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非侵染性病害
只因非生物因素的作用,而无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和活动,造成食用菌的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也叫生理性病害或非病原性病害。非生物因素是指生长环境条件不良或栽培措施不当,如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PH值过小或过大,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强或过弱,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等等。非侵染性病害不会传染,一旦环境改善,病害症状便不会再继续发生,一般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其发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即同一菇房生长的菌体同时发生相同的病害:如烧菌、畸形、变色等。最常见的是畸形。
根据食用菌的栽培原材料、栽培方法、栽培程序,其病害又可以细分为:菌种病害、椴木病害、袋料病害、子实体病害四类。
食用菌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真菌、粘菌、细菌、放线菌和病毒几大类别。其实一种危害食用菌的有害生物,在实际危害中常常兼具几种作用,有的病害不仅危害香菇,而且蘑菇、金针菇、平菇等品种同样会感染同一种杂菌。这一问题我在后面章节中会有详细描述。
根据病原物对食用菌的危害方式,又可以分为竞争性病害和寄生性病害。
竞争性病害的特征是:其病原物在食用菌的培养料的基质中生长,它与食用菌的菌丝争夺养料、水分、氧气和空间等,同时有一些种类的杂菌病原物在自身生长过程中除与食用菌菌丝争夺养分外,还会分泌一些毒素来分解、抑制或毒杀食用菌菌丝。这类有害生物我们称为竞争性杂菌。
寄生性病害的特征是:其病原物寄生于食用菌的子实体或菌丝上,从食用菌本身吸收养分和水分。同时由于有些病原物的代谢产物或染病食用菌的分解产物中具有毒杀、抑制或消解食用菌细胞或组织的物质,而致使食用菌受害,这类寄生物被称为病原菌。
①杂菌病害 一般发生在养菌期间,包括真菌和细菌等,杂菌污染同样可在出菇阶段发生,尤其当出完一潮菇或二潮菇后,食用菌基料出现营养不足、菌丝也明显衰弱、抗性下降、竞争力减退,加上其他外部条件的不适等,这时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营养素”类物质,各种杂菌很容易趁虚而入,借机发展,给食用菌生产造成较大危害。
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类杂菌主要有:绿色木霉、链孢霉、毛霉、曲霉、黑根霉、酵母菌等,另外还有各种细菌等。
②子实体病害 一般发生在出菇期间,主要指出菇阶段对子实体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导致菇体发育不良、萎缩、死亡、以及褐变、腐烂等病症的病原菌危害,这些病害因病原菌的不同而表现出形态各异,有一些病原菌既可危害子实体,同时又对养菌产生危害,如绿色木霉,既可以在养菌期产生杂菌感染,又可以在出菇阶段出现染病现象,如香菇烂筒病就是绿色木霉在兴风作浪。而且有时这些杂菌也形成交叉感染:真菌和细菌或多种真菌先后共同危害同一菇体,出现这种情况后,菇农由于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准确的识别方法,很难对症下药。有些菇农对我讲:去年菇床出现这种病症,我用某一种药品轻松搞定了,今年没效果了,怀疑药品作假了,我説:这就是杂菌交叉感染的复杂性所致,并非药品质量下降的原因。
③生理性病害 这种病害在养菌期和出菇期均可发生。该病害的主要前提是没有病原菌,而是由于菇农技术管理不到位,使养菌或出菇阶段外部条件不适,导致菌丝或子实体出现异常,如通风不良猴头菇长成长毛菇、双孢蘑菇长成无头菇、温度过低形成的平菇瘤盖病等均属此类。
但在实际生产中,还有两种情况菇农应该注意:第一,培养料自身或配方不当而使培养料内产生了不良气体,也可导致上述结果。如用硫酸脱绒的棉籽壳、如果在配方中加入过多的氯化钠等,均可造成发菌不良、子实体畸形。第二,一些化学药品对菌丝或子实体发生了作用,如在出菇期喷洒敌敌畏,会使平菇形成“拳头菇”;还有如果刚喷洒了除草剂的喷雾器,没有及时严格清洗就马上用于菇体喷水,同样可使子实体畸形、萎缩、死亡等。菇农朋友应该严格操作规程,尽量降低损失。
(3)食用菌病害的症状
食用菌发病后,在外部和内部表现出来的种种不正常特征称为症状。症状又可以分为病状和病征。病状是食用菌得病后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病征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和体外表现出来的特征。常见食用菌病害的症状有:染病和发病的菌丝体生长变缓、不均匀和变色等;染病和发病的子实体出现凹陷、病斑。畸形、变色、水肿、软腐、枯萎、猝死等;食用菌的病害一般是根据症状或病原物而命名的,如香菇烂筒病或香菇绿霉病。不同类型的病害、不同病原引发的病害、同一病害的不同时期,症状都不相同。从食用菌病害的发生到症状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病程。不同的病害其病程也会不同,因此,菇农朋友认识和了解病害的发生过程对于病害的识别和防治相当重要。这就是我历时三年多编写此书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