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论坛首发】当今食用菌界,许多食用菌学者及涉菌官员,在谈到我国菇农和食用菌产业现状时,发出了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根本出路就是规模化、产业化或资本化。确实各地纷纷兴起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山西煤老板转身于食用菌产业,数不清的食用菌产业大县(市)也充分印证了这点。但是,此路是否正确,是否与我们的预期相悖,我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证明一切。笔者谈点这方面的看法。
食用菌产业过度追求规模化、资本化,不可避免带来菇农转行,使这个菇农弱势群体雪上加霜,食用菌产业的多样化格局遭到严重的破坏。
按常理,食用菌生产走向现代化的前提,就是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因为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有效地使用食用菌机械,只有集约化经营才能降低管理费用,提高食用菌生产率。然而,食用菌是活性的、运动的,难以控制的,绝非像一般的诸如方便面、机械制造等大型工业企业产品生产中那样实现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为什么,我们的有些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目前运作仍不理想?不单纯是企业管理的问题,其中食用菌作为生物的多变性、多样性也是其原因之一。
食用菌产业过度追求规模化、资本化确实可以提高人均的食用菌产出效率,产生最大效应的是原先由多个人干的活变成少数人干而已。我国食用菌产业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原材料优势,日本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技术先进,资金也雄厚,但为什么他们的香菇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
食用菌产业过度追求规模化、资本化会导致多样化食用菌产业体系崩溃,甚至造成食用菌总产量的下滑。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在短期内,也许可以提高某些食用菌产量。但是追求规模化的单一种植,长期下去,会导致大量菇农的退出,使众多菇农陷入萎缩,甚至消亡。食用菌多样化遭到破坏,而传统家庭式食用菌模式或现代的小规模食用菌产业模式,具有通过多样化种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与气候的优势。大量数据统计与事实证明,小规模食用菌产业模式的综合产出率高于规模化模式。以东北的黑木耳栽培为例,几十亿袋的黑木耳栽培靠的还是菇农的小规模大群体。
食用菌产业过度追求规模化、产业化、资本化,往往会陷入背后资本垄断的陷阱。关于食用菌现代化,很多人错误的认为食用菌的产业化与资本化,使食用菌产业成为菇农增收致富的重要出路。确实食用菌产业化的出路,就是要拉长食用菌产品加工的链条,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这个理论似乎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拉长食用菌产品的产业链,使食用菌生产能有效吸收现代技术和资本投入,就可以把食用菌生产像用矿产原料炼钢一样来使用,就可以使食用菌像工业那样成为吸收大资本进入的产业。但是如果食用菌学者及涉菌官员坚信这种附加值的增加,可以成为提高菇农收入的来源,对此我表示怀疑。因为如果食用菌产品延伸的产业链可以延伸出利润的诱惑时,那么进入这个领域的不只是菇农,而是逐利的大资本。大资本一旦进入,就不会满足于具有附加值的产业链,他们会逐步渗透,最终完成对整个食用菌生产环节中所有增值环节的垄断。
食用菌产业过度追求规模化、产业化、资本化,追求的是利润的增长!在食用菌工业化陷入危机与困境的面前,需要我们反思的一个方向性问题是,中国食用菌产业需要现代化,但不是目前所定位的工业化式的现代化,而是需要从工业化方向定位转移到食用菌生态化定位上来。
其实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漳州模式就很不错。据了解,在漳州不管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也好,菇农的常规性的栽培也好,漳州几乎没有那种规模大的企业,都是小巧玲珑型,适度规模生产,统筹规划,精耕细作,重视品质,每道工序都是那么严谨,食用菌生态化也搞的很不错,代表了我国食用菌发展的方向。参考文献略【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