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6-17 17:59:50

    5、失败者的搅局。许多投资者以为食用菌工厂化只要资金优势,殊不知也需要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缺一不可,而金针菇自然不例外。我在广东时,目睹广东草菇业因为大量无技术的者拥入,死磨硬抗,导致产品过剩,拖累有技术的业者难以盈利。而现在,同样有大批缺乏技术的厂家在以他们亏损的产品垫高盈利的门槛。雪榕的疯狂如此也是其企业战略的失败,不过我们隐约可以看见雪榕实际上是在拿地,为将来的转向房地产做铺垫,雪榕也是个失败者,战略的失败,亏得起不是成功的标志。而今年南京会议的参观点高淳固村一家半工厂化企业,竟然还在用压芽再生法,这种方法比搔菌法至少长8-10天的出菇周期,其中因为水分散失还要影响产量质量,这样的企业也是要卖掉产品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价。雪榕的市场失败和高淳的技术失败不是唯一的,至少还有像如意情、达利时等在前仆后继,据说达利时已经卖掉了增城工厂了。失败者搅局的不仅有产品市场,还有技术市场,一批半桶水的技术人员会不遗余力的求职,进入新的企业继续祸害这个行业,很多精明的老板办的企业最终成了这些人的练功房,而迷恋大专院校教授专家的老板尤其如此。栽培专家基本上来自贴近一线生产的专业研究机构和个人钻研者,极少来自大专院校,像黄毅老师这种的凤毛麟角。
    6、政府补贴的迷途。政府补贴,某种程度上也是政绩工程,这种东西恐怕很难成正果。漳州涂改临先生有句绝妙的话——我们为自己种菇,不是为政府种菇。涂改临说这句话是在通辽的参观后,施总当时也坐在旁边,是面对几位同行提问对于通辽参观点水平评价时所说的,这句话多多少少反映了中国农业补贴的实际状况。在食用菌领域,前面我看到讨论的都是项目补贴如何改产品补贴,其实都是误区。WTO有个重要的概念在这里顺便谈一谈,那就是农业补贴的方式。农业补贴是世界的大势所趋,但WTO主张的补贴叫绿箱补贴,而中国现行的补贴基本上都是黄箱补贴。有关定义的解释大家可以有不同理解,但核心内容是,这种补贴必须是基于长远的增加企业自身竞争力的、以及间接的补贴,不能用直接的、催化快速的直接方式补贴。绿箱补贴包括技术支持补贴——扶持行业研究,定向研究项目补贴,技术人才补贴,公共关系补贴——包括广告补贴和行业协会补贴,专业设备原材料价格补贴等,这些补贴基本上不是直接支付给生产企业,而是通过它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自体能力。然而,现在的项目补贴、土地补贴(如严格限制改变用途就属于绿箱补贴,但现在体制下,这是官商勾结的一条坦途,改变用途是时间问题)、消耗能源补贴等,基本上就是给企业钱,而且是长期的给,这种模式既不公平,也不利于企业的实力壮大,而只有利于规模扩张。而正是规模扩张的盲目和急功近利以及由之带来的规模超前,造成产能的过剩。
    WTO制定这种条款,正是面对国际农业有序竞争而作,要知道,补贴起来,中国永远不如美国,当然也比不上日本,日本人最大的工厂化企业也不过30吨左右的日产,对这种现实,中国投资者缺乏深思,以为人口多就可以量大,全错。而且日本、美国、韩国等的人口集中度很高,其消费覆盖面也高,消费习惯和水平也高,中国这几个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大企业的亏损咎由自取。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6-17 18:00:35

吃饭,待续。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6-17 20:23:22

上面这部分谈原因,下面这部分要谈对策了。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6-17 20:55:27

    既然金针菇降价的原因已经分析清楚了,对策也就不是问题了。下面也分几个重要的方面谈:
    1、回避季节亏损。当一个季节铁定是要亏损的时候,尤其是全行业亏损的时候,不要盼望别人转产把市场留给自己,而应该主动转产把市场留给别人。不仅物以稀为贵,情也是以稀为贵的。转产一方面可以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食用菌生产企业,另一方面也永远有备用技术产品可以选择,全行业所有品种都亏损的情况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企业有魄力,不能目光短浅,请人而不育人,必须培养能力丰富而且能够忠诚于本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才,根据本人的遭遇看,这样的投资者很少,这是个悲剧。所以,这个对策,与其说是对策,不如说是一种期望,期望食用菌行业投资者群体素质的提高。这句话恐怕要得罪某些老板了,见谅吧,应该允许技术界也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转产当然也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菇房的设计是不是太针对具体的菇种了,如果要改造,那就麻烦了,所以,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有条件改造的。现在菇房设计方面的怪相是,菇房的设计基本上由制冷企业所操刀,很多企业的菇房设计缺陷多多,比如前面谈到的高淳固村,菇房门居然是防盗门,哭笑不得。还有通辽大成公司的菇房设计成为人居院落,简直扯淡。
    2、回归黄色品系做栽培主打品种。亏损季节,黄色金针菇基本上还是能够保持利润的,但伸手数一数,国内大型企业生产黄金针菇的在哪里?答案是没有!黄色金针菇保存难度更大,鲜销半径必须局限在某个范围,生产技术应该也区别于白色品种,这个回归也不是马上可以完成的,这个回归需要技术市场的双重整合改革,对自以为在白金针菇生产方面技术成熟的企业,那可是一种阵痛,不过没有涅槃,何来重生?黄色金针菇进入工厂化生产,将可能缩小季节间的市场销量反差,长期努力之下,应该对现有企业产能完全消化而不必承受改行的巨大损失。
    黄色品系可能因为缩小销售半径而不必特别去降低菇体含水量,这对提高产量有利,但因为基部颜色忌讳必须提前采收却可能降低产量,综合起来产量影响应该不大。但提前采收势必缩短出菇周期,这个又是有利的,因此,基本上可以断定,一旦采用黄色品种,单位产量成本应该还有所下降。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6-17 21:21:26

    3、探索原生态金针菇生产技术,做大盖货。这个有技术难度,但一旦成功,就是一招鲜了。可以这么说,这个技术一旦成功,金针菇生产将彻底改观,别说韩国菇了,连日本式生产技术也要滚回老家,以后小盖菇就留给乡村个体生产者冬季去做吧,工厂化只做全年销量变化不大的大盖菇。如果控制的好,日本人也好,韩国人也好,先乖乖的进口吧,等你研究出来再谈竞争。这个好处就不必啰嗦了。大盖金针菇一旦生产成功,还将带来金针菇消费的革命,菜式必然更加丰富,季节性销量差异也将进一步缩小。

    4、改变销售模式和市场布局,这种改变是强迫的,实际上只要在这个整合期撑不住或不愿撑,那些巨无霸型的应该更早关门,市场属于具有缩短销售渠道能力的中小型工厂,比如产能1-5吨的企业,仅在北上广等地能存活个别大型企业,谁活下去,等对方死或者走才能说,但我个人认为,那些靠资金优势的企业活下来的几率不会比靠技术优势的企业高。
    这个改变将带来的问题是,全国将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这个是比较困难的,但在某些集中化小型企业群的地方如漳州等地,将大批量出现产业的转移,把企业办到市场旁边去,这是中国工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食用菌工厂化模式应该是平面化的,这样,减少了大量的产品和原材料运输成本,而且产品的鲜度得以保障,问题的追溯也很容易,质量的监管也就容易了,同时问题产品的危害范围也被限制了。这种改变在宏观微观上都是非常有利的,政府也可以采取配套政策,停止支持大型工厂的错误补贴方式。
    这种中小型化工厂还有一个便利是选址的便利,将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自然条件减少能耗和提高品质,防止污染。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6-17 21:22:54

写了半天,累死了,明天续。

无名 发表于 2012-6-18 09:18:16

个人感觉现在的金针菇市场 真的饱和了吗?我看未必 。那为什么   菇价这么低那我看还是同行之间造成的市场的价格波动不大   只是出厂价格低   我在沈阳市场看到金针菇批发价从70到140元 之间其中 有很多大企业在哪有直销店他们的成本无形中增加了   而本地的菇价格高   并不是品质多好尔是货架期长   我认为做食用菌如果不加工还是要立足本地市场在看全国在世界   自己家的情况都没摸清就盲目上马   结果我不说大家都知道的   呵呵   

王茂 发表于 2012-6-18 15:25:12

产能过剩,现在最需要的是产业结构调整。
最需要解决的是扩展销路。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6-18 17:35:58

王茂 发表于 2012-6-18 15: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产能过剩,现在最需要的是产业结构调整。
最需要解决的是扩展销路。

话是对的,但是扩展销路不能坐等,应该是想办法推动,降价潮如果不能带来普及,那么降价就是绝对的亏,如果降价带来普及,降价也是有意义的。任何行业最终要走向利润平面化,现在想快钱的自然最熬不住,大资金大投入的最难熬,所以,这轮调整好难预料胜负,像雪榕和星河,苦果不小啊。草草估计,当前雪榕每天要亏20-30万吧?一年不够一个亿,亏是亏得起的,就是黑暗尽头在哪里还不知道。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6-19 10:33:28

(这一段应该补充到71楼后面)现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也好,政策扶持也好,实质上都是用行政手段破坏经济运行,破坏产业布局,因为这些决策的官员一不懂得行业实情,二不用考虑后果。而同样情况会不会发生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答案是不可能的,美国官员不通过议会不可能决定支持任何项目,而美国业者则可以很容易的透过给议员的意见阻止这种具有严重不公平性质的政府行为。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大型企业,都不是填补当地空缺的,都是希望包打天下的。这种企业一旦日子过得略好,从来不是想办法有利于消费者,从来不是想着在能力上提高自己,而是想方设法提高市场占有率,办连锁工厂,这种概念来自工业,工业产品不怕运输,时限不强。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易菇论剑第二十五期:金针菇价格下降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