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制、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制
本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种植业的行业管理,研究提出种植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建议,指导种植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组织起草有关种植业的法律、法规、规章,组织提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等内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用菌管理工作。
食用菌行业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调控和运作下,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进行市场调节,各企业面向市场,充分实现自主经营。
中国食用菌协会是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主要职责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为会员提供信息交流、生产指导,并促进食用菌的流通和消费。公司是中国食用菌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广东省食用菌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单位。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我国规范食用菌生产经营的主要法律法规如下:
法律法规 |
发布日期 |
与食用菌有关的主要内容 |
《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 |
2002年 4月 11日 |
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
2002年 12月 28 日 |
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 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
2006年 3月 27日 |
保护和合理利用食用菌种质资源,规范食用菌品种选育及食用菌菌种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
2006年 4月 29日 |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
2008年 8月 29日 |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食品安全法》 |
2009年 2月 28日 |
加强食品生产和加工经营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3、国家主要行业政策
(1)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包括: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指: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
(2)2010 年 1 月 3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这是自 2004 年以来连续第 7 次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3)2006 年 2 月农业部在农发【2006】2 号《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靠技术集成创新,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聚集和循环式组合;通过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机肥产业、秸秆养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
(4)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 年度) 》把优质、高效、高产、抗逆农作物新品种,特有或珍稀种质资源;环境控制技术、立体农业模式化、无公害、对环境安全的无土栽培技术等新型设施栽培技术确立为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化产业。
(二)行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演变情况
1、食用菌行业不同生产经营模式及其演变
食用菌行业主要存在三种经营模式,即传统农户生产模式、公司+农户生产模式和工厂化生产模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经营模式。不同生产模式的演变及特点如下: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上,农业历来是立国之本,传统农户生产模式是我国历史存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生产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开始出现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即企业与农户之间组成相对稳定的合作联合体,企业为农户提供菌种、栽培技术支持,农户负责种植食用菌,一般按协议价格出售给企业,再由企业负责向市场销售。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兴起工厂化生产模式,即食用菌生产企业利用生物及工业技术控制光、温、湿、气等环境要素,使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于人工模拟生态环境,从而实现食用菌的工厂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
2、不同生产经营模式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食用菌行业三种生产模式处于并存的状态,由于工厂化生产模式属于近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模式,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同时由于其具备其他两种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发展空间也远大于其他两种模式。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截止 2008 年末,工厂化生产模式所占的市场份额情况如下:
3、食用菌行业不同生产经营模式的特点
(1)传统农户生产模式
传统农户生产模式仍然是我国食用菌主要生产模式,主要特征是千家万户各自以“手工作坊”的方式进行种植。由于菇农的素质和栽培条件不一,生产的产品单产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供应一般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季节,较难实现全年供货;同时受销售渠道限制,只能短距离销售,市场竞争力较低。
(2)公司+农户生产模式
在公司+农户生产模式下,企业为农户提供菌种、栽培技术支持,向农户按协议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产品的最终销售;农户则负责食用菌的种植,并按协议价格出售给企业。该种模式的优点是基本形成产业化格局,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仍难以克服产品质量稳定性差、供应存在季节性等缺点,在生产的标准化及产品质量控制上无法满足市场要求。
(3)工厂化生产模式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是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方式。其采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利用生物及工业技术控制光、温、湿、气等环境要素,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组织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
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不受区域和季节变化限制的食用菌周年生产,产品可全年均衡生产和供应,产品品质高、产量稳定。食用菌生产除需具备农业知识外还涉及其他多学科知识,如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栽培学、气象学等,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此基础上还需具备制冷、机械、建筑、保温等工业技术,并应用农业企业化管理方式,属于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生产模式。与其他两种模式相比,工厂化生产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① 生产效率更高。工厂化生产采用瓶栽或袋栽方式进行,生产过程实现机械化,生产的机械化进一步推动生产的标准化,从而实现产品品质和产量的稳定提高,在同等条件下,工厂化生产的效率比传统模式高出约 40 倍。另外,传统生产模式的产量会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而变得不稳定,而工厂化生产模式产量稳定率平均可达到 90%以上,远高于传统生产模式。
② 更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工厂化生产便于建立无害化食用菌杂菌感染和病虫害的防治体系,便于对原辅材料进行检测和选择,便于对生产环境的检测和监控,在产品安全卫生品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少数技术水平高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可以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③ 产品质量更高、更稳定。工业技术的应用,使得工厂化生产中的菌丝体和子实体所处的环境基本一致并且稳定,为生产出品质高的产品奠定了基础。由于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生长环境可控,生长需要的温、光、水、气、营养需求等均能定量化,因此工厂化生产出的食用菌的产品质量稳定可控。而传统生产模式生产的产品的高度、含水量、菌柄的粗状、菌帽的大小等无法达到统一,产品品质也不够稳定。
④ 能实现周年化生产。工厂化生产环境可以进行人工调节,不受气候影响,因此工厂化生产可以实现周年化,能够常年稳定地供应市场,有利于公司销售和客户的稳定,同时有利于保持客户对公司品牌忠诚度。
⑤ 产品附加值更高,效益更好。由于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周年化供应,产品容易受到消费者青睐,便于建立良好的专业品牌,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⑥ 具备良好的可复制性,可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理论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生物菌种具备无限繁殖的能力,没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因此企业只要具备厂房、设备、资金等条件,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扩张。
4、生产模式的发展趋势
工厂化生产模式在产品品质、安全卫生、周年化供应能力和品牌效应等方面,具有其他两种生产模式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是最具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是近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模式,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008 年其市场份额仅占 2.2%,市场空间巨大。
综上所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符合食用菌行业的发展趋势,具备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市场空间巨大,将逐步替代传统农户生产模式,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三)行业发展概况
1、世界食用菌行业发展概况
5 年来,全球食用菌销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 6.01%。2004年全球食用菌消费量为 1,953 万吨,2008 年达到 2,467 万吨。2004 年-2006 年食用菌消费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从 2006 年开始,食用菌消费规模增速有所放缓。2004-2008 年世界食用菌消费规模增长情况如下:
世界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双孢菇、香菇和平菇等。其中,双孢菇是欧、美国家的主栽品种,而香菇则在亚洲国家占主导地位。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是世界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其中中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70%以上,居世界首位。
美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品种为双孢菇,还有少量香菇、平菇等其他品种。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美国 1978 年和 2005 年的食用菌产量分别为18.08 万吨和 39.10 万吨,2005 年比 1978 年增加了 21.02 万吨。据美国农业统计部门统计,2008-2009 年产季,美国食用菌总销量为 37.1 万吨,总销售额为9.57 亿美元。荷兰、法国、西班牙是欧洲的食用菌主产国,生产的主要品种均为双孢菇, 2005 年上述三国的产量分别达到 26 万吨、16.5 万吨和 16.5 万吨。 日本是亚洲食用菌生产大国,主要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真姬菇等,2006 年日本食用菌总产量为 39.96 万吨,2007 年达到 42.03 万吨。
韩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很快,产量居前的品种分别为平菇、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1978 年韩国食用菌产量为 2.89 万吨,2005 年约为 20 万吨。
2、我国食用菌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1)我国食用菌总体市场容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植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真菌物种资源。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统计,全国现已查明真菌种类达 1,500 种以上,其中已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 60 多种。
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978 年中国食用菌产量还不足 10 万吨,产值不足 1 亿元,而到 2008 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 1,827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70%以上,总产值达到 865 亿元,出口创汇 14.53 亿美元,其规模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而居第六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食用菌产业大国,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银耳、滑菇、灵芝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食用菌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容量不断增加,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2000 年-2008 年,我国食用菌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3.48%,产值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8.20%。2000 年至 2008 年我国食用菌产量情况如下:
2000 年-2008 年,我国食用菌产值情况如下:
(2)食用菌出口情况
我国食用菌主要用于国内消费,出口量不大,2008 年我国食用菌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为 3.74%,但出口呈现较快增长趋势,我国食用菌出口量由 2003年的 43.32 万吨增加到 2008 年的 68.28 万吨,年均增长 9.53%,出口产值由2003 年的 6.22 亿美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14.53 亿美元,年均增长 18.49%。2003年-2008 年我国食用菌出口产量及产值情况如下:
3、我国食用菌行业市场竞争特点
我国食用菌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如下特点:
(1)行业集中度低,传统农户生产是我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模式 我国食用菌行业集中度不高,食用菌的生产遍布全国各个省份。据中国食用菌行业协会统计,我国食用菌行业从业人口接近 2,500 万,绝大部分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食用菌主产县有 500 多个,亿元产值基地县达 100 个;从事食用菌生产、销售的企业有 2,000 多家,实现日生产能力 1 吨以上规模的企业不到 250 家;2008 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为 1,827 万吨,其中工厂化生产的产品仅40 万吨。可见,传统农户生产仍然是我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模式。
(2)工厂化生产模式已经初显峥嵘
目前我国食用菌行业生产仍然以各县(市)生产基地、菇农大棚生产为主,工厂化生产企业多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2007 年开始,大型工厂化生产企业为了更大范围销售产品,出于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的考虑,开始从一线大城市的周边布局向其他区域战略性扩张,选择资源相对优越,交通相对便利,投资政策更好的地区落户,这对均衡南北市场、保障周年供货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工厂化生产模式能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产品具有品质高、供应稳定、环保无公害等特点,工厂化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重视,其产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3)境外企业、资本以不同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已经对国内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巨大的食用菌消费市场,吸引了境外企业、资本以不同方式进入国内市场。近年,日本食用菌领先企业日本国株式会社雪国舞茸在国内设立了两家合资企业长春雪国高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雪国高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台湾投资者设立了上海福茂食用菌有限公司、广东中山和兴养菌厂有限公司,香港投资者设立了上海超大食用菌有限公司等。自 2007 年开始,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工厂化产品开始进入我国大陆市场。据海关统计,2008 年和 2009 的日进口量最高达 80 吨,月进口量最高达 2,200 吨。
目前,韩国、日本、台湾等境外或外资企业对国内市场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外资企业在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品牌宣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从境外进口的工厂化食用菌产品数量逐渐增加,以金针菇为例,2008 年进口量已占到国内总产量的 6%,对我国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从长远来看,境外及外资企业的资本、技术、品牌等优势将逐步显现,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4)工厂化生产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初步形成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食用菌市场处于自由竞争、分散竞争的阶段,各经营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食用菌行业仍没有形成企业品牌垄断竞争的格局,但是相同区域内的工厂化产品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