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 发表于 2010-11-27 19:08:38

[转帖]当前食用菌生产中的疑点和难点

 
<p><b>&nbsp;</b><b>白灵菇“疏蕾”有技巧</b></p>
<p>  如同蔬菜栽培管理上的疏花疏果一样,为了减少养分消耗,保证精品菇的产量和品质,在白灵菇出菇阶段应采取“疏蕾”的措施。</p><br/>
<p>可是,记者在下乡采访中发现,不少菇农在白灵菇“疏蕾”上存在误区,如疏蕾时间过早或过晚,选留菌蕾质量差距较大等。那么,该如何正确进行白灵菇“疏蕾”呢?记者建议:</p><br/>
<p>  一、掌握最佳疏蕾时间。当白灵菇菌袋原基长至花生仁大小时,便可进行疏蕾。菌蕾过小,难以确认其质量优劣,并且易挫伤菌袋原基。菌蕾过大,营养消耗过多,同时菌蕾之间相互拥挤,易畸形。</p><br/>
<p>  二、把握疏蕾原则。原则为:菌袋两头一边留一个幼菇;留大菌蕾,去掉小菌蕾;留健壮蕾,去掉生长势较弱的菌蕾;留下菌盖大的菌蕾,去掉柄长的菌蕾;留下菇型圆整的菌蕾,去掉长条形菌蕾;留下无斑点无伤痕的菌蕾;留下直接在料面上长出的菌蕾,去掉在菌种块上形成的菌蕾。</p><br/>
<p>  三、疏蕾注意事项。疏蕾用的工具(由自行车辐条做)注意在每个菌袋疏蕾过后,都要将其用75%的酒精消毒一次,以免细菌性病害的交叉感染;疏蕾工具不能碰伤保留的幼菇及幼菇基部的菌丝;每个袋疏蕾后要剪去菌袋两头多余的塑料并按原来菌袋的摆放位置放好。</p>
<p>&nbsp;&nbsp; <b>食用菌追肥有技巧</b></p><br/>
<p>  在食用菌出菇后期,为了增强出菇后劲,菇农往往会配制营养液进行追肥。但是,只有正确的追肥方式才能获得高产量,否则会适得其反。</p><br/>
<p>  青州市何官镇的戴师傅种植食用菌十几年了,是村里数得着的高手。戴师傅说:“食用菌的追肥学问很大,总结经验,以下三点很关键。”</p><br/>
<p>  首先,讲究方法。目前添加营养液进行追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喷施、浸泡和灌穴,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追肥方法。</p><br/>
<p>  喷施法应在子实体大量出现时为宜,还应注意喷头不要正对着子实体,以免湿度过大引起细菌性病害。</p><br/>
<p>  浸泡法主要用于袋栽的食用菌。在采收完1-2茬菇后,若栽培袋呈严重缺水状态,可将其放在配好的营养液中浸泡,直到其恢复或接近原重量时为止。采用浸泡法添加营养液,只需在菌袋浸入营养液中后压上重物即可,但浸泡的时间不应过长,若菌袋失水过多可以分几次浸泡。</p><br/>
<p>  灌穴法主要在菌床上使用,当菌床出菇较多、水分及养分消耗过大时可采用此法。具体方法是:将菌床按10厘米的穴距打眼,向菌床上漫灌配制好的营养液,添加完营养液后覆土。</p><br/>
<p>  其次,讲究养分浓度。营养液浓度过高时,不仅菌丝吸收困难,而且还会妨碍甚至损害菌丝;浓度过低时,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高产目的。在适宜的浓度下,添加营养液时还要根据培养料的含水量而定∶若培养料含水量较高,应加大营养液的浓度,减少用水量,且添加后加大通风量。反之,则应降低营养液的浓度,增加用水量。常用的肥料有磷酸二氢钾0.2%等,一定要把握好“少而勤”的原则。</p><br/>
<p>  另外,讲究环境的变化。当气温达20℃以上时,菌丝难以形成优质的子实体,除高温型食用菌品种外、可不添加营养液。若培养料已被杂菌污染,一定要先去除杂菌后再添加营养液。为了防止杂菌污染,也可在添加营养液的同时加入一定的杀菌剂,以防止杂菌滋生蔓延。</p><br/>
<p>&nbsp;&nbsp; <b>平菇一茬采收后要谨防细菌性病害</b></p><br/>
<p>  平菇出菇阶段,易被有害细菌侵染,故而常发生软腐病、斑点病等细菌性病害。12月13日,记者在寿光市田柳镇朱家崖村的部分菇棚内看到,一些采收过头茬平菇的菌袋两头出现了暗褐色水烂,导致二茬菇出菇困难。</p><br/>
<p>  记者分析认为,该种情况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软腐病。平菇软腐病发生时,菌丝退化,料袋表面色泽发暗、变软、水烂,伴有臭味。概括他们棚内发病原因:1.平菇采收后,在料袋表面形成伤口较多,为有害细菌侵染料袋创造了“通道”,又加之部分菇农为了促进下茬菇来潮,而加大了喷水,造成料袋两头湿度过大,或有水滴,也利于细菌性病害发生。2.近段时间,受到连阴雨天影响,棚内相对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棚温过低,从而诱发了该病的发生。3.有些菇农在料袋进棚前,未对棚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从而有害细菌在遇到适宜环境条件下,侵害了菌袋。</p>
<p></p>
<p>  建议菇农综合预防该病发生,1.注意菌袋进棚前,对菇棚进行杀菌消毒处理,降低棚内的有害菌数量。可用生石灰进行地面处理,100斤/亩。也可通过药剂熏蒸的方法,如用百速烟剂,500克/亩,闭棚熏蒸时间在8—10小时。2.调控棚内环境。采取夜间放风的措施,加大通风量,满足平菇出菇需要。白天为菇棚创造散射光的环境即可,菇棚棚面可采用放“花帘”措施。3.药剂防治:可喷施农用链霉素5毫升+50毫升绿风95+绿芬威1号17克,既能防治细菌病害发生,又能促进下茬菇来潮,5天1次,连喷2次。</p><br/>
<p>&nbsp;&nbsp; <b>培养料保湿有技巧</b></p><br/>
<p>  在寿光市田柳镇一带,种植平菇的菜农较多,但近年来很多菜农反映产量不高。通过与菜农交流,发现主要原因就是平菇采收后其培养料含水量过低,导致平菇菌丝体布满了整个培养料,使其很难补充水分。那如何使培养料保湿,多产菇呢?</p><br/>
<p>  首先,在菌袋上覆土保湿。在棚内按菌袋的长度铺设一条15至20厘米厚的土埂,把发好菌即将出菇的菌袋脱去塑料袋。将袋内菌棒整齐排放在土埂上。每排一层覆上3至4厘米厚的土,土两侧喷水并用泥抹平。然后再排放第二层菌再次覆土,可排放6至9层,最上一层仍要覆土并抹平。做好墙后喷一次大水,使覆土吸足水分。以后每天喷水保持覆土湿润,按常规管理出菇。</p>
<p>  其次,袋口再覆营养土保湿。营养土(一般使用肥沃土40斤,草木灰5斤,加水混匀,保证抓一把土在1米高处松手,土能落地散开为宜)的配置很关键,装袋时只是在袋两头各装入2至3至厘米厚的营养土。出菇期每天给营养土喷水1至2次,就能使培养料始终保持湿润。</p><br/>
<p>  另外,菌内缝隙上覆土保湿。袋栽平菇收完一潮菇后,脱袋晒1-2天,使菌棒表面结一层皮,以防病虫害侵入和抑制子实体发生过多。再用消过毒的刀纵切开表面,切面向上排列在阳畦上。缝隙用细沙填满,然后覆厚2-3cm的细土。最后,灌加有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及白糖的水溶液,这样也能使培养料保持湿润。</p>

哥种的不是菇而是寂寞 发表于 2010-11-27 19:47:35

myb 发表于 2010-11-27 19:10:19

&nbsp;
<p>&nbsp; 金针菇向光弯曲生长咋解决</p><br/>
<p>  在青州市东夏镇,很多菜农利用拱棚冬季空闲期种植金针菇,因为拱棚的上部密闭,需要从拱棚的四周通风见光,但是由于见光时间过早,见光时间过长,易导致靠近棚四周的金针菇因向光生长而发生弯曲,商品性降低。</p><br/>
<p>  据了解,金针菇需光性较弱,甚至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也可生长,但这样子实体的菌盖生长较慢,畸形菇多,而光线过强又会抑制菌柄的生长,导致产量及商品性降低,所以必须使用微弱的散射光刺激金针菇子实体的生长。那么如何解决金针菇弯曲生长的问题呢?</p><br/>
<p>  措施一:菜农可以将金针菇见光时间推迟到傍晚四点半以后,然后将拱棚的四周开口,利用傍晚的弱光照射,满足金针菇对光的需求。开口时每隔3间揭开一间的草帘,开口大小距地面20-30厘米,时间为1小时左右即可,从而避开白天光照较强,引起金针菇弯曲。</p><br/>
<p>  措施二:白天不揭草帘,利用白炽灯补光也可。在棚内每隔6米安装设置一个15瓦的白炽灯,每天照明1.5-2小时即可满足金针菇对光的需求,促进菌柄的直立生长,避免发生弯曲。但要注意,利用晚上进行通风换气,将棚内的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排出棚外,防止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子实体的生长,同时满足金针菇子实体发育对氧气的需求。</p><br/>
<p>  措施三:菜农还可以使用与菇袋等大的纸筒进行遮光,促进菌柄的伸长,提高品质,预防金针菇发生弯曲。</p><br/>
<p><b>金针菇菌袋上为啥长白毛?</b></p><br/>
<p>  说起今年金针菇的价格,菇农们非常高兴,最近更是稳中有升,每斤达到了8.0元。可最近,金针菇种植户遇见了一件烦心事:不少金针菇菌袋上出现了一些像棉花团一样的白毛,严重的直接不再出金针菇了,菇农们非常着急。</p><br/>
<p>  通过进棚观察,记者认为这种病害是软腐病为害所致,这段时间这种病害较为严重,它又叫绵腐病,病原菌是异形枝葡孢霉,病害靠分生孢子传播,受害部位的显著特征是产生白色絮状气生菌丝。这种病害是怎样发生的呢?一般来说,在料温及气温高于15℃时,该病菌可通过通风、喷水及采收等迅速传播,在10℃以下该病菌传播的速度明显变慢。</p><br/>
<p>  对此,记者建议菜农:在采收完金针菇后,要及时清理菇房,始终保持菇房的清洁卫生,在出菇前对菇棚要用漂白粉、克霉灵等杀菌剂消毒;出菇期间要避免高温高湿的环境,一旦发生料温升高的情况,要及时通风降温;保持喷洒用水的洁净,补水时切勿过多,一次补水不能超过半斤。另外,发病初期可用漂白粉、二氯异氢尿酸钠等喷雾消毒,有效氯含量可以控制在 1%-1.5%。对菌袋中出现这种病害的,可清除表层培养料,再用2%-5%的高锰酸钾溶液及以上介绍的含氯药剂进行消毒处理,隔离培养一段时间,再进行出菇管理。</p><br/>
<p>在寿光洛城街道菇农张军堂的菇棚内,记者看到已经发满菌的香菇棒整齐地摆放在一起。据了解,他这个棚的投料量在50吨左右,这么多的料一起培养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分成了4批,依次培养,现在第一批已经开始采收二茬菇,而3、4批现在处于发菌阶段。</p><br/>
<p>  然而记者发现,在第3、4批菌袋内,有不少菌袋开始冒菇,小的仅现菇蕾,大的已经有乒乓球大小,将塑料袋顶了起来,像这样的香菇称之为袋内菇。出现袋内菇可不是个好现象,一来使菌袋内的养分提前消耗,二来脱袋以后子实体很容易受到绿霉菌侵染,导致烂筒。</p><br/>
<p>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菌筒培养时翻堆次数太多、菇棚温差太大,光线太强这三大原因引起。菇棚温差大、强光线可导致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菌袋内容易冒菇。而如果翻堆次数过多,使大量菌袋受到温差大、强光的刺激,更多的菌袋会出现袋内菇。</p><br/>
<p>  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注意一下三点:(1)翻堆要适量适时。翻堆次数一般以3-5次为宜,每次翻堆均应疏散菌筒,以防高温烧菌。当菌筒达生理成熟后,遇温差大的天气,严禁翻堆;( 2)合理调控培养室内的光线和温差。菌筒在发菌前期,培养室应保持黑暗,后期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培养期间要做到相对恒温,缩小温差。(3)发现袋内菇后,应及时割开菌袋将子实体连根拔除。对菌袋被割开的部分,要及时用透明塑料胶布补上,以防菌筒脱水。</p>

myb 发表于 2010-11-27 19:10:44

&nbsp;
<p><b>白灵菇袋内出菇</b></p><br/>
<p>记者在寿光市田柳镇采访时,发现有些菇农种的白灵菇菌袋中间产生子实体,由于这些子实体受菌袋束缚,长出的菇都是畸形菇,没有商品价值,还会浪费基质中的营养,致使菌袋口处正常生长的白灵菇营养供应不足,生长不良,产量降低。菇农为保证营养集中供应菌袋口处的白灵菇子实体生长,还要费时间将这些畸形菇除去,有没有好的方法抑制菌袋中间子实体的生长呢?</p><br/>
<p>  不少菇农发现,遮光可抑制袋内菇。菇农可在堆放的菌袋堆顶部设置一块宽度等于1.2个菌袋,长度与菌袋堆等长的黑膜,即可解决最顶部菌袋中间基质长菇的现象。</p><br/>
<p>  菇农李师傅告诉记者,在最顶部的菌袋中间盖一块黑膜后,使上层菌袋中间也形成黑暗环境,抑制子实体的正常发育,而白灵菇菌丝在黑暗的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这样即可避免造成营养的浪费,利于养分集中供应菌袋两端子实体的生长,从而提高白灵菇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可避免菇农在去除菌袋中间的子实体时将菌袋弄破,基质湿度降低,致使菌丝体的生长受到抑制,还可避免病菌从菌袋的破口处入侵,影响白灵菇的生产。</p><br/>
<p>  有些菇农使用菇堆顶部盖草帘的方法也可抑制菌袋中间子实体的发育,但菇棚空气湿度大,草帘上容易生长杂菌,引发杂菌的侵染。草帘上产生的水滴也会影响白灵菇的品质,所以最好还是用黑膜。</p><br/>
<p><b>&nbsp;</b><b>白灵菇从培养料底部出菇</b></p><br/>
<p>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菇农们反映有些白灵菇有从培养料底部出菇,使菇上带泥,非常难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p><br/>
<p>  记者观察到这种菇质量差,出菇稀,并且在出菇过程中严重损伤周围的幼小菌蕾,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p><br/>
<p>  一是因为培养料内有泥土,覆土层时若干湿不匀,在料内温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菌丝即会在泥土周围扭结形成原基出菇。对此,建议菇农在把培养料运进棚之前,就应该将培养料内的土块拣出来;另外,在覆土时应先将培养料压平后再覆土,以免土粒掉在培养料内,还要注意覆土层厚薄度要一致,覆土调水后要拌匀,让覆土干湿度要一致。</p><br/>
<p>  二是温度过低或菇棚通风太大时,就会抑制菌丝向土内生长,也可以造成地雷菇产生。对此,菇农们一定要控制好菇棚内的温度,一般白灵菇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5℃;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8—18℃,菇农朋友可借鉴这个温度及当天外界温度来合理决定放风时间和放风大小。</p><br/>
<p>  三是结菇水喷的太多,抑制菌丝向土内生长,迫使菌丝在土内扭结出菇。记者了解到有些菇农为了增加白灵菇出菇时的空气湿度,在敞袋后接连喷结菇水。对此,记者专门咨询了本报特聘专家孙庆温老师,孙老师提醒菇农朋友,白灵菇菇体适宜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如果菇棚内能达到这个湿度,建议菇农朋友最好不要喷结菇水,因为水量较难控制。如果实在想喷的话,可在结绳敞袋后轻微喷洒袋口,以后若菇棚内空气湿度达不到菇体生长的湿度,可通过灌棚的方式解决。</p>

myb 发表于 2010-11-27 19:11:10

&nbsp;
<p><b>香菇转色慢是怎么回事?</b></p><br/>
<p>  近日,山东临朐一位菇农打来电话咨询,说他种的香菇正处于转色期,但转色非常慢,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对此,记者特地咨询了寿光市圣城街道常年从事香菇生产的种菇能手李师傅。</p><br/>
<p>  据李师傅介绍,香菇转色期的管理非常重要,转色的好坏对出菇的迟早、出菇次数,产量高低及产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菌袋脱袋后,4—7天菌棒表面会逐渐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接着倒伏,形成薄的菌膜,同时菌丝分泌出一种褐色素,使菌膜逐渐由淡变深(转色),这是生长、发育正常的标志。转色一般以红棕色最理想,香菇转色期转色慢多是由温湿度调控不好和通风不利有关。</p><br/>
<p>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香菇转色期正常转色呢?李师傅的经验是:香菇脱袋后菌棒上面要及时用薄膜覆盖,当菌棒表面菌丝开始浓白,有一层刚布满培养料的菌膜时,要及时增大薄膜内的干湿差,可增多掀开薄膜的次数,让其与干燥空气接触,迫使绒毛状菌丝迅速倒伏,分沁色素而形成一层薄薄的红棕色,具有光泽的薄膜。转色阶段,棚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如果长期低于12℃,则不利转色,造成未转色出菇,此时应采取加湿措施,关好风口,减少通风次数。若温度在30℃以上,就应在夜间或清晨气温较低的时候打开风口,通风降低菇床温度。脱袋4—5天后逐渐增加通风次数,使空气湿度维持在85—90%最好。若湿度不够,要进行盖膜喷水,但切勿喷在菌棒上,若太湿,就应揭膜通风,并打开棚室风口,降低湿度。</p><br/>
<p>  “一句话,只要通风合理,严格控制好棚内的温湿度,香菇转色期转色是不会太慢的。”李师傅总结说。同时,李师傅还提醒道,在进行转色管理的同时,如环境条件合适,子实体原基会在转色管理时同步发生,故这期间,除转色管理外,还要进行催蕾促菇。香菇属低温变温结实真菌,原基形成要有10℃以上的温差,这是由香菇生长发育特性决定的。所以,控制棚室风口的开闭时间、次数,充分利用昼夜温差进行管理是促进子实体形成的重要手段。</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喷二诱 巧治香菇螨虫</p><br/>
<p>  香菇螨虫又称菌虱、菇螨。香菇播种初期易受菇螨为害,菌丝不萌发,为害严重时会引起菇蕾萎缩死亡。由于菇螨虫体小,肉眼不易看清,更易造成危害。因此,要立即选用以下两种方法将其杀死。</p><br/>
<p>  首先,提前喷施杀虫剂。在进料前,用克螨特500倍液喷雾杀螨或用洗衣粉400倍液连续喷雾2-3次,有很好的杀螨效果。结合第二次或第三次翻堆,边翻堆再边喷洒杀螨剂。也可利用发酵时温度上升,螨虫爬向地面的便利,用摘螨1500倍液或灭扫利1000倍液喷洒地面,效果也不错。</p><br/>
<p>  其次,诱杀。产菇期防治,最好不要再喷杀虫剂,可采用几种诱杀菇螨的方法。一、可采用菜籽饼或花生饼诱杀法:炒熟的菜籽饼或花生饼具有浓郁的香味,在菇螨发生危害的床面铺上若干块湿布,湿布上面放纱布,把刚炒好的菜籽饼或花生饼粉撒在纱布上,待菇螨聚集到纱布上后取下用开水烫死,连续诱杀几次,可取得理想效果。二、糖醋香油诱杀法:用 1公斤醋掺1公斤水,加50克蔗糖,滴入3-5滴芝麻油,搅匀,把纱布放在配好的糖醋液中浸泡一下再铺在菇床上,待螨聚集到纱布上,取下纱布用开水烫死。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无螨为止。浸糖醋液每次都要滴入香油,效果会更佳。</p><br/>

myb 发表于 2010-11-27 19:11:31

&nbsp;
<p><b>白灵菇出菇迟、不出菇原因何在?</b></p><br/>
<p>  记者从寿光市食用菌研究所了解到,近段时间白灵菇出菇迟、不出菇的问题较突出。对此,孙庆温老师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p><br/>
<p>  一是错过最佳接种期。其原因与菇农备料跟不上,或灭菌锅炉未及时建好而耽误最佳接种时间有关。由于接种时间的延误,气温逐渐下降,菌丝发育缓慢,生理不能成熟,无法转入生殖生长。到了菌袋生理成熟时,气温升高,温度已不适应,造成整批菌袋不出菇,即使出菇也是菇体偏薄、品质较差。</p><br/>
<p>  二是栽培用料配比不当。白灵菇菌丝生长需要高氮营养物质,而发菌时间超过百日,如果养分积蓄不能满足营养生长时,就难出菇。基质中氮的浓度过高时,菌丝生长过旺,拖长营养生长时间,反而抑制原基形成。当菌丝进入生殖生长时,已错过自然低温刺激的良机,也不出菇。</p><br/>
<p>  三是发菌管理欠妥。接种后的菌袋在菇棚内摆叠过密,菌袋间不透气,或在发菌期翻堆不及时,使菌丝严重缺氧;菌袋堆集过密,加之接种处于秋季,常出现温度过高,导致菌温、袋温、棚温聚增,造成底层菌袋“烧菌”,影响出菇。翻堆次数太少,上中下各层菌袋受光触氧不匀,生理成熟度有差异,造成出菇不一致。</p><br/>
<p>  四是后熟培养不达标。有的菇农认为白灵菇属侧耳科,与平菇近缘种,仿效平菇栽培技术,因此菌丝长满袋后就开口喷水,结果久不出菇;有的后熟期室内湿度太低,后熟时间延长,导致出菇期推迟;也有的因菇棚内光照直射菌袋,造成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增厚,养分消耗,影响了后熟。</p>

myb 发表于 2010-11-27 19:09:16

&nbsp;
<p>&nbsp;&nbsp;<b>金针菇第二、三潮菇出菇期该如何管?</b></p><br/>
<p>  金针菇采收完第一潮菇后,第二、三潮菇出菇期该如何管理才能提高这两潮菇的产量和品质呢?</p><br/>
<p>  笔者走访了不少常年种植金针菇的菇农。他们普遍认为,应从温度、光照、水分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才能提高金针菇第二、三潮菇的产量和品质。</p><br/>
<p>  温度 金针菇属低温结实性真菌。催蕾期,菌丝体在5-32℃范围内均能生长,但最适温度为22-25℃。子实体分化在3-18℃的范围内进行,但形成的最适温度为8-10℃。子实体即我们食用的金针菇,生长适温为5-10℃。低温下金针菇生长旺盛,温度偏高,柄细长,盖小,产量低。金针菇在昼夜温差大时可刺激子实体原基发生,加快出菇速度。</p><br/>
<p>  光照 金针菇催蕾期需要弱光照,出菇时需要避光。由于实体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菌盖生长慢而小,多形成畸形菇。而微弱的散射光可刺激菌盖生长,过强的光线会使菌柄生长受到抑制。所以,以食菌柄为主的金针菇,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应给予弱光照,每天光照强度达到100勒克斯(即15瓦日光灯的光照强度)即可,以促使菌柄伸长。</p><br/>
<p>  水分 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求在65%-70%,低于60%菌丝生长不良,高于70%培养料中氧气减少,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子实体原基形成阶段,要求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在85%左右。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要求不同的空气相对湿度。当菌柄长达 2厘米时,膜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当菌柄长达10厘米时,减少喷水次数,使菇床小区空间空气相对湿度降至80%-85%。在出菇期,要注意加大菇房通气量,待菇长至12-15厘米时,及时采收,并清理料面,再补足水分,保温保湿,促使下潮菇形成。</p><br/>
<p>  另外,在上潮菇采收后,还需要进行搔菌,即用铁丝钩将菇根和老菌皮挖掉大约0.5厘米左右,并将料面整平,以促使下潮菇的生长。</p><br/>
<p>&nbsp; <b>白灵菇催蕾期如何撑袋</b></p><br/>
<p>  现在正是白灵菇的催蕾高峰,如果能适时将菇袋撑开,既能提高白灵菇的产量,又有利于白灵菇菇盖长得厚实,白嫩,提高商品性。那么,如何撑袋才能更好地促进白灵菇的生长呢?</p><br/>
<p>  寿光市田柳镇巨家村菇农李本亮介绍:菇袋应分三次撑开。</p><br/>
<p>  首先,将菇袋的绑口绳解开,进行透气。当棚内晚间最低气温达到0℃,白天棚内气温维持在10℃时,将菇袋的绑口绳解开,并用手将菇袋口向外拉一下,使菇袋口变松散,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打开菇袋,避免菇袋内湿度降低过于剧烈,影响菇蕾的发育,同时能增加菇袋口的通气性,满足菇蕾对氧气的需求,便于催蕾。</p><br/>
<p>其次,当菇蕾直径长到接近1cm时,需要把菇袋撑至半开状。这样既增加菇袋的通气性又不会使菇袋内湿度降低太多,影响子实体发育。</p><br/>
<p>  再次,当子实体直径长到1.5cm左右时,需要把菇袋口完全撑开。让菇袋完全不再接触到子实体,因为菇棚内湿度很大,菇袋上往往有露珠,如果菇袋口撑开过晚或菇袋接触子实体,菇袋上的露水就会粘到子实体上,造成接触处子实体上生有浅黄色大斑,导致白灵菇的商品性大大降低。同时,菇袋口撑开过晚,还会造成白灵菇菇腿生长过长,菇盖变长成蝴蝶状,表面凹凸不平,不美观,也影响菇盖的生长加厚,致使产量降低。</p><br/>
<p>这样经过3次陆续将白灵菇的菇袋撑开,即可起到增加白灵菇产量,提高其商品性的目的。</p>
<p><b>四项措施防控平菇长“绿毛”</b></p><br/>
<p>  平菇长“绿毛”,属于杂菌污染生产袋的问题,菇农称之为“坏袋子”,该情况近几年来发生较为普遍,是平菇发菌期最大的生产“障碍”。假若生产袋被杂菌污染,长了绿毛,轻者可通过隔离治疗,继续发菌,重者只能扔掉废弃。</p><br/>
<p>  既然平菇长绿毛对菇农的生产效益影响甚大,那么,生产中该如何加以防治?</p><br/>
<p>  在平菇发菌前期,栽培料易被各种杂菌(木霉、毛霉、曲霉等)污染。近几年,受菌丝抗性差、环境及菇棚杂菌基数偏高、菇棚过于潮湿、通风不良等因素影响,绿霉菌(又叫绿色木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污染生产袋呈上升趋势,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长了绿毛”。</p><br/>
<p>  多年种植平菇的老菇农可能对绿霉菌污染比较熟悉,在其污染初期就能一眼识别出来,而后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但是,对于种菇新手来讲,正确识别绿霉菌污染显得比较困难,往往会把平菇发菌误认为绿霉菌生长,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正确识别。</p><br/>
<p>  识别要点:绿霉菌污染菌袋初期,可透过塑料菌袋看到,在栽培料上出现纤细的白色菌丝,数天后菌丝变成绒状,并出现淡绿色的粉状霉层,最后霉层逐渐转为深绿色,导致部分或整个料面变为绿色。被绿霉菌污染的菌袋易腐败发软,导致发菌失败。</p><br/>
<p>  在此,建议菇农朋友,做好预防措施,综合进行防治平菇污染。</p><br/>
<p>  措施一:栽培料处理。由于平菇生产属于生料栽培,其栽培料未进行高温灭菌处理,故而栽培料中易携带大量病原菌或易被周围环境中的杂菌“侵染”。因此,建议菇农在混制栽培用料时,可加入生石灰和杀菌剂进行栽培料处理,做好预防杂菌污染的“第一关”。一般生石灰施用量占总栽培料的2%左右,其既能杀菌除虫,又能调节栽培料的酸碱度和补充钙元素,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料袋调理剂”。生产中,杀菌剂可选用二氯异氰尿酸钠(克霉灵),其使用方法为:在用料加水掺混时,拌入克霉灵,每500克克霉灵可伴1000斤料,然后再用塑料薄膜将其覆盖,闷12小时左右便可装袋。</p><br/>
<p>  措施二:增加菌种用量。平菇发菌期,之所以杂菌易污染,其原因之一便是菌种生长慢,不占优势,从而为杂菌提供了“可乘之机”。故此,生产中可通过增加菌种用量来提高其菌群优势。建议菇农,播种所用的菌种用量应占栽培料的10%—20%,并且,改“三层四菌”播种法为混播法播种,即先使用搅碎机将栽培用量和菌种打碎混合,再装袋的方法,好处是能增加菌种发菌面积,抢占菌群优势。</p><br/>
<p>  措施三:调控温、湿度。实践证明,预防杂菌污染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适宜的发菌场所。我们推荐,在山东地区,10月份前,因该期气温较高,宜将料袋置于阴凉通风处,使料袋温度保持在20℃左右;10月中下旬发菌,可将料袋置于通风向阳处。注意:平菇发菌期要加强通风,空气湿度保持在65%—70%,可抑制杂菌的生长。另外,建议在平菇发菌场所的地面上撒施生石灰,既能防治杂菌污染,又能调节空气湿度。</p><br/>
<p>  措施四:注射治疗。在平菇菌袋“打孔增氧”一周后,建议菇农利用“倒袋翻堆”的机会,对菌袋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若发现有被污染较轻、杂菌斑较小的菌袋,可立即采取针管注射治疗的办法,选用300倍二氯异氰尿酸钠或300倍多菌灵均可。注意,菌袋污染过重的,应及时将其挑选出,隔离处理,以防杂菌污染扩散。</p>

myb 发表于 2010-11-27 19:09:51

&nbsp;
<p><b>平菇菇蕾黑头是何原因?</b></p><br/>
<p>  寿光市田柳镇朱家崖村是平菇生产大村,眼下正是平菇生产的高峰期。可近日,记者在该村采访时,很多菇农向记者反映,疏蕾后的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常发生萎缩死亡的情况,并且小菇蕾顶部呈现紫黑色。这是怎么回事呢?</p><br/>
<p>  对此,记者请教了有关专家,据专家分析,这是环境调控不当造成的营养失调进而引发的细菌性病害。发生这种情况常有四个原因:</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是棚中的湿度过大,这与经常用水管给菇蕾直接喷水有关,水量不易控制;</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是菇棚的通风不好,影响子实体的正常呼吸作用与新陈代谢;</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是棚中的温度过低,子实体吸收水分及营养的能力很差,在湿度很大的情况下,造成子实体特别是小菇蕾生长不良,引起死亡;</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是上茬菇在采收的时候,没有将菇根去除干净,造成菇根在菌袋上腐烂,滋生细菌,侵蚀子实体发生腐烂情况。</p><br/>
<p>  因此记者建议:调控菇棚内的光、温、水、气是关键。</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是升温,白天棚中的温度尽量控制在15℃以上,夜晚控制在8℃以上;</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是尽量采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增湿,避免采用大水直喷或浇灌的方式;</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是在保证温度条件的同时,也要保证好良好的通风条件,合适的空气条件是在菇棚里工作时感觉不到有明显的食用菌气味为好;</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是发生子实体腐烂情况后,应该在棚内喷洒万消灵溶液,喷洒浓度应根据感病情况,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同时间隔喷洒光大菌王、立信菌王等生物菌促长抗病剂,增强菇蕾的抗病性。</p><br/>
<p><b>如何防治金针菇菇盖长斑</b></p><br/>
<p>  近日,记者在青州市东夏镇苏屯村采访时,当地种植金针菇的菜农告诉记者:金针菇的菇盖上生成了一些斑点。这是啥病害呢?有啥好办法防治呢?记者咨询有关专家后得知,金针菇的菇盖上长斑无外乎有以下两种情况:</p><br/>
<p>  首先,是金针菇锈斑病。这个病害是由假单孢菌引起,主要浸染金针菇菌盖,初期为针头状,后扩大成芝麻粒大小,边缘虽不整齐,但病斑之间可互相联合成不规则的大锈斑。防治方法:为预防锈斑病的发生,对菇房洒水时不要直接洒向子实体,洒水后要及时通风,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不要长时间超过95%,菌袋表面覆盖地膜时要待子实体水分晾干后。发病初期,应防止病菌向健康子实体蔓延,并用50%的多菌灵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进行喷洒防治。</p><br/>
<p>  其次,是金针菇黑斑病。这也是由一种假单孢菌引起的,但它属于细菌性病害。发病后,菇菌盖出现椭圆形褐色或深褐色斑点,初为针尖状,扩大后直径达2-4毫米,边缘整齐,有时菌盖开裂。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最好不要用药物来防治,其关键是要控制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菇房洒水时,不可将水直接洒在金针菇子实体上,特别不可用冷水喷洒。菇房内的湿度不可长时间高于90%,要看天气变化洒水,晴天洒水要轻、勤、细,阴雨天要少洒或不洒水。每次洒水后先加强通风,然后覆盖地膜。出菇期间室内气温应调至17℃以下。发病后要及时将病菇摘除,并喷洒农用链霉素或漂白粉600倍液。</p><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当前食用菌生产中的疑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