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级代谢的代谢变化
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大多数的抗生素(antibiotic)、生物碱(alkaloid)和微生物毒素(microbialtoxin)等物质。按动力学模型分类,它们的发酵属于菌体的生长与产物非偶联的类型,也就是说,菌体生长繁殖阶段(又称生长期)与产物生成阶段(又称生产期)是分开的。次级代谢的代谢变化(以抗生素发酵为代表)如图7-2所示,一般分为菌体生长、产物生成和菌体自溶三个阶段。
图7-2 抗生素发酵的代谢曲线 UAA—可利用的氨基酸;NH3N—氨基氮 ⒈菌体生长阶段 产生菌接种至发酵培养基后,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就开始生长和繁殖,直至达到菌体的临界浓度(菌体DNA含量达到定值,即不进行繁殖,细胞数量恒定,但多元醇、脂类等细胞内含物仍在积累,使菌体干重增加,此时开始合成产物,此刻的菌体浓度称为临界浓度)。其代谢变化主要是:碳源(包括糖类、脂肪等)和氮源等进行分解代谢,菌体进行合成代谢;结果是碳源、氮源和磷酸盐等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浓度明显减少,而新菌体不断被合成,菌浓明显增加。随着菌浓不断增加,摄氧率也不断增大,溶氧浓度不断下降。当菌浓达到临界值时,溶氧浓度降至最小。由于基质的代谢变化,pH值也发生一定改变,有时先开始下降,而后上升,这是糖代谢先产生酮酸等有机酸而后被利用的结果;有时先开始上升而后下降,这是菌体先以培养基中的氨基酸或尿素作为氮源而被利用,释放出氨,使pH值上升,而后氨又被利用使pH值下降的结果。 当营养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或者菌体达到一定浓度,或者供氧受到限制而使溶解氧浓度降到一定水平时,其中某一参数可能成为菌体生长的限制性因素,使菌体生长速率减慢。同时,在大量合成菌体期间,积累了相当量的某些代谢中间体,原有酶的活力下降(或消失),出现了与次级代谢有关的酶或其酶被解除了阻抑等原因,导致菌体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发酵就从菌体生长阶段转入产物生成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又称为菌体生长期或发酵前期,也有人称为平衡期。 ⒉产物生成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合成次级代谢产物。在此期间,产物的产量逐渐增多,直至达到高峰,生产速率也达到最大,直至产物合成能力衰退。 如果以菌体DNA含量作为菌体生长繁殖的标准来划分菌体生长阶段(生长期)和产物生成阶段(生产期),它们的阶段界限是很明显的,即菌体的生长达到恒定后(即DNA含量达到定值,菌体浓度达到临界浓度)就进入产物生成阶段,开始形成产物。 在这个阶段中,产生菌的呼吸强度一般无显著变化,菌体物质的合成仍未停止,使菌体的质量有所增加,但基本不繁殖。这个阶段的代谢变化是以碳源和氮源的分解代谢和产物的合成代谢为主,碳、氮等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产物不断被合成。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影响这个阶段的代谢,碳源、氮源和磷酸盐等的浓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酵条件也要严格控制,才能促使产物不断地被合成。如果这些营养物质过多,则菌体就要进行生长繁殖,抑制产物的合成,使产量降低;如果过少,菌体就易衰老,产物合成能力下降,产量减少。发酵液的pH值、培养温度和溶氧浓度等参数的变化,对该阶段的代谢变化都有明显的影响,也须严格控制。 这阶段一般称为产物生产期或发酵中期。也有人把生产期划分为贮藏期和持续期,前者是细胞积累脂肪和糖,使干重继续增加,开始形成产物;后者是细胞干重不变,但继续耗糖和分泌产物。 ⒊菌体自溶阶段 这个阶段的菌体衰老、细胞开始自溶,氨基氮含量增加,pH值上升,产物合成能力衰退,生产速率下降。发酵到此期必须结束,否则产物不仅受到破坏,还会因菌体自溶而给发酵液过滤和提取带来困难。 这个阶段一般称为菌体自溶期或发酵后期。 根据发酵过程中的参数变化绘制出的次级代谢的代谢曲线,可清楚地说明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并反映出碳源、氮源的利用和pH值、菌体浓度和产物浓度等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代谢曲线,还有利于掌握发酵代谢变化的规律和发现工艺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进工艺,提高产物的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