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lzzf 发表于 2010-9-19 18:25:16

对不起,我不大懂操作!可以申请删掉

gylzzf 发表于 2010-9-19 18:28:24

<p>你只要报上真实姓名与地址身份证,签个安全保证协议通过学员批准可以当面通过直接报告广告中学员地址并对话和亲自到用户家去。</p>

gylzzf 发表于 2010-9-19 18:33:13

我的名字与广告不知何时得罪了很多人。对不起!你们可以不听我说。但我希望有一天大家有机会来找我,咱们探讨一下,请你们现场做做看看总可以吧!我现在才明白,哥白尼与布鲁诺是如何残死的。

gylzzf 发表于 2010-9-19 18:34:00

是发菌几天不是出菇几天!

还是我1977 发表于 2010-9-19 18:38:3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gylzzf</i>在2010-9-19 18:08:04的发言:</b><br/>
<p>我的观点是:食用菌生产中100公斤干原料出100公斤干菇,这叫做100%生物效率。........公斤料产鲜菇8公斤......我曾经在1991年搞出口小平菇,平均1.5公斤原料出菇一次采收小平菇3公斤.....每公斤干料应转化1公斤干菇(折10公斤鲜菇),这原是我的研究的最终目的...</p>......</div>
<p>我猜想你称干料的称应是跟我们目前用的是一样的, 你称平菇的称是不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p>

gylzzf 发表于 2010-9-19 18:13:19

图片发不上,是否太大了!

gylzzf 发表于 2010-9-19 18:16:48

&nbsp;
<p align="center">关于高产能否成为事实的专家答辩(内有技术过程请仔细看,如果有真名实姓实地址与我交流,我将尽力回复)</p>
<p>专家先生:您好!</p>
<p>首先由于我的宣传给您直接和间接地带来的一些不便表示深深地歉意。来信收悉,一切尽知。多谢您对此事的特别关注与支持,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广大的农民或者是种菇致富的人民提供一些现实的可靠的技术或咨询服务。而我是直接接触广大农民或者下岗工的一个科技工作者。首先对您科学严禁而又实事求事的态度表示敬佩,有机会一定登门求教(20**年*月登门要求证实时被距之门外)。</p>
<p>我是一个农民,搞食用菌生产已有将近三十个年头了(1982年从事食用菌生产),自从1987年发明液体菌种连续生产机和1991年发明食用菌多用机以来,我就致力于食用菌生产自动化研究和高产研究与生产。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每公斤干料应转化1公斤干菇(折10公斤鲜菇),这原是我的研究的最终目的。(现已28个年头)</p>
<p>然而,在实际生产中有更高数据。况且在生产中,我们都知道,在原料中我们还要给水,给营养,给氧气和人为的条件,这些都是附加的管理条件,没有这些条件,谁也不可能种出菇来,由于这样就改变了我的原来的研究目标,我开始着重于更多更高产的研究:就好象种上的果树一样,只要不停地剪枝管理,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果子会年年有,其果子的收获重量已远远超过其本身果树的重量,这样按照能量守恒已是不科学的。</p>
<p>我现在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不停地给菌袋注入营养液,使之产量提高好多倍。这也是因为我曾经在1984年研究液体菌种的时候,发现了单独的营养水通过发菌也能出菇,因此,不停地加入营养液能够出菇,这个道理能够行得通。</p>
<p>1989年在南京“金陵饭店”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物研讨会时,曾经有人指出“100公斤料加入300公斤水能出300公斤菇”,曾引起于会者的国内外专家的轰动。</p>
<p>科技在不停地进步和发展,任何人过早地给走在某个科学试验前沿者下结论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科学的。</p>
<p>我28年的亲身生产经验与指导上万户学员生产的经验,我曾经多次碰到研究生产多年食用菌爱好者的感叹:公斤料产菇一次3公斤者不知道什么原因,公斤料产菇9公斤者不知道什么原因者也有,有人生产出菇肉片厚达4公分者有,有一袋菇只有2公斤料,但出了一株10公斤的菇也不时在报上出现(当然科学发现与科学事实不一样)。</p>
<p>我的观点是:食用菌生产中100公斤干原料出100公斤干菇,这叫做100%生物效率。改变传统生物效率干与湿比为干与干比是我自己的说法,这种说法有争议,这里我也不能改变传统的关点。</p>
<p>过去在我的学员中一次产菇在200%的人大有人在。今天我见了一个大学的学生,在学校其学生曾研究和主持了公斤料出菇4公斤的课题研究,并且已成功,由于核心技术之争致使该学生走出校院。</p>
<p>其实,高产的研究是《食用菌》教我的,18年前的杂志中其中一小段曾经有人利用1公斤稻草绳产出菇3.5公斤,我分析了原料的结构,当时错误地认为是由于稻草绳中含碱量大的原因,于是我就加大了原料中的石灰用量,果然歪打正着,产量提高2倍,后来我专门问了稻草绳的加工户,其实稻草绳里面什么也没有。</p>
<p>后来,我又用纸箱来做原料培养出菇,结果1公斤纸箱的一次产菇率为1.5至2.25公斤(保存有录相带)。</p>
<p>1995年我曾用松杂木屑种植,菌袋发满后直接埋入废弃的养鸡棚地面土埋袋上立式产菇,出菇半年平均达到1公斤原料12公斤菇(保存有当时生产现场的部分录相片断,是整体上的录相,期当时用的品种是江都792和曲师9111)。</p>
<p>如今高产的大面积虽然由于管理跟不上不会达到最高产,但是产量按成本来讲,是高了好多倍,仿生地栽公斤料出菇2至3公斤是很平常的事。现在这种菇不好销售,因为个体太大。现在说直接点就是仿野生地栽。这种方法在农村可行,但工厂化运作是不可能的。因此招致了近十年的非议,现在我</p>
<p>在北方,农户种植少的利用地栽公斤料产出5公斤以上也很容易。如果说1平方就放一至两个菌包,产量更多。这也是利用一公斤料产菇更多的方法之一。</p>
<p>高产对于我来讲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为了更多人得到实在的技术,我才在广告中赠送试验用的配方。(现早已停止5年了,土地紧张,仿生地栽在城市或工厂化即将成为历史)</p>
<p>翻开各种《食用菌》杂志,自从创刊以来,历年来的高产报道比比皆是,有的菌种的产量和我的广告产量一样,正是由于这些高产的报道,不断地促进人们不停在研究生产摸索,高产是无止境的,只要你努力,你会不断地进步和提高产量。</p>
<p>我寄出照片中有一次性产菇的照片,有墙式出二茬菇高产的图片。照片附下:</p>
<p>利用1公斤原料到底能出多少菇?这是一个未知数,任何人不能给予一次性的结论。虽着科学的发展与未来的社会进步,产量会更高,研究高产者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实验,去探索,去生产。</p>
<p>我的目标是:种一次菇,可以靠注入营养液的办法永久地出菇下去,这里只是个过程问题。我在1990年搞过,可以仿野生连出三年。学员曾经报告说仿野生出菇5年。</p>
<p>野生菇的产生有几千年的历史,一个草原或山坡上的野生蘑菇圈可以从上代传到现代,年年采菇出菇靠的是自然的力,我只不过是把野生的生产方式人工管理罢了。</p>
<p>科学是无止境的。我曾经在1991年搞出口小平菇,平均1.5公斤原料出菇一次采收小平菇3公斤(当时用的品种是河北食用菌研究所西德32与西德89)。</p>
<p>早在1986年春,我就拿过公斤料产3.5公斤鲜菇(省生物所佛罗里达平菇),并将生产数据寄到了《食用菌》杂志,为了提高食用菌技术,我每天都在生产研究,其中,公斤料产鲜菇8公斤是对平菇,小平菇(姬菇或秀珍菇)而言,还有日长速3厘米的快速长菌丝,以及5天发满菌丝,除了这些直接技术外,我还在1994年与1997年研制了液体菌种连续生产机(专利号CN87108144A)。1991年研制了能拌料、播种、装袋的多用机(专利号:CN91209463X及专利证书号:第75580号),1997年发明人食用菌高产特技(专利号CN971169098)以及全自动管理机以及系列食用菌自动化机械。</p>
<p>总之,探索科学是不易的,为了把我的高产经验告诉大家,我想通过广告以赠送高产配方的形式结识更多的高产研究和探索者。(其结果是招致大量的争执)</p>
<p>当然,科学的开始是不易的(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初布鲁诺为了说一句真话:“地球是围太阳转动的”被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而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1995年才被教会平反昭雪)才被人们接受。</p>
<p>再如,贝利发明的电话机,当初有90%以上的专家说他是个疯子:“两根线能通话简直是胡说八道”。但是当时有一位非常知名的老专家曾经这样对他这样说:“我是一个将要死的人了,我不能反对你的这种想法,你要让人们相信,那么你只有努力去成功,用事实告诉大家。”今天才有了电话这个事实。</p>
<p>当代“科技之父”霍金研究的是人类不能实现的研究,但在国外受到了崇敬,前些年来中国演讲受到了空前的响应,这说明什么?难道国外的和尚会念经,人们渴望科学,但也不能守在一个地方去讲所谓的“科学”。有些现象是科学解释不了的,难道我们说不存在吗?美国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进行了人类登月,而中国到现在正在 “神舟系列”迎头向前赶超,美国现在已经开始着手人类登上火星。当然中国人是要上月球的,而美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只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早晚而异。</p>
<p>早在11年前,同样的问题有用户打电话问过黄年来先生与陈士瑜先生两位食用菌界的有名的权威人士,两位先生曾对该学员表达同一个意思:“你只有自己亲自去看一下,去做一下,去实践一下才能知道其中高产的真实性,有时,真正的技术并不在专家手里,而是在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中,因为他们才是生产一线的实践生产者,他们才真正的有经验。”这是原学员的原话,正是这些话,是这个学员千里迢迢来到我这里求学,也正是这种即不否认也不确定的话,使该学员大力发展生产,使当地几户在十年前收入高达数万元。产量比常规实际产量提高了好多。</p>
<p>同样1994年2月,我们省农科院的一位有很多国家奖励与名誉的专家曾经与我面对面地探讨过这样的事,当她看到我的事实时,就这样说:“我们是不同道路的科技工作者,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我个人不反对你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因为你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也不发表任何评论你是真的,因为我们也要吃饭。”同样在1989年,中国农科院真菌保藏中心的一位专家说:你有更多的亲身实践经验。</p>
<p>我的话只是一种对我做的一切事实真理的解释与探讨,如有言语不妥冲撞于您,请您谅解。如有机会,一定当面致歉和对您表示尊敬之礼。</p>
<p>对于我的广告上说的一切,均都是真实的。</p>
<p>我的广告打出地址50年不变,终身永久服务是我诚信经营的一面,关于我的发明有关内容可以到“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查询。</p>
<p>为了保护我自己,有些高技术不便在专利上写明。因为现在国内“有明有暗的”近30家在改头换面或盗版我的技术资料设备。</p>
<p>我是这样为大家服务的:即当双方达成即愿意接受服务时,用户交服务费,可以现场学习技术,学会为止,亲自现场操作,并根据双方认可的条件与协议,进行现实的生产菌种与生产鲜菇操作,如果在广告的承诺下不能完成任务,发明人将退回一切费用,并且负责给用户一定的补偿(必须是正常的正当的双方不能搞虚假或欺骗)。</p>
<p>一般是10天发满菌(我的最快速度是3至5天发满整个袋面),13天出菇(我的最快速度是8天现蕾),18至22天长成(我的最快速度是15天成品)。产量一次是公斤料产菇1.5公斤市场鲜菇(我的最高数据是4公斤一次,学员中最高是5公斤),30天内可以出菇2次,达到3公斤市场鲜菇非常容易。以后是每出菇一次补一次营养液于菌袋料内。直到怎么补营养都不会出菇为止。整个高产在历经6至9个月(我的最高数据是连出菇3年,而用户的最高数据是6年)。高产10公斤以上,且更多的是没有具体的数据。整个操作现场必须进行录相,并且须在用户与我在开始这项操作时首先要对自己所说一切负责,并且有必要时进行到国家公证处进行公证。整个操作过程有第三者(一般是杂志社的一些记者或是公证处的人)进行摄录跟踪拍摄,防止双方弄虚做假。但是真正的生产用户一般不这样去操作。这样的操作双方都要浪费时间和经济,因为用户对我是信认的。为此,当用户在回去当地的操作中一旦出现了问题,我(发明人)就会一一地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正确意见,直到用户成功为止。但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有的用户文化意识、体力、精力、思想境界、以及生产条件环境与管理不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占总人数的5%)。</p>
<p>那么,出现用户怎么操作也不理想怎么办?我采取的办法是(国内目前其它地方还没有):再来培训,当面种菇出菇,并且让你亲自种菇,发明人投资现场、原料与资金,销售,利润各分50%。而用户只是亲自动手去作即可(当然我发明人生产有现代化的先进的机械自动化生产设备可以每小时生产300至500公斤菌丝袋,且我自己本身有投资自己的三层专业真菌研究所30间实验室,有现成的可供生产的土地,只要用户要干,我们很快就可以在一块空闲的正在生长蔬菜或粮食作物的土地,马上建一简易菇棚投资80元,原料投资约600元1500公斤原料(现在涨价了许多),15天后采第一批菇,30天后可出售第二批菇,当地销售可收入5000元,总出菇9个月收入有接近1.5万元的。这些有指导用户从开始建棚到出菇销售的整个现场操作录相)。只要用户不懒惰,即可很快退回当初学习时所交的一切费用的几倍,用户不但学到了真实的技术,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钱,这些都是我的承诺与事实。在生产合作前均签有双方认可的协议(可随双方意思去任意去任何地方公证)。</p>
<p>而高产出菇的具体操作是(无论是否认可此方法,此方法是):</p>
<p>第一步:选择优质的高产的菌种。首先进行将全国和不同菌种菌种菌株进行对比平板培养的最优良选择。取优为主。(这个技术如果你不懂可到中国科学院菌种中心学习或中菌协或上海农科院学习)</p>
<p>第二步:脱去菌种细菌与病毒进行纯化完成PH值14的配料使菌种强化耐碱。</p>
<p>第三步:菌种的耐水培养。主要为了培养菌丝可长期在营养液中生长而提取营养。</p>
<p>第四步:恢复菌种的耐碱性培养与扩大。一般为两次时更好(指配料PH值14)。</p>
<p>第五步:继续配料为PH值为14的菌种扩大繁殖,并有良好的优质的生产菌种。</p>
<p>在特技生产中,检验生产用菌种质量用两种办法:</p>
<p>第一种是看长成的菌种在水中煮沸后是否PH值为碱性或强碱性。</p>
<p>第二种是菌种在出过2至4次菇后是否播种后仍能发菌出菇成功,不降低产量。</p>
<p>第三种是菌丝无论培养多长时间,不能有老菌皮,应为菌种表面仍能看到原料清淅可见,在原料的颗粒间有纯白色菌丝的才能证明是能够高产的菌种。不然的话,能结老菌皮的菌种产量将降低一半甚至更多或无产量。能够通过以上菌种生产质量的产量才有保证高产。特技菌种的标准是要“纯”度高,耐碱配料。</p>
<p>第六步: 生产出菇。原料要纯而精且多种混合更好,以能降低成本为主。但产量以综合成本来定,每公斤鲜菇的成本为1元直接原料配料成本(地区不同,有差异)。先针对不同的原料进行不同的配料操作,然后,进行强碱处理(PH值在13至14),高压消毒1.4公斤/平方厘米10分钟(我的最短批量生产数据为高压1分钟分开2次更好),要常压需要1至3小时(我的最短批量生产数据为常压100度30分钟或是分开2次更好),然后进行播种(播种量按干比均为5至10%)。保持人为的一定的通风与其它环境条件,要最高产量时培养温度应偏低而营养偏高(灭菌时间相应选最长时间)。当菌丝在10天发满后,开始仿生地栽(产量一次要求在150%至300%以上时,二次发菌时间相对在15至25天,注意土地要肥沃,家家肥与粗粪要多与土共消杂菌与细菌处理,土地中再二次发菌成功后才能高产)。菌丝积累3至8天,然后采用人为的剌激方法进行出菇现蕾,现蕾后,进行高产管理,先进行的根据不同的品种进行不同时期的不同高产营养液配方进行自动滴灌或灌溉于袋内及周围的肥土地上,每天菇的生长量为多少就滴灌多少营养水于原料菌袋内,使袋内水分不能够少于我们拌料后的水分与营养,并在同时还要根据每天的生长环境情况来对菌袋进行补充空气(即菌丝所需要的氧气)。这样才能保证菌袋始终都有营养和水分与氧,而不消耗料袋内的营养(有时还要让菌丝再重新生长一次,即菌丝休息营养恢复才能高产),这样不停地管理下去,高产管理是一个即科学而又严格的生产程序。最终要实现的高产并不是1:?而是更多更多。上面是我根据我多年的操作经验总结的。每个正常的生产用户只要按照上述科学地去做,没有不成功的。因此,高产不是一句空话或者大话,只是看愿意不愿意去做(高产管理)。高产的最终目的是用户盈利,否则发明是句空话。</p>
<p>我希望能同您交个朋友,我是个真心诚意的人。</p>
<p>我为人是:真心诚意待人,实实在在为人。诚信合作与经营是我对用户的承诺。我想一个真诚的人不会被您拒之门外。并且附有一系列有关证明与照片。有不明白或疑问请打电话:13703958581或上网<a href="mailto:gyl@gaoyinlu.com">www.gaoyinlu.com</a>查详情。</p>
<p>2005年11月25日通过中国食用菌协会组织,同与会的全国食用菌精英在参会现场同时就几位专家对食用菌的强碱驯化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讨论与研究。没有人否定碱性驯化的高产与抗杂作用,但持有不同的意见。南方专家表示:有一定的先进与积极意义,并且有一定生产实用效果,但不会提出任何意见——即不支持,也不反对。北方专家表示:肯定有先进的成功的技术,有肯定的生产实用效果,会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全面的全方位的合作。</p>

loong 发表于 2010-9-19 18:56:37

扯你的淡淡,1公斤干料1公斤干菇,培养基上所有的物质全部转化了?那你采菇的时候估计也没有袋子了,你的蘑菇也不用呼吸,不消耗能量了。<br/><br/>为什么天这么黑?因为牛在天上飞,为什么牛在天上飞?因为有人在地上吹。

myb 发表于 2010-9-19 19:03:46

<font color="#ff0000">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每公斤干料应转化1公斤干菇(折10公斤鲜菇),这原是我的研究的最终目的。高先生还懂得能量守恒的原则?</font><font color="#000000">建议高先生补一下食用菌生理基础知识,尤其是关于物质转化和能量代谢的一些基础知识,仅以双孢蘑菇为例,其菌丝分泌木质素酶,利用木质素降接物。根据对基质的分许结果,有63%-92%的木质素是在播种后,原基分化前菌丝生长期消耗掉。还有碳的利用,食用菌呼吸作用会消耗很多。<br/><font color="#ff0000">一般是10天发满菌(我的最快速度是3至5天发满整个袋面),13天出菇(我的最快速度是8天现蕾),</font><font color="#000000">菌种量大于培养料量相信谁都能做到,但有生产价值吗?真有点让3岁的女孩生孩子之感。<br/></font><br/>你的用一口铁锅每天放100公斤,十天后天天采菇600公斤,多年前就有人领教了,但是带着哭腔来的,还记得当时吉林科技报为啥封了你的广告的事情吗?<br/><br/>太多太多,好自为之吧,这个论坛网友素质之高,不是你所想象的!<br/><br/></font>

gylzzf 发表于 2010-9-19 19:20:03

<p>吉林科技报发行量只有2千份就停了,当时人也换了单位。地栽产量谁都知道,只是现在不适用了。像过去的纺车,现在谁还要,但是不能不让人说</p>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一直关注的网站也许你能在里学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