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木耳轮作工厂化栽培 黑木耳人工栽培起源于我国公元6世纪的秦巴山区,至今有1400多年历史,传统的栽培方法是砍伐段木栽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对砍伐段木栽培木耳明令禁止,段木木耳产量目前已是下降态势。黑木耳袋料栽培始于东北,出耳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 2000年以来,浙江省龙泉市开发成功的水稻、黑木耳轮作栽培。
水稻、黑木耳轮作栽培作为一种新的高效种植模式,黑木耳在8-9月接种。室内培养35-50天左右排放到己收完稻田,当年11月-次年4月出耳。共收3-5批木耳,5月清场翻耕移栽单季稻。水稻、黑木耳轮作栽培季节正好与单季稻衔接,在提高农田利用率的同时,光、热、水、气和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理想的水旱轮作模式。此外,采用耳稻轮作,有利于净化耳场,可以自然解决耳场污染严重的问题,对减轻水稻病虫发生基数也有作用,两相受益。同时,木耳采收结束,把废弃菌棒埋入耕地,可以腐化变成有机质,疏松土壤,培肥地力,提高稻米品质,减轻种粮化肥成本,实现粮食丰收。每亩农田可排放木耳菌棒8000袋,每袋可产干耳75克,按目前市场平均价每公斤60元计,每袋产值4.5元,产值3.6万元/亩,扣除生产成本每袋1.5元左右,每袋净收入达到3元,而且种木耳不影响水稻生产,种植单季稻每亩产量一般都能达到500公斤以上。龙泉水稻、黑木耳轮作栽培,黑木耳在低温下生长,周期长,呈单片状,黑、厚,是其它季节木耳无法比拟的,无愧为黑木耳之极品。显著的经济效益已成为食用菌栽培之佼佼者。但这种袋料黑木耳栽培由于制菌包集中在夏秋之交,外界温度远远高出黑木耳生长温度,同时一家一户小作坊生产,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栽培技术不统一不规范,所以这种黑木耳生产过程中菌种杂乱、原料参差不齐、质量粗劣、养菌环境差、污染一直非常严重,影响了黑木耳生产效益。
龙泉市菌蕈研究所近十年来,专业研究黑木耳栽培技术,攻克了黑木耳红水病烂棒这个世界级难题,在2008年,该技术被浙江龙泉市锦龙黑木耳专业合作社(15亩水稻田、10万支黑木耳棒)、江苏连云港岗埠恒鲜食用菌厂(30亩水稻、20万支木耳棒)、云南勐海康原公司(100亩水稻、100万支木耳棒)全面采用,开展了水稻、黑木耳轮作工厂化栽培试验(欢迎参观出耳现场),成功完成了黑木耳由小作坊生产向工厂化生产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