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刚跟的“漳州菇”帖,转此讨论。
<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strong> “漳州菇”网友一贯论述的是有关蘑菇的话题,这次却喊出了“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民族品牌!!!”可见,其受伤害之深,民族感之强。<br/> “黄曲霉毒素”并不是奶牛自己产生的,肯定是来自于发霉的饲料。既然已霉变,为何还喂牛?因为饲料就是钱啊!漂白蘑菇也类似,“白”就是钱啊!因此,都是钱惹的祸。按理说,如果为挣此黑心钱付出的成本足够高,就应该可以抑制此类事件的发生。例如你讲的国外“召回”措施,那可是赔血本啊!我们河北省前几年发生的三聚氰胺毒奶事件,曾导致企业破产,多人丢官。代价之大,惊天动地。即便如此,问题奶还是频出。原因何在?马克思早就剖析了资本的本性:<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WORD-SPACING: 0px; FONT: large="large"=" 32px? large?=" Helvetica, Arial,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auto; webkit-text-size-adjust: none; webkit-text-decorations-in-effect: 2; widows: orphans: left; TEXT-ALIGN: rgb(255,255,255); BACKGROUND-COLOR: normal; LETTER-SPACING: WHITE-SPACE: 28px; TEXT-INDENT: rgb(40,79,51); COLOR: TEXT-TRANSFORM: u5b8bu4f53; simsun, 32px="><font color="#ff0000" size="3"><strong>当利润达到百分之百时,它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百分之三百时,它就敢冒杀头的危险。<br/></strong></font> <font size="3"><font color="#0000ff"><strong>顺便征求“漳州菇”的看法,如果双孢菇也像白金针菇那样抗褐变,销售者还“漂白蘑菇”取悦消费者吗?一线菇农对“悬赏30万元征求双孢菇抗褐变优种”有兴趣吗?<br/> 望赐教。<br/> <font color="#ff0000">以上是刚刚在“易菇网”首页上跟的“漳州菇”帖,转此讨论:<br/> “漳州菇”的倡议境界很高啊!<br/> “先别去想争取什么30万的奖赏,人人出一份力,要真能选育出抗褐变的新品种,在小层面对于一线种植者是一个福音,在大层面上对整个世界的蘑菇产业将是一个伟大变革。”<br/> 我们共同努力实现这个梦想吧!如果你初筛到有可能抗褐变的蘑菇单体,请交给我完成后续的验证工作。<br/> <br/></font></strong></font></font></span></strong></font></font>白色
<b style="font-size:12px;line-height:15px;">我想,杨老师悬赏30万元征求的是<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白色</span>双孢菇抗褐变优种!</b>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田鸿</i>在2012-1-5 1:20:34的发言:</b><br/>30万?世界级的难题,就值30万?诈唬诈唬的。白色的双孢菇,褐变是不变的真理,只是褐变程度不同品种不同,赞成漳州菇兄的观点,自然选择难度极大,如果真要做,大概要采用基因敲除技术才行。 </div><p><br/>田鸿老师说得对,这个白蘑菇抗褐变的问题,确实是世界级难题。我们先别谈30万或多或少,就这个问题,既然是美国风险投资公司,那么美国本土学者肯定也是束手无策,才想到到中国找答案。<br/>利用蘑菇遗传基因组“重组”或是“突变”,相信这科研力量美国不输我们。但咱们中国有这个优势,种植面积广,菇农众多,可以建议各地农业部门食用菌办,组织宣传和收集抗褐变强的个别变异菇体,完成这百万分之一的选择几率。当然,这更需要农业相关部门想办事,办实事。</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野蘑菇</i>在2012-1-5 12:56:06的发言:</b><br/> <b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15px">我想,杨老师悬赏30万元征求的是<span style="COLOR: rgb(255,0,0)">白色</span>双孢菇抗褐变优种!</b> </div>
<p><font color="#0000ff"><strong>“野蘑菇”网友的理解准确,加上“白色”更全面。谢谢!</strong></font></p>
回复:(田鸿)以下是引用富邦菌业在2012-1-8 14:58:1...
田鸿老师,你好。我不知道你每年种多少蘑菇。但是漳州角美和紫泥菇区每年有好几百万平方米的栽培面积,如果2796产量真的那么高,那么为什么在漳州地区会被淘汰掉。而且现在福建食用菌研究所推出的192和2000,他们自己也说比2796高。当然,我在2002之前也是一直使用2796,而且是福建食用菌研究所直接到我们漳州销售的菌种。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沙漠兔子</i>在2012-1-8 21:27:13的发言:</b><br/>田鸿老师,你好。我不知道你每年种多少蘑菇。但是漳州角美和紫泥菇区每年有好几百万平方米的栽培面积,如果2796产量真的那么高,那么为什么在漳州地区会被淘汰掉。而且现在福建食用菌研究所推出的192和2000,他们自己也说比2796高。当然,我在2002之前也是一直使用2796,而且是福建食用菌研究所直接到我们漳州销售的菌种。 </div><p><font color="#0000ff" size="4"><strong>福建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推出的192和2000时间不长,那你2002年到这两个菌株推出之前的那些年你使用什么品种?况且,2002年以前也没福建省农科院也没有食用菌研究所这个单位呀?</strong></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沙漠兔子</i>在2012-1-8 21:27:13的发言:</b><br/>田鸿老师,你好。我不知道你每年种多少蘑菇。但是漳州角美和紫泥菇区每年有好几百万平方米的栽培面积,如果2796产量真的那么高,那么为什么在漳州地区会被淘汰掉。而且现在福建食用菌研究所推出的192和2000,他们自己也说比2796高。当然,我在2002之前也是一直使用2796,而且是福建食用菌研究所直接到我们漳州销售的菌种。 </div>
<p><font color="#0000ff" size="4"><strong>2796种了那么多年,推广面积那么广,说明2796栽培的广适性很强。192和2000是近两年由福建农科院(原福建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推出的新品种,在我这里,2000的生产表现不如192,也比2796要差,192的产量比2796略高,但菇的颜色比2796白,且小菇死亡少。漳州地区也不是都把2796淘汰掉了,只是栽培量比以前减少。</strong></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富邦菌业</i>在2012-1-8 14:58:13的发言:</b><br/>我认为模式应该与品种同行。同样的模式下国外菌种轻易就比国产菌种增产许多,你能因此否定菌种的作用吗?现阶段富邦菌业正在探讨一种适合的蘑菇周年化栽培模式,田鸿老师有机会的话可以来指导一下! </div>
<p><font color="#0000ff" size="4"><strong>目前双孢菇生产最应该关注的是两个问题:(1)在目前的几种栽培模式,即工厂化模式、集中式培养料发酵结合低成本菇棚出菇模式、室外一次发酵结合漳州式菇房二次发酵模式、简单一次发酵结合塑料菇房模式、简单一次发酵的大田蘑菇模式中,设计一种投资和效益之比比较高的生产模式;(2)鲜菇质量安全问题,目前双孢菇生产大多数覆土采用土壤及含土的覆土材料而高价非泥炭土。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农残含量、农药使用等是关乎菇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关注。至于宋总所说的国内外品种的优劣问题,个人向来的观点是考察品种的优劣该从两个个方面来分析:(1)质量等同或近似的品种的产量高低差异,就目前全国使用很广的2796来看,在工厂化栽培下,该品种可和其他国外的品种相媲美甚至要好于许多国外的品种,在简易栽培条件下,该品种的产量也远高于国外的品种,说明品种问题不是主要问题,近年来新推出的非单胞分离品种中,也未见超2796的品种;(2)栽培的广适性:国外选育的双孢菇品种适合工厂化栽培环境,对生长环境变化敏感,在国内简易栽培环境下,其生产性能大打折扣,远不如2796。至于有不少地方反应的2796种性退化问题,从我所在的地方来看,主要是母种来源不正,如果是从福建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现 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购买的试管种,没发现有什么问题。但目前滥卖2796试管种十分普遍,出现菌种退化也就不奇怪了。</strong></font></p> 看到大家讨论的很热烈,我也凑个热闹。<br/><br/>在埃及的援外项目和企业中,我和朋友曾经使用国内的双孢菇品种与欧洲(荷兰)的品种进行对比出菇实验,结果如下:<br/>1. 国内的品种抗逆性强,出菇温度范围比较广,就是俗话说的皮实;产量偏低;<br/> 欧洲的品种抗逆性差,出菇温度范围比较窄,就是俗话说的娇气;产量高。<br/><br/>2.从外观质量来看,国内品种颜色不太纯,白中略显微黄色,采收后易变色而且颜色深;欧洲品种颜色纯白,市场评价好,采收后也变色但是略淡于国内的品种。<br/><br/>所以,国内双孢菇栽培,在品种选育方面还是有许多工作有待探索的。<br/><br/>(也许我选用的国内菌种的问题,造成片面印象,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