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支持下。作为体现现代农业的食用菌工厂化被国家高层所关注,正在全国各地骤然升温,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作为设施农业发展较快,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机械化、流程化工艺以及保鲜技术等达到较高水平,实现了食用菌标准化、周年化生产,产品在产量、质量及商品价值、均衡供应市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工厂化发展是中国食用菌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的标志,我国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市将在今后一个时期逐步向工厂化转移,这应该是一个方向。但人们对食用菌工厂化的理解差别很大,不乏片面和错误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实践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剖析,进一步明确食用菌工厂化的内涵。
有些菌界同仁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认同为食用菌的规模性生产,分散的菇户无法实现规模经营,没有规模经营就不能发展食用菌工厂化。事实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规模性生产是不同的概念。菇户经营完全可以实现规模生产,如在菇户经营基础上形成的“一村一品”乃至发展为“一县一品”,就可以成为典型的现代食用菌规模化生产。食用菌生产的规模化是食用菌各系统要素向特定食用菌资源的地理区域集中,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征明显的现代食用菌产业集聚区。它包含了分散菇户形成区域规模化生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
也有些菌界同仁把食用菌工厂化等同于食用菌产业化,进而认为食用菌工厂化龙头企业是现代食用菌建设的核心。通过食用菌工厂化龙头企业把菇户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科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经营,是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内容之一,但不是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唯一模式。首先,食用菌龙头企业只是现代食用菌系统中一个环节,不能涵盖现代食用菌产业全部。确实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食用菌工厂化并无带动菇农致富的功能。食用菌的很多方面靠食用菌工厂化龙头企业是难以带动的。食用菌工厂化龙头企业、食用菌生产者、政府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所追求的目标不同,难以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食用菌产业化强调用食用菌企业管理方法来管理食用菌,甚至把“食用菌生产车间化、菇农工人化”作为现代食用菌产业的标志,不符合食用菌自身规律和特点,因为并不是所有食用菌品种都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
更有些菌界同仁是把食用菌工厂化等同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围绕提高食用菌生产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良种化等措施,提高食用菌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食用菌劳动生产率,把高投入、高产出作为食用菌工厂化特征。这种理念仍是通过大量高能耗(机械、电力等)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是典型传统食用菌产业的思维的继续。在这种理念的激励下,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消耗大量能源等行为普遍存在着。现代食用菌产业离不开高科技,但是单纯利用科技高投入的食用菌产业不一定就是现代食用菌产业。我可以断定,不久的将来,全球菌人们都会开始反思高投入高产出的食用菌产业对能源和环境的巨大消耗对菌界的危害。
片面理解食用菌工厂化对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首先影响食用菌生产模式的多样化作用,任何一种食用菌生产模式都是根据它们的条件,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差异很大,一味的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不因地制宜的盲目搞工厂化,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我们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发展食用菌工厂化,又要积极推动食用菌传统生产模式的改造提升。食用菌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这样的原理:菇户是比较适合食用菌生产特点的经营单位和形式,只要食用菌生产的特点不变,菇农就不会退出食用菌生产的大舞台。
其次,片面理解食用菌工厂化,过于强调食用菌工厂化,会导致资金要素的集聚,期望借助于资本市场资金的作用大搞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事实证明,所谓的资本运作在食用菌领域发挥作用的空间是有限的,一般局限在食用菌加工和流通过程,资本投入食用菌工厂化代替菇户经营面临诸多风险,并不存在所谓提高抗风险的能力。相反,需要各地政府相当大的支持力度才能维持,资本市场过于单纯追求利润使食用菌产业发展不可持续。食用菌工厂化是未来趋势,但并不是唯一,更不能靠人为“大跃进”而得之。
再次,片面理解食用菌工厂化,过于追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会导致各地政府对食用菌整个产业的支持出现严重偏差。由于对食用菌工厂化理解存在误区,在支持食用菌产业问题上经常存在“锦上添花”的现象,甚至导致对菇农及非常工厂化生产鄙视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