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不大不小菇 于 2014-1-20 21:21 编辑
我们这里的常压灭菌灶也是非常原始的,两边一头有铁架挡住,袋子就是一直紧码到顶,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明显的,就是随着袋子受热软化,越来越会坐实,大约到70度左右,内部就基本上没有了蒸汽流动,完全依靠外部蒸汽热量以传导方式进入菌袋中心。所以这种方式非常浪费能量,它必须长时间保持温度,尽管我们是用锅炉供气,也需要大约12小时才能达到内部温度上升到100度左右。也就是说含水量正常在袋重1.8-1.9kg时,我们在测得内部温度达到100度时,保温16小时,是可以做到正常完成灭菌的。
各位一定非常疑惑,一家堂堂的公营研究所怎么会使用这样的设备?这就要问俺们的领导所长P了,这是他主政的结果,俺老鄢打死也不能做主买什么设备,最多只能用课题经费做些动作,买些自己要用的东西。
这一次,所长P以为虽然水分略少,在他看来也是没有问题的,交代他的忠实部下gy加长几个小时的灭菌时间,一定万事大吉。
可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所长P的如意算盘,只能算到一半。我们的码堆如此之紧,以至于每排之间也没有多大的空隙,平常测温点是最靠外一排,中心部位距离热蒸汽只有大约20cm,因为在时间方面加了很大的保险系数,保温前测的温度和堆内部的实际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只是由于这个差异被超长的保温时间所弥补,所以一直能够应付。不过俺们这里的能耗是惊人的,一年制种使用的干原料重量不如煤炭消耗大,可见这个设备的落后和管理者的无知。没有任何的个人生产者和企业生产者会有如此之高的能耗,那根本没法生存。我和我的同事W对此不知道费过多少口舌,所长P根本置之不理。
记得我们前几天看田鸿老师的帖子,我和黄毅老师不约而同的认为应该对灭菌支架分层,这个道理是一致的。但我们这位所长不仅是不学无术,而且很有无术不学的精神,我和W的建议在他看来就是挑战他的管理权威,所以绝不能够妥协。
而我们知道,有机物基本上是热的不良导体,尤其是在干燥状态。也可以说培养料的导热系数和其含水量在某个范围是正相关的,所长P这几个小时的延长,有没有能够抵消导热系数下降带来的影响呢?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即使温度达到了,因为游离水分的减少,对于原料和微生物体的穿透力也下降,灭菌效果还要再打折一次。因此,培养料的最低含水量也是有一个阈值的,只是由于我们通常需要的配方含水量都高于这个阈值,所以不被注意。但这一次,所长P的命运可能就是因为他太接近这个阈值了。大家知道夹心料灭菌容易出问题,我们在歪菇事11里也谈到亲水性与灭菌的关系,其最终关键点都是局部原料含水量达不到这个阈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