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在我国开始驯化栽培并获得成功以来,白灵菇栽培技术日趋成熟,栽培区域及栽培量迅速扩大,但我国多数产区以顺季节栽培为主[3-5]。由于8~9月份气温偏高,白灵菇菌丝抗高温、抗杂菌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顺季节栽培时杂菌污染率高达20%~50%。如果推迟生产季节,虽然提高了制袋成品率,但由于出菇较晚,白灵菇的市场价格会大幅度下降,栽培效益明显降低[6]。近年来我们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白灵菇反季节栽培技术,在气温较低的2~4月份进行反季节栽培,菌丝长满后在冷库中低温贮藏越夏,到10月中、下旬从冷库中移出进行出菇管理,11~12月出菇上市。这样不但提高了制袋成品率,而且使产品能够早上市,售价高,栽培效益明显提高。几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反季节栽培是白灵菇栽培获得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1.1合理安排生产季节
白灵菇属低温、变温出菇型食用菌,菌丝生长阶段的最适温度为23~25℃,出菇阶段的最适温度为8~18℃。根据这一要求,反季节栽培一般安排在2~4月份进行,5月底至6月初在0~4℃冷库中贮藏越夏,在11月~12月份出菇。这样安排充分满足了白灵菇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发挥白灵菇最大的增产潜力。
1.7菌丝后熟及低温贮藏越夏
白灵菇是低温型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时,菌丝长满后气温偏高,不能出菇。而且白灵菇菌丝必须经过后熟阶段,只有当菌丝积累足够的营养,达到生理成熟后才能进入出菇阶段,后熟期最少需要30d。由于上述原因,在5月底至6月初白天气温超过30℃时,将长好的菌袋及时移至0~4℃的冷库中越夏,冷贮时间一般从6月初持续到10月中、下旬。
1.8光线诱导,变温催蕾
在10月下旬,当白天气温降至25℃后,及时将菌袋移到出菇棚内,给予300~500勒克斯的散射光,促进菌丝恢复生长。当菌丝浓白,菌袋变硬,个别菌袋已出现原基后,松开一端袋口,交叉排放,堆叠6~8层,排与排之间要留60cm宽的管理通道。随后几天拉大温差进行温差刺激,8~12天后原基即可形成。催蕾期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