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海鹰 图力古尔 李 玉
摘 要: 对主要蘑菇的毒性成分、中毒机理、鉴别方法及其在医药和生物学领域内的应用前景做一概述。 关键词: 蘑菇毒性成分 中毒机理 鉴别 应用 中图分类号: Q94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684(1999)04-0107-07
Mushroom Toxins and Its Present of Utilizational Research
BAO Hai-ying, Tolgor, LI Yu (Mycological Institut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Abstract: The toxic compositions, the mechanism of poisoning,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main poisonous mushrooms and their future utilization in the areas of medicine and biology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ushroom toxins; mechanism of poisoning; utilization 蘑菇毒素研究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从著名毒菌鹅膏的研究开始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已经分离、纯化、鉴定出鹅膏毒肽(amatoxins)、鬼笔毒肽(phallotoxins)和毒伞素(virotoxins)等,因而有人获得了1927年和1964年的诺贝尔化学、生理学奖,引起世人瞩目。研究表明,蘑菇毒素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如对癌细胞的杀伤力等,人们期望能够通过对它的毒性成分、药理学研究寻找到一种理想的药物,使之成为治病良药,这是当前摆在菌物学和药物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有关毒蘑菇方面已有许多出色的论述[1~4,6,17]。本文对主要蘑菇的毒性成分、中毒机理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概述。
1 主要毒蘑菇及其毒性成分、中毒机理 1.1 毒蝇鹅膏Amanita muscaria (L.:Fr.)Pers.:Hook. 毒蝇鹅膏又称毒蝇伞、捕蝇菌、蟾斑红毒伞、蛤蟆菌。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四川等省。该菌属神经毒类,食后异常兴奋并产生幻觉,古代欧洲人把它用做参战士兵的兴奋剂和药酒,或用于狂欢节上。最初的成分报告见于1869年,但真正分离提纯出毒蝇碱(muscarine)是到了1954年由瑞士人C.H.Eugster完成的。当时他利用1 250 kg蘑菇子实体得出纯毒蝇碱3~4 g(含量0.0003%),并鉴定出许多异构体(见图1)。其中,L-(+)-(2S,3R′,5S)-毒蝇碱(muscarine)的毒性最大,通过对小白鼠的毒理实验得知LD50为0.23 mg/kg[3]。另外,毒蝇鹅膏中还含有异鹅膏胺(muscimol)、鹅膏氨酸(ibotenic acid)和异鹅膏氨酸(muscazone)等[4]。1958年日本北海道大学松本氏等曾选择性地进行人工合成毒蝇碱,并利用离体青蛙心跳运动的增减实验得到证明[5]。在黄色(var.formosa)和白色(var.alba)变种中isoxazole类毒性成分基本没有变化,为0.17%~0.18%,但夏季采样含量较高,有人指出长时间的干燥保存会导致毒性丧失[6]。 毒蝇碱可溶于水,毒性极强。由于它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心跳减慢减弱,加强腺体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发生平滑肌痉挛,瞳孔缩小,对中枢神经也有异常兴奋作用。因此,食后常表现为兴奋、产生幻觉、流汗、流涎、流泪,肺部水肿而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图1 鹅膏类中所含的毒性成分 Fig. 1.Toxins in Amanita mushrooms 1. L-(+)-(2S,3R,5S)-muscarine; 2. (2S,3S,5S)-epi-muscarine; 3. (2R,3R,5S)-allo-muscarine; 4. (2R,3r,5S)-alloepi-muscarine; 5. choline; 6. acetylcholine; 7. omuscaridine; 8. ibotinic acid; 9. muscimol; 10.muscazone
Muscarine除了在Amanita muscaria和A.pantherina中有分布外,在鹅膏科以外的类群中也有报道,如在丝膜菌科的丝盖伞属(Inocybe),口蘑科的离褶伞属(Lyophyllum)、杯伞属(Clitocybe)、小菇属(Mycena)中均有一定的含量。例如有人报道在丛生离褶伞(Lyophyllum connatum)中含0.012%,Clitocybe gibba中含0.01%~0.18%,C.illudens中含0.0075%,C.rirulosa中含0.035%[6]。 1.2 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 (Fr.)Secr 毒鹅膏也叫毒伞、绿帽菌、蒜叶菌、鬼笔鹅膏。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据报道,在欧洲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有90%~95%是由于误食此菌而造成的,仅1个子实体就足以使人致死。本世纪30年代开始,Th.Wieland等人对它的环肽毒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7],根据其结构和性质可分为鹅膏毒肽(amatoxins)、鬼笔毒肽(phallotoxins)2种,其中前者为一类双环八肽,毒性比后者强10~20倍。有趣的是该属另一可食种Amanita rubescens 中也含有phallotoxins,动物实验证明:鹅膏毒肽为毒鹅膏的主要毒性物质,小白鼠LD50为0.2~0.5 mg/kg[8]。目前已被纯化分离鉴定的天然产物有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β-鹅膏毒肽(β-amanitin)、γ-鹅膏毒肽(γ-amanitin)、ε-鹅膏毒肽(ε-amanitin)、三羟鹅膏毒肽酰胺(amaninamide)、一羟鹅膏毒素酰胺(amanullin)、一羟鹅膏毒肽羧酸(amanullinic acid)、羧基鹅膏毒肽酰胺原(proamanullin)和三羟基鹅膏毒肽(amanin)等9种(见图2),属于慢性毒素,一般中毒后9~12 d死亡。近年来,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得到了40种以上的衍生物,并了解到SΟ的有无和环肽的结构及其整个空间结构的变化均可影响其毒性。张志光等(1998,私人通讯)利用分布于我国湖南的灰花纹鹅膏(Amanita fuliginea)为材料,分析结果为主要毒性成分α-amanitin (6788.3 μg/g)和β-amanitin (2633.8 μg/g)的含量均比欧洲的毒鹅膏所含α-amanitin (1757 μg/g)和β-amanitin (1607 μg/g)高出1~3倍。鬼笔毒肽是一类双环七肽,天然产物有二羟鬼笔毒肽(phalloidin)、一羟鬼笔毒肽(phalloin)、一羟鬼笔毒肽原(prophalloin)、三羟鬼笔毒肽(phallisin)、羧基三羟鬼笔毒肽(phallacin)、羧基二羟鬼笔毒肽(phallacidin)、羧基一羟鬼笔毒肽(phallisacin)等7种,属于速效毒素。LD50为1.5~4.0 mg/kg[9]。amatoxins和phallotoxins在子实体的不同部位中的含量也不同[10]。 关于amatoxins和phallotoxins的毒性机理,目前已有定论。Fiume等[11]多年研究发现amanitin中毒的小白鼠肝细胞核仁碎裂,并且细胞核中的RNA含量持续减少。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体内或体外由amanitin处理的鼠肝细胞核的RNA合成被严重阻断,因此认为amanitin具有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阻碍了蛋白质的合成。给实验动物少量phallotoxins后可立即引起肝脏肥大,造成明显的机能性障碍。Phallotoxins与细胞中的肌丝蛋白(F-actin)进行专一性的相结合,极大地稳定了F-actin 的结构[4,12],促使了肌球蛋白(G-actin)的聚合[13],从而打破了F-action与G-actin的动态平衡状态。张志光等[14]用amatoxins和pahllotoxins的粗毒液处理绿豆种子,强烈抑制其下胚轴生长和蛋白质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