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老菇农
发表于 2011-4-2 07:03:21
<p>如果书上都介绍相关的实验方法,那这本书厚度至少是几斤重。你文献看看的比较少些,这是再普通的实验方法不过来。在我<食用菌栽培>(第一、二、三版)都详细介绍过试验方法。还配有图,连填料的重力都的一致,都考虑过。第三版,第90页</p>
myb
发表于 2011-4-2 07:34:36
<font size="4">看了此书的介绍,感到此书亮点很多,堪称精品!</font>
guoyaohui
发表于 2011-4-2 22:03:37
好书,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实验做的有点粗糙。<br/><br/> 看第二幅图,70%含水量的试管 装料为什么多出其他试管很多,而且照相的时候还让试管底部对齐,以至于误导读者65%是最佳水分比例,其实这幅图从菌丝浓密度和生长速度来看都是70%含水量最佳,75%次之。这也是和很多教科书相悖的地方,但我相信数据是客观的,因为自己在试验的时候,也是发现70%含水量菌丝生长较好,这个可能涉及到基质材料的孔隙度的问题。另外,试管基质中间为什么会裂开缝隙,不懂。第四幅图有同样的问题,巧妙的是作者在试管上面划了一条红线,给人一定提示了。但我以为你大可直接将试管接种平面对齐,更客观一些。<br/><br/> 再看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清晰度还不如我15倍变焦的nikon L100;如果是由于转发的缘故,情有可原;可是照相的时候为什么不把皿盖打开,这样照出来的菌丝清晰度一定高出很多,别告诉我你怕揭开盖遭污染;还有接种技术上,图中好几个接种块都没接到平皿中心位置。如果提前在平皿底部用十字交叉画个叉就不会接的很歪,平时实验我们可以不这么严格,但是既然要写书做照片,是不是应该严谨一些呢。皿盖起码别整歪了。<br/><br/> 另外,个人很期待在实验上设计一个0摄氏度和5摄氏度的处理,因为想知道一下在这种通常我们保藏试管的温度下,菌丝的生长情况。
fjmrc039
发表于 2011-4-4 17:34:49
<font size="3">回复楼上的网友,楼上的网友确实很仔细。实验当中一些细节比较粗糙些,比如楼上提到的,装料高度不一致、平皿接种没有接在正中央。这可能是因为一是工作量大,二是人工的,肯定做不到像机械做的那么完全一致,但这些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将这些人为的误差消除掉。如含水量测定处理时,等菌丝吃料1cm时开始划起始线;平皿测量数据时从菌块中央划十字线测定。从这当中也可以折射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当我们进行食用菌栽培没有全部自动化时,怎么将人为的误差减少,实现利益最大化?<br/><br/>对于拍照平皿没有打开皿盖问题,我想可能是这样的,拍照时确实把皿盖打开来了,由于平皿比较多,使用的相机级别或技术问题,拍出来的照片会使一些平皿变形,感觉没有开皿盖。楼上的网友可以试一下,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愿意能和我分享下,我也长个知识。</font>
zydson
发表于 2011-4-5 19:58:04
<p>好书,一定得买</p>
guoyaohui
发表于 2011-4-4 21:33:3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fjmrc039</i>在2011-4-4 17:34:49的发言:</b><br/><font size="3">回复楼上的网友,楼上的网友确实很仔细。实验当中一些细节比较粗糙些,比如楼上提到的,装料高度不一致、平皿接种没有接在正中央。这可能是因为一是工作量大,二是人工的,肯定做不到像机械做的那么完全一致,但这些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将这些人为的误差消除掉。如含水量测定处理时,等菌丝吃料1cm时开始划起始线;平皿测量数据时从菌块中央划十字线测定。从这当中也可以折射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当我们进行食用菌栽培没有全部自动化时,怎么将人为的误差减少,实现利益最大化?<br/><br/>对于拍照平皿没有打开皿盖问题,我想可能是这样的,拍照时确实把皿盖打开来了,由于平皿比较多,使用的相机级别或技术问题,拍出来的照片会使一些平皿变形,感觉没有开皿盖。楼上的网友可以试一下,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愿意能和我分享下,我也长个知识。</font> </div>
<p> 我们一线工作者也不容易,那么大的工作量,有时就忽略了细节,但是往往这些小毛病让读者对作者的实验态度和严谨性产生怀疑,进而对实验数据产生怀疑。这就得不偿失了。<br/> 照片的相机型号最好是标出来,手动聚焦更好一些,平皿的摆放方式可以消除视差;摆成环形的可能均匀些,或者单个照。<br/> 再好的东西也有不足的地方,但瑕不掩瑜,谢宝贵老师的很多论文都给我启示。只是一呼百应这种现象让人难受,尤其是我们这个实事求是的论坛。<br/></p>
tangzhitao520
发表于 2011-4-4 22:19:27
呵呵!<br/>看大家称您为黄老师..<br/>莫非你就是年来老师?
红色多孔菌
发表于 2011-4-6 21:44:16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 我非常赞同33楼所说的科学要有严谨的态度,但严谨关键在于试验方法的科学性,把接种块接种到培养皿圆心位置,试管培养基高度一致,能做到最好,没做到也不能说就不严谨了,毕竟是3000多个菌株,每个菌株7~8个培养皿,还应该有3个以上的重复吧,做起来的工作量真是要命,我觉得不能强求科研照片都拍的象艺术品一样完美(当然完美更好),我倒觉得研究者更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推敲和斟酌研究方法是否科学上,34楼的说明让我觉得方法的科学性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培养皿中菌丝生长的快慢以菌落半径为依据(不以离培养皿圆心的距离为依据),试管的走菌速度是以离起始线的距离为测定依据(不以离试管口距离为依据),应该没有问题。只是拍照技术有待提高,如果能做的如33楼所说的一样完美就更好了。</font></strong></p>
邓信炎
发表于 2011-4-6 16:50:31
<p>书到邮局了,明天就回家去取。明天就可以一睹芳容咯,太好了……谢谢版主这么快就吧我的书寄到!</p>
蘑菇仓库
发表于 2011-4-7 16:06:20
看来不买是要后悔的!我也买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