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近十几年来,我国食用菌发展历经坎坷,诸如自然灾害、国际贸易制裁、非典、甲流和国内外市场食用菌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严峻考验,取得了令举世瞩目的成就。造就了世界第一食用菌生产王国的地位。在新的时期,将是我国发展食用菌产业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食用菌产业发展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机遇,也存在着若干严重制约与挑战。对此,食用菌界同仁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问题一
最近几年来,中国食用菌发展方式的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对于完善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食用菌经营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微观层面的食用菌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二是食用菌分工分业迅速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食用菌发展、结构升级和菇农增收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三是在区域层面,食用菌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食用菌项目区建设、优势特色食用菌产品产业带建设等,越来越成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方式;生产成本、生态环境、机械设备、技术服务平台乃至组织成员的竞争、合作关系,越来越成为食用菌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就总体而言,中国食用菌发展方式的转型仍然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着食用菌产业体系的发育、食用菌经营效益的提高及其对菇农增收贡献能力的增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1)由于体制滞后,菌政部门主导型食用菌服务体系活力不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如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食用菌推广体系往往有钱养兵、无钱打仗、人才少、素质低、设备老化,为产业服务的机制不到位,其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也不适应食用菌结构调整对食用菌技术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至于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及其推广应用往往无人问津,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也很少有人重视,对菇农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更是相对贫乏。近年来,许多食用菌产区病虫害大面积传播,增加了菇农的种菇风险,一个重要原因是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在资金和技术上都存在严重问题,食用菌病虫害防控人员相对偏少,指导服务不到位。第二,食用菌行业金融服务领域开拓不足,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许多地方的地方性资本市场甚至食用菌产业保险业务几近空白,食用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推进往往面临启动资金不足、运营资金短缺和食用菌经营风险集中化的困扰。金融服务的供给难以更好地满足菇户和食用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共同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机制尚待形成,导致食用菌发展中长期资金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
(2)对食用菌产业分工协作和发展食用菌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引导机制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这导致营利性、非营利性食用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撑,不利于形成网络化、集群化的食用菌产业体系,不利于分散食用菌经营风险、增强食用菌的抗风险能力;还导致食用菌产业、食用菌结构的调整和食用菌发展方式的转型难以得到有效引导,妨碍食用菌产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影响菇农增收渠道的拓展。此外,食用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还不利于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食用菌产业服务体系,形成对政府主导型食用菌产业服务体系改革的激励效应。食用菌分工协作发展缓慢,还导致菇户之间难以通过联合和协作,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好处,相当多的从业着在菌用物品购置、病虫害防治、获取市场信息等方面,大大提高了食用菌产业的经营成本。
(3)在顺应食用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食用菌产业服务体系的转型方面,尚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人力资本支撑。当前,中国食用菌产业结构的转型正在显著加快,这不仅表现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型,种菇着老弱化现象以开始显现,伴随着菇户的专业化及其食用菌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导致食用菌发展和现代食用菌建设对加快食用菌组织创新的要求日趋迫切,容易衍生出大量个性化、定制化、特惠式的食用菌生产性服务需求,导致传统的公益性、普惠式的食用菌服务体系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改革以往的食用菌产业服务体系,特别是食用菌技术推广体系的要求迅速增强。
顺应食用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快食用菌产业服务体系的转型,需要加强菇农培训,促进菇农培训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以便为发展现代食用菌产业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本支撑。但是,中国菇农培训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仍严重滞后于发展现代食用菌产业的需求。甚至随着菇农放弃种菇和种菇精英阶层的流失,特别是传统食用菌产区的劳动力素质出现了不断弱化,直接妨碍现代食用菌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的扩散,也给食用菌技术培训提出了新的难题:推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现代食用菌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真正从事食用菌产业的菇农,接受技术培训的意愿和能力往往比较弱。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食用菌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菇农培训发展不足,又进一步加剧了食用菌产业劳动力素质的弱化及其对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而由于菇农创业培训发展不足,食用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推进,往往面临菇农不知“从何下手”、“如何下手”的问题。
问题二
最近几年来,加强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等,日益受到食用菌界同仁的高度重视。但就总体而言,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增加食用菌产品成本和食用菌产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食用菌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笔者每次到食用菌主产区调查,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感叹,多数菇农仍采用手工拌料,灭菌设备严重落后,即使用水也很不规范,环境保护意识也差,等等方面成为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的问题,已经由食用菌生产环节转向食用菌产前、产后环节。食用菌产前、产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还加剧了食用菌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拓展食用菌产品市场的风险,导致菇农来自于食用菌产业的收入容易出现较大波动。如有些食用菌产业较为密集的地区,由于缺乏深加工和冷藏设施,就延迟了产品销售以规避产品价格的低谷。另外仅有的少数食用菌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行对周边地区食用菌产业化的带动力不强。最近几年来,中国扩大食用菌产品出口频遭国外绿色壁垒的困扰,许多地方缺乏食用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施,导致扩大食用菌产品出口的困难明显加大。种种方面导致要为食用菌产业化开拓市场就会显得困难重重。
问题三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经济组织的创新日趋活跃,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协会、菇农协会等层出不穷,对于发展现代食用菌产业、促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对于提高食用菌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带动菇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呈现蓬勃发展、加快发展的态势,解决了单个菇户在生产经营中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合算的许多问题。但就总体而言,食用菌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化的推进,在中国食用菌产业链,“企业控制产业”的现象正在加快形成。这些居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攫取垄断利润,往往以将菇农推向食用菌产业价值链分配的边缘地位为代价。
食用菌产业链运作中“企业控制产业”现象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地方在招商引资或支持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贪大求洋”,过度重视食用菌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带动,轻视食用菌中小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了政绩,提高了区域食用菌产业化的显示度;但也在客观上拉大了菇户与食用菌龙头企业之间、大型食用菌龙头企业与中小龙头企业之间在经济实力、谈判地位甚至市场定价能力的差别。在许多地方,居于食用菌产前、产后环节的龙头企业以推进食用菌产品标准化为由,要求菇户“统一品种”、“统一种植”固然有其合理性,甚至可以在短期内降低食用菌产业的经营风险;但如超过一定限度,形成“新品种”对“土品种”的全面替代、企业行为对菇户行为的“全面覆盖”,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负作用。从长期来看,不仅会导致食用菌多样性的下降,不利于食用菌产品品种资源的保护,甚至会强化食用菌龙头企业对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控制;从近中期来看,容易淡化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强化菇户作为生产者对龙头企业的市场依赖,并将菇户引向对市场菇价被动接受的地位。
在食用菌产业链,招商引资中“贪大求洋”的倾向,还可能为大型龙头企业对中小型龙头企业的挤压、排斥和控制提供便利,不利于增强区域食用菌产业体系的稳定性和本土根植性,甚至影响食用菌产前、产后企业带动菇户从事食用菌产业化经营的效果。有些大型龙头食用菌企业为谋求自身利益,甚至可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对食用菌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推波助澜,或人为制造波动。长此下去,政府支持食用菌产业的政策效果和对食用菌产业的调控能力,都可能面临严重侵蚀。当前,在那些市场集中度高、专用性强的食用菌产业链,更容易出现类似现象。吉林省最近兴建的大型工厂化金针菇厂,以迫使数百家金针菇种植户转产或该行就是一明显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近年来,在中国食用菌产业链,“企业控制产业”的现象往往更容易出现在市场集中度高、利润空间大、发展潜力好的领域。第二,日韩等外资企业对中国食用菌产业链的控制呈现加快趋势,并日益体现其战略意图。这些外资企业对中国食用菌产业链的控制正在日益向纵深发展,其控制方式正在从以低价进入为切入点的贸易控制,转向通过参股合资进入加工领域,进而通过低成本并购控制中国涉菇企业。有的洋鬼甚至扬言,在中国食用菌行业中要先清理市场,拿80%的钱消灭对手,拿20%的钱进行投资。第三,目前在中国推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过程中,“企业控制产业”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对食用菌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但已经开始呈现由加工企业转向流通企业,特别是大型零售商的趋势。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对中国食用菌产品销售渠道的控制,尽管比重仍然不大,但正在出现不断增强的趋势。这些流通企业特别是大型零售商可能通过设置超市进场费、要求通过各种食品安全认证等,提高菇农参与食用菌产业化的成本和门槛,并将大多数小规模、低技术、低素质的菇农排斥在食用菌产业化的大门之外;甚至通过扩大国外食用菌产品销售等方式,挤占菇农参与食用菌产业化的市场空间。第四,尽管按照通常的理解,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有利于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菇农增收;但“企业控制产业”的存在及其由加工领域向流通领域的转移,很可能加剧菇农在食用菌产业链增值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剧食用菌产品价值链分配的下列不公平现象:菇农“承担成本多、获得利润少”,控制食用菌产业链的加工企业特别是零售商“承担成本少、获得利润多”。因此,在食用菌产品价值链或食用菌产业化的利益分割中,菇农往往居于低端,处于讨价还价的弱势,容易受到价格、成本波动的冲击”,从而影响菇农增收,进而影响菇农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仍将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食用菌界同仁应对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与挑战,必须超前谋划,增强决策的前瞻性。参考文献省略(作者毛玉帮、陈宗泽,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