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菌行业的“速生鸡”现象剖析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速生鸡”事件炒作的沸沸扬扬,无疑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最热点话题之一。据相关媒体报道:一些养鸡户为了让肉鸡能够快速成长,违规使用了金刚烷胺等抗病毒药品。同时,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品也成为催生肉鸡生长的秘密“武器”。这些在我国兽药管理条例中明令禁止使用的药品,却能让白羽鸡在40天内长5至7斤肉。这些用来催肥的激素类药品。其生长已经到了严重违背鸡自然的生长的规律。按照养殖场老板的说法就是,心脏的发育无法跟身体重量相“匹配”,如果不及时宰杀,就很容易死亡。易菇网一篇【食用菌,期待在沅澧大地上“疯长”】报道让我想到了国内的“速生鸡”事件,从速生鸡事件来看我们食用菌行业,又有多少何其相似的现象。我国食用菌行业自身发展没有错,但同样应该建立在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而如今我国食用菌产业尤其是食用菌工厂化发展“速成”思维过于强烈,产业的盲目扩张,只会使自我变得迷失,使竞争变得无序,使菌界变得浮躁,同样很危险。食用菌行业既不尊重菌界的规律,也不尊重自身的产业发展规律,盲目追求速度、数量和短期利益,采用速生鸡式拔苗助长的方式,忽视了质量、健康和长远利益,这样的教训在菌界中比比皆是,最终破坏的是自然规律,伤害的是菌界自身。其实“浮躁”、“速成”、“目光短浅”的心态也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食用菌各个领域中。
很多菌人对中国食用菌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以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为例,2011年生产企业就达到652家,年产量达到116万吨。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支撑中国食用菌工厂化快速发展的政策红利、市场红利、成本红利等会逐步消殆,今后中国食用菌工厂化必将步入平稳理性发展阶段,这也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某些地区食用菌产业仍在盲燥扩张发展,但效益的持续低下以及泡沫不断被吹大必将自食恶果。所以我们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既要尊重规律,更要将眼光放在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之上,少做背自然客观规律的事情,避免“速生鸡”的思想在菌界作祟。
从速生鸡事件再来看我们食用菌企业,一家历经磨难、艰苦创业阶段的食用菌企业,在积累了相当的资本、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不能解决好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许这家食用菌企业会就会被突如其来的某一个偶然事件击倒,正如社会上人们流行的“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有幸躲过了灾难,但这家食用菌企业总有放慢脚步的时候,届时被快速发展所掩盖的各种问题将会纷纷显现出来阻碍食用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到食用菌企业的生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国内的最早上市的山东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不就是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突然倒下的吗。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很,食用菌企业发展速度越快、毁灭的也越快。也许有菌人会问,食用菌企业发展速度越快,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应该越强。其实不然,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一张拉得越紧的弓,之所以其射出的箭更有力是因为它的张力更大,张力大固然使其射出的箭更有力,但同是也提高了其对抗自身张力的要求,如其不具备对抗自身张力的能力,其结果就是弓断弦折。一个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企业轰然倒塌也并非所有环节都出了问题,往往就是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影响不断蔓延,最终拖垮整个食用菌企业,这个出问题的环节往往就是最薄弱的环节。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都将受到惩罚,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浮夸思想一定会带来灾难,就像催熟的“速生鸡”一样,表面上看很漂亮,但是却不好吃,没有营养。同样道理,催熟的菌界人才,催熟的食用菌企业也是表面风光,尽管很快出名,很快赚钱,但是却会因为过度透支而留下隐患,甚至走上一条不归路。
当今菌界,处于快速发展中的食用菌企业,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快速扩张,这种扩张既包括生产规模上的扩张,也包括人员规模的扩张。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企业的突然倒下,大多源于管理问题,食用菌企业中的管理往往成为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其实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食用菌企业,在目前的菌界,虽然发展机会很多,但食用菌企业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食用菌企业终究只能选择有限的机会做重点突破,战略选择问题显得非常重要。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佛经曰: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做食用菌企业也一样,有了战略,路再长,总有一天会走到;没有战略,走得越猛,死得越早。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食用菌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战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举将成为决定食用菌企业未来的关键。当今我国食用菌企业,其实自身因素制约很多。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实际情况看,高科技含量的食用菌企业数量不多;食用菌产品加工链条短,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更是较低;多数食用菌企业仅仅通过简单扩大再生产实现规模扩张,自身发展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其次是有些食用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并不高。能够采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适应大生产的现实需要的食用菌企业缺乏。不客气的说,很多食用菌企业仍处在粗放式发展的阶段,没有主导性的食用菌企业去做产业整合的工作。我国食用菌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仍显严重不足,进展缓慢,成果稀少。基础不够,核心技术不多,食用菌企业竞争力不强。食用菌科研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行业集中度不够,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如今的中国食用菌产业什么东西都采用“速生鸡”速成的方式。囫囵吞枣,先吃下去再说,不管能不能消化,要懂的是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浮躁的脚步,及时的躬身自省。
综上所述,我国食用菌产业忌讳“速生鸡”式的发展,不要一味不顾实际的幻想“快速做大做强”,要谋篇布局、深耕细作。我国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患大而患不优,不患快而患不可持续,通过稳步微调,理顺结构,瞄准先进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视科技创新;不盲目跟风,做好前期调研,实现产品差别化,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高回报;重视人才培养,发展食用菌高科技产品,完成食用菌产业革命的升级换代,激活市场信心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这就是“速生鸡”事件对菌界的警示。 楼主说的有理,支持楼主。 既然如此,三鹿事件又作何解释。 我敢说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吃鸡还是会以这种速生鸡为主 政治体制不变,以后甚至会有速生菇。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2-4 19:33
政治体制不变,以后甚至会有速生菇。
多2?说要发展农业就给补贴.说要搞食用菌又是一通滥投,有关部门要利用统筹管理的优势。可是他们没有,搞成了极不公平拔苗助长,造成了极端不平衡。要是阁下有空去一下某机关食堂与现代化的养猪场,只是档次高了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