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1-7-20 07:23:37

1.5、饥饿的岁月 吃饭的记忆

<font color="#0000ff" size="5"></font>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1.5、饥饿的岁月 吃饭的记忆 </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1959年到1961年,史称三年自然灾害,实质上是天灾人祸都有。据说,那三年全国饿死几千万人,那是国家大事,咱不管是真是假。咱老梁说的是咱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忆。</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第一件说的是1959年夏秋之交,我们兄妹三人同外祖父一块从南白外祖母家回北社西,那时候,妹妹只有4岁半,我们兄弟是11岁和12岁。我的记忆中是外祖父在前边走,我们兄妹三人在后边跟着,关键是妹妹太小,走不多远就哭了,不走了,我们兄弟二人就只好临流地背,究竟谁背多远,肯定不好计算,两个人就一路争吵,一路评判,妹妹就一路哭,我们一路再背,最后总算是回到了家。</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个年代,吃饱饭都不容易,全年的口粮只能分到小麦20斤,因此,外祖父来了,母亲肯定要招待,我们也就盼望着吃晚饭。天黑时,母亲终于从地里回来,看到我们与外祖父一块回来当然高兴,母亲就擀面条招待她的父亲,我记忆中这是唯一的一次外祖父来到我家,就在那个黑西房里,在煤油灯或明或暗的照耀下,给外祖父擀两碗面条,加盐、醋、葱花,再用少量素油爆点香椿,味道很好。我们盼望了一下午,只是每人分到一碗汤,妹妹碗里好像还有几根面条。但当时,我的印象是汤里面条很少,但绝对没有怨恨、怨言,好像就是应该那样的,毕竟我们也喝上了香喷喷的面汤。</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估计是1957年的腊八节,我们盼望到的又一个吃好饭的节日,腊八要吃咯噔粥,就黄米、红枣,加水,放到盆内,将盆再放到加水的锅内,下面长时间用木材烧火,盆在锅内开水的作用下,咯噔咯噔一直在响。 这其实就是保持恒温,做成的腊八粥口感风味好。但是当时不知道原理,儿时记忆中一直以为,腊八粥就必须烧木材,必须要咯噔。</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经过一晚上的咯噔,是不是一晚上,也不知道,因为,我后半夜早睡着了。好不容易盼到第二天早上吃粥了,邻居先槐爷爷也来吃了,而且连吃了3碗,我当时就急了,具体话记不清了,但肯定是童言无忌,抱怨他吃的太多了,母亲见状,赶紧说,你先槐爷也从家带来黄米了,我才没有再说什么。其实,过后多少年,母亲说起此事,说当时先槐爷没有带黄米来,是母亲感谢他帮助父亲到大同当了工人,特意请他吃的。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惭愧地掉泪,在写此文时,我就是流着眼泪写完的。</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在1960年到1961年,村里很多人吃不饱,有的得了浮肿病,就是营养不良的原因。但记忆中我们兄妹没有得浮肿病,而且也不用饿肚子,这一方面是父亲在1955年秋冬之交到大同煤矿当了工人,石匠,就是石工,经济上大有好转。另一方面母亲能干,总想办法不让我们兄妹挨饿。 </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当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吃饭时,分得吃,玉米面窝头我和哥哥每人一个,剩下就吃枣糠窝窝。有时候,玉米面窝头还有,哥就还想吃,我就不允许,说你要想多吃,只能吃枣糠的。其实,当时母亲并没有这样的要求,这完全是我自行规定的。反正,从小记忆中就是我在家中多管闲事,自作主张,当然,管事、主张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5、饥饿的岁月 吃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