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用菌行业,每一项新技术的问世,背后都有无数人的付出,有的成功,发展完善,推进了食用菌技术的进步;但有的不成功,也就默默无闻地深沉于历史的长河了。 今天讲的这件事,老梁经历过,见证过,还是讲出来,让他重见天日,也许会给好事者、兴趣者或许经验、或许教训、或许启发,失败的尸体也要让他发酵成肥,发挥余热才好啊!
食用菌界来自最基层的有名专家,泌阳的张振喜教授,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有所记忆。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泌阳的花香菇是驰名中外,伴随着花香菇产业的发展,张振喜教授也名声在外。到1998年,张振喜就被新郑市以优厚的条件聘请,成了新郑市食用菌产业的首席专家。 我与张振喜教授96年结识,志同道合,一直有密切的交往。 99年10月在他的举荐下,到新郑市任了顾问,就想齐心合力搞点创新,推动新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张教授与我多次讲过,利用生态料代替灭菌料栽培香菇的话题,这次,我们老兄弟俩走到了一块,新郑农科所有人员、有地方,我们就决定先做点小试。将玉米芯主料和麸皮等配料,加入有益微生物光合细菌发酵,然后直接接入香菇菌种,培养发菌。试验结果表明,常见的绿霉等杂菌污染是没有,但香菇菌丝吃料慢,菌丝体细弱,生长缓慢。虽然证实了发酵料,再加上有益微生物光合细菌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但看来对于香菇菌丝也有抑制作用,在生产实际中没有什么应用价值,我们这个课题也就不了了之。虽然后来,张振喜教授,对于那次试验结果,还有点耿耿于怀,认为,是实验人员没尽心,管理不善,但我是再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了。
不过,仔细琢磨,老先生也不是空穴来风,光合细菌在上世纪炒的也很热,有益、保健、提高人体免疫力、刺激植物生长,反正是益处是大大的有,如果,与蘑菇菌丝生长在一块,那就是生态效益叠加,也符合生态环保低碳的理念啊!我想,有兴趣者、好事者、探索者,或许将这一思路用到平菇这一生长能力强的木腐菌上,或者用到双孢蘑菇、鸡腿菇等草腐菌上,或许能迸出点新的火花!
这里还有一点要请教故事会听众,就是下面日记记载中,所提到的香菇菌袋菌丝体消失的问题,诸位如果有什么见解,就多加指教,反正,我现在还是不很清楚。
11-6 下午5时到郑州,汽车堵车,一直到9点到新郑,见师文斌。
11-7 上午到农科所看生料发酵加光合菌接种香菇,没有发现绿霉,但香菇菌丝萌发缓慢。
基层送来香菇袋,有成片、成块的菌丝消失掉,没有虫害,不像细菌感染,没有异味,还是蘑菇菌丝味。不明原因的菌丝消失,疑是病毒。
到蘑菇棚内看,菌丝吃料发菌很好,已经覆土。没有发现明显的技术问题,有的覆土薄。下午和庄镇培训,来人不多,自己没有很仔细的讲解,只是把要点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