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感悟(九)白灵菇价高,成本高,商品菇质量要求更高
<p> <font size="3">(一) 存在问题</font></p>
<p><font size="3"> 白灵菇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菇类,从目前看来,白灵菇的发展现状还是不尽人意,表现为:生产成本逐年大幅度增加,栽培技术不够成熟,工艺复杂,菌丝分化成蕾对温度要求严格,栽培不出菇,造成损失的也不少。至今尚未有简化白灵菇季节性栽培技术。</font></p>
<p><font size="3"> 白灵菇生产周期相当长,长满包需要40天左右,但还要有60天左右的后熟阶段,时间越长,那么出菇质量也就越好。北方冬季市场价格低迷,其他季节优质白灵菇价格相对还是比较高。只要质量好,在上海、北京、广州大城市还是有相当市场的(每公斤20—36元)。问题在于目前各地栽培情况来看,白灵菇栽培包出蕾的比例还是相对比较低,即使出蕾了,但能够顺利发育一级商品菇的比例更少;此外,有时还会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生产投入资金占用时间长,总的看来经济效益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如何提高出蕾数,提高一级菇比例是当务之急。</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 (二)解决思路</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 要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投入和产出比率可以从减少填料重量来考虑。目前大部分白灵菇生产是套用平菇和杏鲍菇疏蕾生产模式,每包填料湿重1100克,生产上采用覆土方式出菇,常常重量达到0。5KG以上,市场接受不了。是否能够改成小包栽培?使用(15×33×0.0053CM)低压聚乙烯包,满包时间就缩短了,还不容易发生烧菌现象;栽培包体积减少,灭菌相对也容易透彻,也不容易产生“吐黄水”现象。每包装湿料600克左右,单朵菇重控制在150-180克左右比较好。</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 市场对白灵菇质量要求相当苛刻,一定要求外观十分园整,短柄,从作者自身栽培经验来看,进行反季节栽培中最主要的核心问题在于电费成本和质量之间的矛盾。白灵还能够菇菇盖展开需要低二氧化碳浓度,还需要温差刺激,就必须降低库容量,来节省电费,同时减少菇包的抽湿。反过来,又增加出菇库的间数。出菇过程光照不可缺少,才能够满足原产地日照时间长的习性。<br/> 最近美国施尔丰公司从改变生产工艺入手,仅需要35天就能够达到生理成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br/> 引用转载请注明《福建老菇农》发表于《易菇论坛》</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 </font></p> <p>黄老师说的三十五天就足够后熟,加上满袋的时间了吗。</p> 其实关键是品种,零二年我就种植白灵菇,当年我八月二十六日开始接菌,培养一个月基本满袋。我们在十月二十日搔菌。十一月二十八卖第一批菇。元旦第一茬基本结束。 那一年我是用的869。零三年开始我们先后引进农大白灵、天山二号、农大K1、白灵二号等品种。出菇都不是很早。但是产量还都可以、大面基转化虑都超过百分七十。 <p>国内有几家工厂化生产企业在前几年就已经解决了出菇期间不现蕾,出菇不齐的问题。有一些是在物理刺激的基础上打催菇水(特殊配方配制的),效果很好。后熟的时间除了菌棒的大小外,与配方有很大关系。国内出菇做的最好的公司的做法是:修菇后乒乓球大小后再转入出菇室,在出菇室的时间是7天---8天就全部采收。17*33的袋产量在200克左右。</p> 五楼说的有道理,一个很好节能的思路,也就是三区制出菇。甚至四区制栽培。好。 <p>白灵菇出现畸形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后熟的程度,二是催蕾时的温度控制和湿度控制,此时是最关键的,范围特别窄。催蕾时候解决了水伤,后期主要就是环境控制了。解决了后熟问题,催菇时配合打“催菇水”,都能做到100%的出菇。</p> <p>日本用的是650ml的瓶子出的白灵菇,单产150-200克</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