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谈培养基的含水量控制的理论基础(1)
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培养基的含水量决定于菇体的质量和产量。菇体水分绝大部分是从培养基质中获得,我们采用喷水或者采用覆土方式栽培,只是提高菇蕾周围小环境的空间相对湿度,该值维持在85-90%,其目的是使菇体表面菌丝的细胞有人维持有一定膨胀压,同时维持一定的蒸腾速率,才能够满足菇体发育过程培养基内的水分能够源源不断输送上来,满足菇体发育所需。
1。那培养基的含水量多少为适合呢?
回答这问题就有些复杂。从上面孔隙度的分析,知道了菌丝发育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氧气,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超过3000PPM,生长速度,就会是生长速度减缓现象。所以保证培养基颗粒间的孔隙度是必须的,换句换句话说,也就是培养基颗粒之间的空隙不能够被水所充填,很多栽培者没有注意到这问题,培养基水分调的过湿了,在重力作用下培养基多余的水,往下沉,形成袋底,瓶底积水,导致麦粒灭菌后吸水,涨裂,淀粉折出,糊化,如果遇到灭菌不彻底时,就表现发臭。虽然不好,我想,反过来想,是否可以作为灭菌不彻底的生物指示呢?所以有经验的栽培者在制作容易感染的麦粒菌种是,通常添加20%注意的半干木屑(含水量40%)左右,添加石膏或者轻质碳酸钙,也是出于防止麦粒粘结作用,我这里提出的添加木屑也是吸附多余的水作用。有的栽培者添加棉籽壳。
同样道理,就是必须保证培养基颗粒之间有充分的空隙,还要是所有培养基颗粒度接近达到近饱和含水量。培养基颗粒的表面必须有水膜的存在,这样菌丝前端分泌的胞外酶,才能够对颗粒进行降解,颗粒空隙中的氧气又能够保证菌丝蔓延过程有充足氧供应。如果含水量过低,菌丝生长速度就缓慢。同样培养基含水量过高,菌丝蔓延速度减缓之外,菌丝蔓延的前端,菌丝呈刀切一样整齐。正常金针菇培养基内菌丝在培养基表面呈胡子样,散开,正适合。也适用其他菌类。
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培养基含水量决定于肉质菌类的产量和质量(硬质菌类,如多孔菌就不属于本讨论范围,在低含水量状态下会生长发育的很好,这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决定某季节所栽培菌类培养基含水量时,既要保证培养基内孔隙不被水淹没,又要保证有足够的水分来满足子实体发育所需,我们只得在矛盾中寻找统一,只得回归到培养料来考虑培养基质的物理性状。尤其是吸水性和颗粒大小问题。
2。培养基质主要材料的物理性状
从日本和台湾资料来看,木屑要经过数月堆积喷淋和翻堆,看到流出的水象酱油色,也就是去掉有害物质和色素。经过堆积翻堆,可以看成也就是一个发酵的过程。对于提高原料的吸水性能有所帮助,但对于小规模栽培者来说就有些困难,因为顿积一部分资金。但对于栽培白色的菌类来说,我个人认为淋水显相当必要的,我看重的是去掉色素,菌丝具有比较强富集能力,避免导致菇体色泽加深。
不同材质有不同的质地,也就是说有不同的密度。不同密度吸水性能不同,就说甘蔗渣和硬质树种的木屑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其吸水能力不同,持水率也不同。一般人想象认为甘蔗渣吸水性比硬质树种木屑强的多,对,没有错,但别忘了,事物有他的两面性,同样也正因为孔隙度比较高,弹性比较好,空隙度高,培养基表面水分散失也快,也就是说其持水率低,对第二潮菇产量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在南方采用甘蔗渣作为培养基多在工厂化栽培中采用,不太适合发育周期长的菌类作为主要培养基质。(待续)
(声明:本人在论坛上所发表文章,需要转载,请注明来自易菇论坛,福建老菇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