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老菇农 发表于 2010-12-8 14:42:33

从“北京漂白蘑菇”报道中,看得与失

 
<p align="center"><font size="3"><b>从“北京漂白蘑菇”报道中,看得与失<br/><br/></b><b></b></font></p>
<p><font size="3">近几天有关“北京漂白蘑菇”的报道不断,而且事件有越演越烈趋势。我不知道王娜女士和刘老师(简称王、刘,下同)将两份报告比较后得出的“四点结论”是否科学?我作为专业人士,有四十年栽培食用菌历史的老菇农就“四点结论”谈些看法,看看我们从这场争论中的<b>得与失</b>。<br/></font></p>
<p><font size="3"><b><br/>王、刘认为两份报告差异在于:“一、季节因素,容易腐烂,用的增白剂可能会多些”</b><b> <br/></b></font></p>
<p><font size="3"><br/>夏季气温高,鲜菇含水量大湿度过高,细菌大量增殖,就容易腐烂。那么请问:增白剂是杀菌剂吗?上百度查一下就水落石出,既然不是杀菌剂,那怎么防腐呢?再说,事实上,无论是那一季节,经销商都会对于含水量大的鲜菇,价格压的很低,尽快脱手,以免造成损失,这是市场的共识。如果是使用荧光增白剂漂白,岂不是画蛇添足了。刘老师是从事科普工作,中国农业大学高博士从事微生物工作并不一定了解食用菌生产流程。建议还是请王,刘、高老师和其他有兴趣的朋友到北京随便那一家食用菌企业参观,我可以很负责认说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可以说是全国所有农业中最安全的生产的过程,因为生产的过程全部都是在极干净的室内进行培养的,有的甚至还在净化空气下进行生产的,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人工喷一滴水,更没有散农药,请问哪种农作物生产能够做到如此水平。<br/><br/></font></p>
<p><font size="3">此事件,得到了什么?得到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一下整个生产过程机会,眼见为实。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有别于传统的大田大棚生产,而是在温湿度可控范围内生产的,百闻不如一见,让大家了解生产过程,就明白了。另外,有些食用菌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还无法进行或者很少进行工厂化生产,只能够在大棚内生产,比如香菇、平菇、双孢蘑菇,为了维持所需要栽培环境的湿度,还是有雾状喷水的,但这些食用菌属于低等植物,没有任何保护,在生产过程一旦出现病虫害,如农业生产上常使用的敌敌畏,哪怕很低的浓度使用在食用菌上,也会产生药害,现在对于虫害防治,现在也已逐步地在采用物理防治(捕虫灯等),大棚内生产的食用菌生产水平也在不断进步之中。<br/></font></p>
<p><font size="3"><b><br/>王、刘认为两份报告差异在于:“二、选样地点不同”</b><b> <br/></b></font></p>
<p><font size="3"><br/>现在工厂化产品产量相当大,每天当地和外地的部分工厂化食用菌产品以几十吨、上百吨计流入北京,产品覆盖整个北京的各角落,就不存在选样在城郊和城区的区别。张浩小朋友所说的哪几种菇大部分恰恰是工厂化栽培出来的菇,因为大部分菌类都是属于中低温出菇的菌类,夏季也只能够在空调房间里生产,自然季节栽培菌类还没有出来呢?建议张浩小朋友们还是请刘老师带队去参观一下北京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全过程,也许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情了。<br/><br/></font></p>
<p><font size="3"><b>王、刘认为两份报告差异在于:“三、鲜蘑菇比例偏少”<br/></b><b></b></font></p>
<p><font size="3"><br/>随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菇农大棚设施栽培水平的提高,无论春夏秋冬,任何季节新鲜食用菌都供应充足。对于“鲜蘑菇比例偏少”的结论值得商榷,为了体现取样公平公正的疑问,可以再组织多方人士到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超市、批发市场等再采样,再检测。注意不要拿含有荧光物质的报纸、白纸等材料去采样包装。防止采样过程再次污染哦。<br/></font></p>
<p><font size="3"><b><br/>王、刘认为两份报告差异在于:“四、一些不法商贩有所收敛”<br/></b><b></b></font></p>
<p><font size="3"><br/>对于这种说法是否过于牵强。每一种菌类都有他固有的颜色,漂白后就失去了他固有的商品外观的色泽。在食用菌中只有少部分的双孢蘑菇,采收后有个别的商贩采用荧光粉进行漂白,其原因是双孢蘑菇货架期是所有菇类最短,菇盖很容易因为多酚氧化酶氧化发生褐变,所以在加工罐头中使用亚硫酸纳进行护色。是的,有些不法商贩为了使双孢蘑菇色泽光亮,使用荧光增白剂进行漂白,这是不争的事实。农业部前两年也已经注意到此事,比如,前几年在福州也曾出现过,很快就被严格取缔,并从源头上得到了很好控制,在上海,历年来只有带土的双孢蘑菇才有市场,如果也进行“漂白”,且不是越漂越黑吗?在北方都将所有食用菌都统称为蘑菇,是否也正因为这一点,产生了误解,也将所有食用菌都统称蘑菇,仅有双孢蘑菇极个别不法商贩采用荧光增白剂,就误认为所有食用菌也都漂白,这是蘑菇概念上的偏差,真是打倒一大片啊!<br/></font></p>
<p><font size="3"><b><br/>我们大家又都得到了什么呢?<br/></b><b></b></font></p>
<p><font size="3"><br/>“北京漂白蘑菇”事件被新闻媒体不断的放大,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我们大家又都得到了什么呢?百度查询得知荧光增白剂在纺织、造纸得到广泛应用,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是白纸,生产上都离不开荧光增白剂,更何况回收废纸生产的手指巾。是不是食用菌产品在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了?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包装盒制作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这属于包装选材的问题。因为食用菌行业这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一些标准制定跟不上生产发展,就将包装材料上所沾有的荧光增白剂的棍子都打在所有食用菌鲜菇上,是否有缺失公平。但我们从这件事情得到了包装物对食品安全影响的重要性。这不能够等同三氯氰胺和苏丹红,这是认识问题。<br/></font></p>
<p><b><font size="3"><br/>我们大家又失去了什么?<br/></font></b></p>
<p><font size="3"><br/>王娜也强调,“九成蘑菇被漂白”并不是张小朋友的结论,可能是有的记者为了吸引眼球,变成“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font></p>
<p><font size="3">现在经过报纸广泛刊登、评论之后,对消费者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下游(消费)堵了,对菇农,对企业影响更大。农民好不容易找到致富的道路,在原料狂涨下依然生产,现在,北京批发市场经销商营业额大幅度下降,叫天天不应,入地无门,如果一直这样再扩大下去,千余万的菇农又要返贫了;企业每天几吨,十几吨积压,低价甩卖,连生产成本都不够,这又能够坚持多久?对才刚刚起步的农业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作为消费者失去了好不容易找到一种生产环境可控、不喷农药的最安全的健康食品,现在也被受到质疑,难道就让一个使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就这样轻而易举被断送了。<br/></font></p>
<p><font size="3"><b><br/>建议<br/></b><b></b></font></p>
<p><font size="3"><br/>国家相关部门应紧跟食用菌产业发展步伐和市场需求,尽快制定或修正食用菌包装物标准和检测标准,还食用菌产业一个清白,对于双孢蘑菇商品中使用荧光漂白剂的商贩进行坚决打击。这关系到从事这一行业千万人的生计啊,关系到百姓身体健康问题。</font></p><br/>
<p><font size="3">福建老菇农</font></p>

福建老菇农 发表于 2010-12-8 14:46:07

这篇文章只是谈谈个人观点,仅是从技术层面上讨论,不涉及其他问题,希望论坛里在生产第一线的坛友,还是就事论事,不要感情用事。<br/><br/><br/>因为我十三日飞外地,可能庆元会议无法参加,对不起叶老师和赴会的朋友,有机会再见面

李永国 发表于 2010-12-8 15:52:29

黄毅老师阐释技术层面的观点,客观、真实、负责任的态度不得不让人信服,关于双孢蘑菇检测有荧光增白剂问题,只说两点看法:1、不排除个别不法商贩为了占有市场份额或抬高商品价格,对双孢蘑菇进行漂白出售,但应该是极少数。2、就目前各类食品、蔬菜、包装物都是各类纸盒制作的,纸盒外皮纸张是漂白的,泡沫防潮保温箱是不是也存在荧光增白剂?我们日常所用的手巾纸是经过漂白后才生产出来的,这些增白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大伤害?作为菇农栽培的蘑菇本身是不会有增白剂的。

安广杰 发表于 2010-12-8 16:44:45

上海双孢菇只有这种不是水洗的小篮菇才有市场,水洗漂白菇将陆续退出市场。

<strong><font size="4">由于消费者对健康菇的需求,这种没有漂白带着泥根的双孢菇很畅销。<br/></font></strong><br/>

安广杰 发表于 2010-12-8 16:50:05

回复

<strong><font size="4">正规的双孢菇工厂在采收环节就完成了切根和包装作业,蘑菇不会漂白,产品直接出口到新加坡等近海国家和国内中高端超市。<br/></font></strong><br/>

安广杰 发表于 2010-12-8 16:52:54

回复

<strong><font size="4">这是单孔透气膜包装的出口型双孢菇包装,在北京的大型超市也有类似保鲜菇销售。<br/></font></strong><br/><br/>

福建老菇农 发表于 2010-12-8 17:05:25

我到加拿大考察所看到的和安老师所展示的照片同样,采收下来的蘑菇,马上就切根,刀柄尾端还有一把小刷子,将菇盖上的沾粘泥巴刷掉,放入小托盘或者牛皮纸袋里。我国蘑菇产业何时也能够这么细致就好了,也就没有今天漂白事件的发生。

安广杰 发表于 2010-12-8 17:05:25

回复

<strong><font size="4">上述贴图代表着双孢菇市场主流的消费趋势。<br/>水洗菇在一些低端市场虽然也有一定比例,但有迹象显示水洗菇正在陆续退出主流消费市场。<br/>至于北京漂白蘑菇报道中指出的其他蘑菇也经过了漂白处理,我们只能一笑了之,“无知者无畏啊”。</font></strong>

安广杰 发表于 2010-12-8 17:16:08

回复,采菇组合刀具

<strong><font size="4">这是双孢菇工厂的采菇组合刀具,采菇时切根清土一次完成。<br/></font></strong><br/>

击木惊蕈 发表于 2010-12-8 22:21:46

<p>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是没有用的,你再怎么解释别人认为是在狡辩,越描越黑!你知道消费者怎么想的吗,这些年来他们是不敢相信谁了,包括媒体和政府,更不要说种菌子、卖菌子的了,所以他们只有选择放弃吃菌子!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媒体最多只是火上浇油,此菌子事件也只是社会大环境里的一个小风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解释那也只能加深消费者的无可赖何,消费者为什么无可赖可,因为他们是信息的弱者,只能接受被种菌子、卖菌子还有媒体的强奸!<br/>对于社会大环境我们是无能为力,但是对于菌界来说,我们可以积极行动。<br/><font face="Verdana">第一,要解释清楚那位小学生和有关部门不同调查结果的原因,请他们及第三方进行重新鉴定。<br/>第二,请那个小学生和他的同学、老师和感兴趣的消费者参观食用菌生产、加工及整个流通过程。<br/>第三,将上述过程拍一个记录片,宣传食用菌的健康、营养及生态效益。<br/>第四,教消费者一些简单的检验方法,并在一些大型超市放置检验工具。。<br/>第五,趁此机会对食用菌行业进行整顿,制定行为自律守则,对那些不守行业规则的企业或者个人彻底封杀。<br/><font face="Verdana">恐惧来自末知,所以最关键的是要消除消费者心中的末知,请一些人(注意是消费者不是什么专家)去菌厂实地体验生产, </font>让他们知道菌子是怎样生产出来了,又是怎样到他们的菜蓝子里的。<br/>凡事都有两面,那些媒体不是在大力炒吗?这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这是好事,我们为什么不趁此机会宣传食用菌的益处呢,说他如何比肉好,如何蔬菜好,在生态系统中又担当如何的角色?食用菌行业的混乱不是一两天了,要趁这个机会,趁社会的大力关注,制定行业守则,展开整顿,这也许是个机会。<br/>另一方面看一下我们自己内部在做些什么?你一言我一言的只知道说,都没有行动,全中国菌界现在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危机处理中心。<br/>我的意见就是,不在危机中重生、就在危机中灭亡!<br/></font></p>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从“北京漂白蘑菇”报道中,看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