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2-3-6 20:00:06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font color="#0000ff"><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2002.10.21、郝主任独立指导&nbsp;&nbsp;再生产大获成功&nbsp;</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font></p>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font color="#0000ff"><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nbsp;&nbsp;&nbsp;&nbsp;&nbsp;话说山西太岳食用菌公司,2001年初次引进新技术,没有经过试验示范的阶段,一步到位,就进行了杏鲍菇和白灵菇大规模生产。郝主任与梁老师密切配合,&nbsp;梁老师制定技术方案,指导技术难题,&nbsp;郝主任不但负责整个项目的运作,&nbsp;还要负责具体的技术操作,技术指导。结果,2001年杏鲍菇、白灵菇栽培获得成功,超过了预期,2002年的生产,郝主任就信心倍增,就没有太多地麻烦梁老师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o:p></o:p></span></font></p>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font color="#0000ff"><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nbsp;&nbsp;&nbsp;&nbsp;&nbsp;这里还需略加交待,2002年梁老师可以说是最繁忙的一年,当年老梁在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地区,在唐山地区的滦县、滦南,在承德地区的平泉,还有山西太原的小店、朔州的山阴,走南闯北、东奔西窜,不亦乐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o:p></o:p></span></font></p>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font color="#0000ff"><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nbsp;&nbsp;&nbsp;&nbsp;&nbsp;2002年沁源太岳公司的杏鲍菇生产规模更大,在郝主任的运作和独立的技术指导下,将生产推广扩展到了周边农村,当年发展了38户,&nbsp;总共生产了60万袋。&nbsp;一直到10月21日,郝主任请梁老师来看看,成功的大局已定,从菌袋生产效果、规模都超过了2001年。但从当年日记记载来分析,&nbsp;当年市场仍是困扰郝主任的大问题。</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o:p></o:p></span></font></p>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font color="#0000ff"><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当年有关日记摘录记载:</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spacerun: 'yes'"><o:p></o:p></span></font></p>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font color="#0000ff"><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2002.10.21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nbsp;&nbsp;&nbsp;</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nbsp;8:30出发,到小店11点,午饭后出发到沁源,5:30到。杏鲍菇菌袋正在埋土,脱袋,埋土后灌一次大水,几天后菌袋菌丝恢复变白,出现原基,即时通风即可分化成菇蕾,菌袋上面密密麻麻,产量很高。今年8月初开始生产菌袋,常压灭菌100度保持48小时,灭菌彻底,故污染的很少。有一部分剌孔增氧时污染链孢霉,菌袋中央成一环圈。晚上宿宾馆桑拿休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o:p></o:p></span></font></p>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font color="#0000ff"><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2002.10.22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nbsp;&nbsp;</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nbsp;早饭后到农户看看,有的还没有埋土,菌袋菌丝生长白浓,质量高。郝主任办公室,培训室等搞的不错。商量讨论液体菌种生产问题。当务之急是联系销售,总共生产了60万袋,38户。</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o:p></o:p></span></font></p>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font color="#0000ff"><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2003.&nbsp;1.11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nbsp;</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nbsp;联系郝主任,他下午已从北京返回去了。他此次来北京结帐,看来也难,食用菌究竟该如何发展,自己现在也茫然,市场不准,生产规模和品种不准,市场不规范,没有诚信的定单合同。</span></font><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spacerun: 'yes'"><o:p></o:p></span></p>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2-3-7 10:58:34

<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 </font>
<p><font size="5"><font color="#0000ff"><b>2002.11.1</b><b>、凤凰山生态园之路&nbsp; &nbsp;梁教授生态园之情 </b></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2011年4月16日, 梁老师带朋友们考察游览了山西定襄县凤凰山生态植物园,10年的发展,令老梁感慨万分。是啊,凤凰山,10年前,刚刚起步,还是一片荒山荒坡,老梁就与太太来此考察,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投资6万元, 享有了10亩林地的监管权、使用权。 发展过程中,更是魂牵梦绕,年年看着生态园的发展变化。今日来此一游,登高远眺,那青山绿水,雾气缭绕,红叶绿树,满目尽收,湖水荡漾,游人嬉笑……怎不令人心广神怡,浮想联翩。&nbsp;<br/>&nbsp;&nbsp;&nbsp; &nbsp;生态园的发展之路, 自然有官方的规划, 媒体的跟踪报道;可老梁的生态园之情, 就只有老梁的日记记载和内心的感悟了。&nbsp; </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定襄县凤凰山生态园位处忻州、定襄、原平三县交界的定襄县汤头温泉开发区,距大运高速公路白村宏道出口6.5公里,离忻州市区28公里,植物园流域面积一万余亩,前傍滹沱河,后依凤凰山,整个园区呈山环水抱之势,温泉资源丰富,总面积10000亩。&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该园号称是聚集所有华北植物品种的最大植物园,占地5000亩。园区内空气清新,环境优雅、鸟语花香,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休闲游乐的主要项目有:百果采摘园、农业科技示范园、拓展训练营、干红葡萄酒庄、温泉乐活园、生态餐厅等。为游客提供多样的快乐体验,成为游人休闲度假、绿色养生的绝佳去处。</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老梁生态园之情的原始记载:</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02.11.1&nbsp;&nbsp; 忻州市人大智俊德付主任带到凤凰山,群山环抱下的4000亩丘陵地,面向滹沱河,且有温泉井,开发出来风景不错。交通方便,拟建植物组培试验室,珍稀苗木花卉菌类示范中心,自己就在这里养老了。</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11.6&nbsp;&nbsp; 上午小仁来一块到凤凰山交3万元,定下蓄水池南面的10亩地。</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03.8.12&nbsp; 上午到凤凰山植物园,交35400元, 10亩林地的土地转让费。山上开始修环山路。</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09.1.30&nbsp; 一家3口到凤凰山植物园游览考察,观风景、采酸枣。</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10年10月5日,上午9点40从忻州出发,我们一家和二牛一家走高速半小时到凤凰山生态植物园, 这里有我10亩林地的使用权,园林部技术员小马陪同,周游一圈,初步规划了野生蘑菇园的筹建。</font></p><br/>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2-3-7 10:58:49

<p><font size="5"><font color="#0000ff"><b>2002.11.30</b><b>、李局有才热心技术&nbsp; &nbsp;奔波鼓吹林地种菇 </b></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2002年11月30日,忻州菌种厂刚刚落成,突然一位干部模样的陌生人专程来找老梁。 看到此人气度不凡,老梁自然不敢怠慢。 坐下细谈,来的是管涔山林局的李程才副局长,他从宁武原农委主任张池堂那里听到梁老师驯化开发银盘蘑菇的故事,就决意来拜会梁老师,要进行宁武银盘蘑菇、五台山台蘑的开发。</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说干就干, 李局当时就给菌种厂留下了生产定金,2003年7-9月,我和李局长合作,在五台山南麓的茶铺和宁武大石洞附近的林地栽培示范,由于已经有了在宁武林地示范种植的经验,也由于是第一次规模性示范栽培,我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播种、管理,一炮打响,声名传播,自然有不少人士参观考察,这李局长种蘑菇也就开始有了名气。</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2004年春夏之交,在五台山的伯强林场、宁武的大石洞继续进行了示范栽培,那年我正在张家口万全发展双孢蘑菇基地,这两个基地一直没有去看过,后来,李局和我讲,效果不太好,估计可能是播种管理方法有问题。这伯强林场虽然第一年种的不太成功,但第二年在李局的运作下,还是以伯强林场的名义申请到省财政的30万元项目款, 可惜的是项目款到账后,林场并没有行动,后来李局为项目的落实与五台山林局打过几次交道,具体内情我这位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就一无所知了。</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2005年,在李局的介绍下,祁县省林业厅的果木基地示范食用菌获得成功,在吕梁山林场隰县的下李林场和管涔山大石洞附近的林地也进行了栽培示范,但这两个地方的效果并不理想。</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李局也是在实践中打拼过来的, 长期的基层实践,加上基层官员家庭的熏陶,还有年轻时候的奋发努力,李局练就了一流的文才口才,还有人才的一流。早在90年代,他就独具慧眼,申报过国家林地病虫害防治的专利,得到过国家90万元的项目投资。 现在在林地种菇的项目上虽然不太顺利,但是并没有失败,李局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后来,李局又在梁老师的协助下,报专利、上项目、申请国家项目经费,多次得到国家支持;做宣传、搞鼓动,在林地种菇上做了许多事,留下了永久的历史记载。在下面的故事里,咱还会一件一件细细道来。</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附:当年有关日记摘录记载:</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02.11.30:管芩山李局长来,要搞银盘蘑菇野生栽培,交生产定金,开始大规模生产菌袋。</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03.7-9月:与李局长给林业厅报告,管涔山大石洞、五台山茶铺林地食用菌的栽培,观察,比较成功。</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12.7: 晚上1-5点思考,双孢蘑菇菌种待用65%发酵料,35%玉米,可直接到林间出菇。</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04.4.17 &nbsp;宁武管涔山林场送5000菌袋。</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4.24 给伯强林场送菌袋3000个。</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5.6 李局长晚上来,谈加快将菌袋拉倒山上。</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05.4.21 上午到森林经营站多种经营科,后到祁县果木种苗基地。</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5.12&nbsp; 下午李局长带来管理林地出菇的。</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6.6&nbsp; 晚上工具车,到交口后再到隰县下李林场。</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6.7&nbsp; 早7点到,上午到山沟内林场,海拔1500,遮荫高。</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9.17&nbsp; 李局长来,吕梁林场菌袋款不给了,谈菌种出菇。</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07.5.10&nbsp; 上午李局带管涔山人来拉菌种菌袋,共8000元的。</font></p>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2-3-7 18:30:36

<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 </font>
<p><font size="5"><font color="#0000ff"><b>2003.4.10</b><b>、汇恒在困难中不断发展&nbsp;&nbsp; 秀生在困境中愈加坚强</b></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山西忻州是老梁的故乡, 1966年到1968年老梁在当时的忻县中学,就是现在颇有名气的忻州一中读书, 1975年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忻州市农业局工作三年。 1983年冬天,老梁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杀回老家忻州,与忻州科委合作,创办了生态工程公司,栽树、养猪、养鸡、种蘑菇、酿酒做醋,搞循环经济,从理念上到实践上应该都是超前的。 1990年,咱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中途又迫不及待地回家乡办公司,搞基地, 最早在北方发展香菇栽培。 1993年以后,就在忻州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栽培平菇、金针菇、北方香菇、北方双孢蘑菇这里都是咱最早发展的根据地。 到2002年,根据形势的发展,老梁因势利导,又与学生合作,在忻州筹建了菌种厂和研究所,这里就更成了咱研究新技术,开发新品种的前沿阵地了。 </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老梁在家乡折腾了几十年,有了点名气,自然会引出与忻州汇恒公司的一段奇特姻缘,又是奇特, 又是姻缘, 这里似乎有点云里雾里、似乎有点故弄玄虚,要知其中缘由,老梁在这里还得解释一番。</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话说2003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北方春天的风多风大,反正是在一个春风劲吹的上午,好像是在4月10日前后,老梁正在新建的菌种厂、研究所忙碌, 汇恒公司年轻的老总秀生慕名来访,记得谈话投机,都想干事,秀生更是肺腑之言,相见恨晚。就此结识后,老梁就一直是汇恒公司名义上的总工程师、总顾问,反正是秀生需要时,就将老梁的大名挂上个什么头衔,写到他需要的地方了。这里所谓名义上的,其实也不对,因为老梁对于汇恒公司的发展一直牵肠挂肚、魂牵梦绕,是至今老梁所有任过顾问的上百家公司、单位里,去过次数最多、操心最多的公司,为汇恒公司做过大量具体的工作,基本上汇恒公司所有的项目申报材料,老梁都要参与编写,所有的项目答辩汇报老梁也要出席,所有的现场问题老梁也得去出谋划策;但如果说老梁是汇恒名正言顺的总工程师,那也不对,就是因为老梁从来没有从汇恒拿过薪水工资,甚至连旅差费也没有,有时在情急之下,老梁还得自掏腰包,打出租去现场查看。当然了,老梁也从来没有到汇恒在八小时之内正儿八经地上过班、值过日。 </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这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但说清楚,也好理解,老梁与汇恒这种奇特的关系,其实也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其一忻州是老梁的老家,这里有老梁合伙成立的菌种厂和研究所,经常回来,有吃有住,没有什么额外的费用,汇恒的工作就是顺手牵羊了; 其二是汇恒发展的艰难历程老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尤其是老总秀生百折不挠、屡战屡败、愈战愈强的精神感动了老梁;其三老梁一回到忻州,秀生就鞍前马后,陪你吃饭聊天,陪你调侃唠嗑,也充实了老梁的业余生活,人心都是肉长的,老梁岂能不为之所动。当然了,老梁对于汇恒的工作,也没有太多的压力,一般是正好在忻州、有时间,就去帮帮忙,肯定不是需要去就得去,而是有时间去才去的。这应该或多或少会影响汇恒公司的工作,虽然老梁从情理法理上没有责任,但从心理上还是有所愧疚的。</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不过以上的唠叨也不能完全说是闲话,因为咱接下来讲的故事,就是汇恒在艰难曲折中蓬勃发展秀生在挫折失败中愈战愈强,故事里充满了曲折、 挫折、失败。虽然屡战屡败、永不言败、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精神很感人,但不跌倒不是更好吗。这里如果不交待清楚,你老梁作为汇恒的总工程师,就放任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曲折、挫折、失败的磨难吗!?这不是败坏咱老梁的一世英名吗!?因此,上述的交待老梁认为是很有必要,也就多费点口舌笔墨了。</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咱就要从最早的2000年开始,讲述汇恒公司如何起步,如何在失败与挫折、困难与困境之中发展壮大。这里说到困难可是真难,工人的工资都无法发放,说到困境也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老板秀生将自己所有的房产、家产都抵押出去了,公司的日常运转要靠民间的高息贷款维持。 就在前几天,老板秀生还不无感慨地说,这几年仅民间的高息贷款利息都有400多万了, 不过,艰难、艰险就要过去,出头之日就在前面了。</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但事实是困难中的汇恒在发展壮大、困境中的老板秀生恰愈战愈强,每当在山穷水尽之际,总有贵人扶持,涉险过关, 到现在是家大业大名气大,其中有无奥秘、其中有无诀窍, 这位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的贵人是谁,&nbsp;要破解其中的奥秘,还得仔细听完故事:汇恒在困境中不断发展 秀生在困境中愈发坚强,再看各位听官看官的经历、经验、智商、感悟了。</font></p><br/>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2-3-7 18:30:48

<p><font size="5"><font color="#0000ff"><b>2003.11.30</b><b>、技术示范初战告捷&nbsp;&nbsp; 乘胜扩充种植面积 </b></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2003年春天, 忻州汇恒老板秀生辗转找到梁老师,咨询种蘑菇事项,梁老师建议他先搞一个大棚,取得经验,再扩大,当年夏天由忻州菌种厂提供发酵原料和双孢蘑菇、姬松茸菌种。菌种厂负责人米克,1999年从部队转业后就追随梁老师从事这食用菌产业,已经在大同、涞源、北京等地辗转作战,积累了经验。这次汇恒的公司的技术示范是家门口的事情,自然由米克亲自出马了。 </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 米克亲自去指导播种、覆土、管理,在400平方米的大棚内菌畦地栽。虽然在原料发酵中有不尽人意之处,老梁有点耿耿于怀,但到9月中旬也就正常出菇了,我印象尤深的是姬松茸表现很好,在10月中旬,棚内温度也就是10多度,但姬松茸子实体粗壮、结实,口感好极了。到11月底,棚内温度太低,保湿越冬后,春天也正常出了一批春菇, 尤其在菌畦边沿出的多。大棚内种蘑菇,初战告捷,秀生在2004年乘胜发展,双孢蘑菇的种植面积就扩大到了4个大棚。</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当年有关日记记载摘录:</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03. 11.30:到汇恒,大棚内双孢蘑菇子实体因气温2度,冻死很多小菇蕾,变成褐色。嘱喷水后保湿,越冬,翌年春天再出菇。秀生来谈深加工,要扩大生产示范。</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03.12.19: 上午铲车建大堆,370元,1.5小时完成,整玉米杆不好破碎,张秀生一块到现场看,此事太费工,商量汇恒要用玉米芯发酵。</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12.31:到研究所,西街来人,谈租赁土地盖示范棚,秀生兄弟来,谈明年扩大生产。</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5">2004.5.4 &nbsp;&nbsp;6点起床,日记。准备今天到五台和老家, 途径秀生菇棚,边沿出得多,菌床上有的不出,每天20-30斤,3元/斤。</font></p>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2-3-9 17:26:50

本帖最后由 老梁故事会 于 2012-3-9 17:29 编辑

2004.3.19、万全扶贫种双孢   精心策划保万全

    2004年3月19日, 河北张家口地区万全县扶贫办的田主任一行4人,亲临老梁北京家中,要请老梁策划指导万全双孢蘑菇生产。这事说来还有点来头,原来是经河北省农业厅环保站推荐,河北省扶贫办给了万全一笔扶贫款,发展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这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技术正是是老梁与农业厅环保站合作研发成功,还开了鉴定会、评了奖,拍了电影。万全扶贫办顺蔓摸瓜,就找到了老梁。
   当年老梁在基层搞双孢蘑菇已经多年,深知其中的艰辛。见面之初,就一再强调,原料发酵一定要使用机械操作,一定要二次发酵,覆土最好使用草炭土,而且还建议要试验示范袋栽新技术。田主任言听计从,一切听你老梁的。老梁了解万全发展双孢蘑菇历史, 前几年也种过双孢蘑菇,而且动作很大,曾经发展到几百个棚,但种种原因,现在已经停产。这次特意来请高手,要东山再起,再铸辉煌。老梁自然是义不容辞,周密部署,风尘仆仆,不辞劳苦,制定了万全之策,千方百计保万全了。
    万全扶贫办3月19日登门来访,老梁3月21日就亲赴万全,实地考察,与万全扶贫办签订了合作协议。返回后,不敢怠慢,紧锣密鼓地制定了万全双孢蘑菇规范化栽培的日程安排和操作要点、技术方案,设计生产机械翻料机。4月26日又专程与李培志主任一个村、一个村地跑生产点,落实种植户。4月30日又到万全洗马林瓦夭村调查草炭土,高山草甸,路途艰险,山顶上天然水池,据分析是几百年以前这里雨水多,水草旺盛,历年积压而成,形成了量多质优的草炭土。
    5月1日,像模像样地办了培训班,老梁认认真真地准备了讲课资料,也正儿八经地讲课培训一天。5月7日再赴万全,跑了10多个村,最后落实了7个村的近50个农户。以后,每个星期到万全指导一次,每次都是在扶贫办领导和技术员李正孝的陪同下,用两天时间将这7个村跑一次,50家种植户挨家挨户地过一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尽管菇农实际操作与老梁精心制定的技术方案大相径庭,没有机械化翻料发酵、没有二次发酵....。8月初,立秋刚过,也就陆续出菇,当然产量是有高有低,最高的农户每平方出到25斤以上, 最低的仅有3-5斤。低产户多集中在一个什么村,后来分析原因,是这个村的菇棚建在了一个村边的下洼地,全村的垃圾都淤积在此,当年蘑菇是就地栽培,有的覆土也是就地取土,严重影响了产量。有几户覆土用了山上拉来的草炭土,效果就好多了。
    万全的双孢蘑菇生产虽然留有遗憾,但在扶贫办50万资金的扶持下,种植户绝大多数是满意的,虽然第二年再没有扶贫资金资助,种植户就寥寥无几了,但当年总算是圆满结束了。
    我现在深为怀念的是扶贫办的田主任、李宝忠副主任等,我们毕竟为了一个目标,密切合作,辛苦地、紧张地、有时甚至是提心吊胆地工作了将近一年,最后总算圆满结束。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给我压力,使我感动,尽管这种认真负责给我个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也无妨,此话下集故事详述。 至于当时的技术员李正孝,我们更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年我在北京延庆四海发展双孢蘑菇基地,就推荐他到四海担任了技术员,也干了一番事业,一直到今。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2-3-15 12:05:02

2004.4.8、心血来潮勇于创新   庞然大物一堆废品
    话说2004年3月19日, 河北万全扶贫办的田主任一行4人亲临老梁北京家中,要请老梁策划指导万全双孢蘑菇生产。当年老梁在基层搞双孢蘑菇已经多年,深知其中的艰辛,见面之初,就一再强调,原料发酵一定要使用机械发酵,人工发酵不但费劲,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田主任言听计从,就托老梁购买翻料机,当年好像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翻料机出售,就提议设法设计生产。
    老梁当时非常着急,到处寻找资料,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偶然的机会发现当地一种砖窑上挖土、通过传送带装土的设备,当地叫做爬山虎,也可用于翻料。 4月8日,万全的田主任和主管农业的杨县长来忻州考察双孢蘑菇项目,商量后同意订购一台。经过与加工厂讨价还价,一台4万元,万全扶贫办预付2万元,后来,实际花费3万多元。
    5月20日,爬山虎这个庞然大物已经屹立在忻州菌种厂院内,万全田主任亲自来验收,虽然机器也能转动、运转,但显然没有引起田主任一行的兴趣。关键还是这个庞然大物没法运到张家口的万全。后来,这个庞然大物在忻州菌种厂院内风吹日晒、霜打雨淋,两年后就当废品9000元拍卖了。
    这里有个小插曲,当年万全扶贫办是预付了两万元,只是后来扶贫办全年应该付给老梁的4万元劳务费,双方都心知肚明,就没有再提。后来,为了不耽误老百姓原料发酵,老梁特意17000元从忻州买了小铲车,拉到万全,为老百姓翻料服务。 再后来,小铲车拉回忻州,被汇恒老板12000元买走,至今分文未付。至此, 老梁就再也不敢心血来潮、急于求成上马机械设备,搞什么工厂化生产了。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2-3-15 12:06:48

本帖最后由 老梁故事会 于 2012-3-15 12:08 编辑

2004.4.20、500亩地种青椒   40万元打水漂
      2004年4月20日, 忻州菌种厂生产紧张,拜托汇恒老总秀生开车一块到温村乡王家庄叫技术员王伟霞, 经过双乳湖一片平坦的农田时, 秀生突发感慨说,梁老师,你不知道,当年我就在这里栽了一个大跟头,4个月赔了40万元。看到秀生悲伤懊悔的神情,当时我也不便多问,后来,才断断续续地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秀生原本是农村的一位能工巧匠,木工、泥工, 行家里手, 装潢装修工程承包,颇有门道。 能人致富,在90年代已经非常普遍,到2000年,秀生已经积累资金200余万,与几位好友,租地40亩,成立了忻州市农牧商科技公司(就是现在汇恒公司的前身),原意是种点菜、栽些树,闲时有点事情干。2002年春天,来自北京的一则消息,市场需要大量青椒,秀生脑袋一热,就在奇村部队农场租地500亩,大种青椒,无奈没有经验,开头是育苗迟,后来是得了病,最终是产品滞销, 4个月,赔了40万,就仓促收了兵。
    也是上天有意,当年秀生在北京跑青椒项目时,结识了一位种蘑菇的女名人,叫延淑吉的,又激发了秀生要种蘑菇的热情, 就想法结识当时在家乡已经稍有名气的老梁了。后来秀生辗转打听到忻州菌种厂, 专门来拜访老梁,相见恨晚,由此,我们就开始了以后的来往。后来,秀生种蘑菇遭到了挫折,还跟我说,北京延总,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口才、文才、人才一流,她都大搞食用菌,当年80万袋白灵菇都污染了,堆在那里像山一样,都没有皱一下眉头,说明这个产业有前途,我这点失败不算什么!。
    当年的日记:
2004.4.20 上午秀生一块到王家庄叫小王,接种双孢菌袋。途径双乳湖农场时,引起秀生的一番感慨,2002年就在这里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

2004.5.2、提前播种铸成大错   蘑菇生产初次受挫
   话说汇恒老总秀生满腔热情,2003年初次试验试种双孢蘑菇和姬松茸,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大受鼓舞。 到2004年,秀生就毅然决定要种4个棚,进行生产示范,要一举达到规模效应。当年梁老师实地指导农村双孢蘑菇种植已经有6个年头, 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已经成功指导了10多个基地,经验教训积累不少,而且2002年国家投资拍摄的科教电影,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也已经播出,用玉米秸秆、玉米芯栽培双孢蘑菇的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秀生在家乡扩大生产,老梁也就捎带兼顾了。
   在老梁的应允与规划下,秀生用玉米芯和牛粪种植双孢蘑菇的生产,到5月底就紧锣密鼓的开张了。 大概是6月20号左右,我到汇恒再次检查发酵料的效果,前期发酵还不错,但还没有成熟,至于发酵多长时间,到时看前发酵的效果而定。于是告知第一线生产负责人炳生说,等我回来看看再播种。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当我从北京返回忻州,到汇恒一看, 四个大棚已经全部播种,用手一摸原料,温度在30度以上,很明显,原料发酵还没有成熟就提前播种了。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所有大棚的窗口全部被封严了,炳生说要保温保湿发菌。面对现场,简直不只是哭笑不得、而且是有点气急败坏了,但也无可奈可,炳生是秀生的老大,而且当时还是村里的副村长,还相当地有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多说什么也没用,我只是吩咐赶快将所有的窗口全部打开通风降温, 撬料降温。但这些措施只能是补救,一个小孩摔得已经鼻青眼肿,马上扶起来、到医院也改变不了既成事实。
    后来,蘑菇还是出了, 但已经大伤元气,当年产量每平方米5-6斤。 不过,到第二年春天春暖花开时, 在大棚走道内的菇蕾倒是密密麻麻,还在继续出。也许是当年在高温的迫逼下,蘑菇菌丝还是拼命地逃到地下一部分,积聚力量后,到第二年春天顽强地生长出来,以完成其传宗接代的使命吧!!

东方慧恒 发表于 2012-3-15 12:11:46

梁老师的流水专辑就是留给论坛和我们后来者的的财富啊!{:soso__16792381913577094612_3:}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2-3-15 20:29:15

本帖最后由 老梁故事会 于 2012-3-15 20:30 编辑

2004.5.10、当年技术方案反复推敲今日重温大可评头论脚
    今日重温尘封8年的技术资料,仿佛又回到8年前激情燃烧的岁月。 2004年春天,接受了河北张家口万全扶贫办的邀请,踌躇满志、豪情满怀地要建立发展北方双孢蘑菇种植基地,反复推敲、严肃认真地制定了操作日程、技术方案、关键措施。 实践结果,虽然当年也算缴了差,但以现在的感悟、认知来看,当年的认真、热情、辛苦劳作已是过眼烟云、烟消云散,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大可评头论脚。
    此时此刻,忽然将脑海中的只言片语,罗列组合,是否能反映此时此地的心情心绪,就是见仁见智了:
金戈铁马数十年,
独酒一杯肺腑言;
时光已乘黄鹤去,
空留感叹在人间。

附:2004年的有关技术资料
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集约化工厂化
生产技术要点和关键措施
序号      要点      关键措施      重要性
1      菌种      专人生产         *****
2      原料一定湿透      玉米秸秆切碎、用5%石灰水浸泡后堆积3-7天;畜禽粪打碎,加水拌湿,堆积7-10天      ***
3      原料一定发透、发好。      玉米秸秆较粗大,一定要加专用添加剂和发酵剂,有利于分解秸秆,提高发酵质量;一定要用机械翻堆,减少热量损耗,发酵料翻透、翻拌均匀,提高质量      ***
4      原料一定要经过二次发酵      采用简易二次发酵设备,便于菇农操作、便于推广普及      ***
5      菌床直接播种发菌          菇棚内一定要通蒸汽进行二次发酵、要消毒杀菌灭虫      **
6      采用宽畦窄床出菇法      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建菇床         **

万全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生产日程和工作要点
日期      工作      要点
5-10日前      落实种植户,备料      落实场地,要求电(动力电、自来水方便),菇棚相对集中;准备玉米秸秆、畜禽粪、石灰
5- 10日         原料切碎、浸泡予湿      秸秆内加水越多越好
5-15日          原料发酵、建堆      加添加剂、一边堆料一边加水
5-22日      第一次翻堆      加发酵剂、尿素,干料处添加水:要采用机械翻堆
5-23日      菇棚准备         
5-27日      第二次翻堆      加过磷酸钙、石膏粉、石灰粉,干料处少量喷水,料内不能加水:要采用机械翻料
6-1日      第三次翻堆      干料处少量喷水,料内绝不能加水:要采用机械翻料
6-5日      二次发酵      发酵料堆入菇床,采用多功能蒸汽锅炉 :燃料采用废菌袋、玉米芯、煤;菇棚内通入蒸汽;燃料灰保存备用。
6-11日         播种      菇棚保湿控温
6-20 日      覆土准备      自制壤土:30%燃料灰,60%生土,7%发酵料,3%石灰粉,暴晒,消毒、杀菌;
7月10日      棚内菌床覆土         
7月25日         棚内出菇管理         
8—10月      鲜菇销售         



页: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查看完整版本: 老梁故事会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