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jiao 发表于 2014-4-16 17:14:34

蔡为明:不同来源“桑黄”鉴定与成分分析


  4月14日至15日,“2014全国食用菌生态化技术研讨会暨食用菌休闲观光产业发展论坛”在杭州郡富国际大酒店召开,会期举行的“海峡两岸桑黄研究与产业研讨会”于14日晚上举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蔡为明研究员作了《不同来源“桑黄”鉴定与成分分析》的主题报告,会议由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员吴声华主持。
  蔡为明在报告中从桑黄的背景、材料与方法、试验结果、结论与讨论四个方面展开解说。桑黄的历史追溯至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再到唐朝的《药性论》、明朝的《本草纲目》都有提及桑黄的药用价值。20世纪以后桑黄先后采用了Phellinus linteus(裂蹄木层孔菌)、P. igniarius(火木层孔菌)、P. baumii(暴麻子,鲍姆木层孔菌)等学名,并确定桑黄为 Inonotus baumii-I. linteus 复合种。2011年桑黄真菌的核心种类被分为I. baumii, I.vaninii, I. johnsonianus, I.weirianus, I. lonicerinus, I.lonicericola, I. linteus, I. repandus, 以及产自东亚的纤孔菌属(Inonotus)三个种 。2012年提出真正的桑黄是仅生长在桑树上的一个新种:I. Sanghuang的说法。桑黄的药用成分主要有多糖类物质、三萜类物质、三萜类物质、木糖氧化酶等酶类物质、香豆素、原儿茶醛等,具有抗癌、抗氧化、提高免疫力以及止血活血降血糖、抑菌消炎等其他药理作用。现在桑黄主要应用于痢疾、盗汗、血崩、血淋、脐腹涩痛、脱肛泻血、带下、闭经等传统的医药,以及用于治疗癌症、肝炎,利尿剂(日本)、养颜等现代医药。
  浙江省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研究桑黄,2006年浙江工大开始开展桑黄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结构修饰研究,2009年丽水一企业从韩国引进桑黄菌种开展人工栽培试验取得成功,2011-2012年发现野生桑树桑黄,开启一场桑黄研发热潮,2013年10月在杭州召开了“海峡两岸灵芝桑黄研讨会”,来自浙江、台湾、安徽、峡西、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100余位研发与爱好者参加了研讨会。
  据蔡为明介绍:通过 ITS序列分析,进行Nucleotide BLAST 比对分析从而实现对采集的野生“桑黄”标本进行鉴定。不同来源野生桑树桑黄I. sanghuang 、野生暴麻子I. Baumii与人工栽培杨黄I. vaninii的黄酮、多糖、三萜3种活性成分含量均存在差异;人工栽培的杨黄I. vaninii的多糖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桑黄,而总三萜和总黄酮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桑黄。野生桑黄的活性成分含量与生长环境、气候条件和树种(寄主)间的关系、桑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桑树桑黄、杨黄、暴麻子等“桑黄”的功效差异等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

ndyzlwx 发表于 2014-4-17 08:14:53

能说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蔡为明研究员的联系方式吗?有事咨询先谢谢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蔡为明:不同来源“桑黄”鉴定与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