,为什么还要跟一个说三七二十二的人争辩呢?”说三七二十一的人听后心悦诚服,觉得自己不应该和一个不值得争论的人去作无谓的争论。
“知之为知之”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领悟到不要作无谓的争论,这在普通菌人中是这样,在食用菌界学术争鸣中更是如此。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我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应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之上,食用菌专家学者应将宝贵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学术问题的探讨上,菇农应该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如何学习新技术上,做食用菌设备、菌药的应将把宝贵的时间用到产品的研发创新上,由此才在食用菌的各个领域具有促使自己目光向前、把握自我,创造出成绩来。
http://bbs.emushroo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myb的微博 哈…哈…哈…三七二十一,三七二十二,毛老师这篇文章形容的有点意思,也很到位。人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社会交流中、朋友集会中、网上聊天中,总能碰上这类三七二十一、三七二十二现象,比如:
1、三七二十二似的领导,这样的领导基本都是凭世袭关系、花钱钻营搞关系进入了领导岗位,平时“不学无术“,但是他们在自己统治下的小团体中与黎民百姓总是拿”不是“当真理讲,老百姓说三七二十一、他非得说三七二十二。
2、三七二十二似的江湖神汉,这样的神汉一般总是在街头巷尾地摊上混,他们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三两两结伙在街头卖假货赚取暴利钱,一些不知情的过路老百姓看出来他们是在行骗和他们辩论,这些江湖神汉这个时候往往都是嘴硬,三七二十二!三七二十二!!!这些神汉不嘴硬也不行啊,如果嘴不硬那不露馅了吗……,如果不嘴硬还怎么忽悠无知的老百姓上当啊!
3、随帮唱影的三七二十二秃鹫似的托,这些人平时也是不学无术、牛B烘烘的混子,牛B吹得呼呼响、让他们说出三七二十二的原理是什么?他们还讲不明白。这些人帮着江湖神汉喊三七二十二的用意主要是觉得帮助江湖神汉忽悠三七二十二正确性是觉得江湖神汉能分赏给他们一碗羹吃。总而言之三七二十二的嘴硬者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上谈的只是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哪位可不要去对号入座啊!!!
发现没有,毛老师的文章越来越贴近菇农了。以前光看插不上嘴,现在能插上嘴了。{:soso_e179:} 我还记得毛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必须得为论坛做我应该做的,不然我对不起我的恩师!(大概意思...我记不清了) {: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79:}{:soso_e160:}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我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应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之上...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对“驴”弹琴,讽刺的不是驴,而是人 古人云:千金易得,至己难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