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海无边界
发表于 2011-12-20 10:04:30
菇海无边界
发表于 2011-12-20 09:35:31
安广杰
发表于 2011-12-20 08:36:53
<strong>黄老师的观点很有实战性,我们江苏的工厂就遇到过原材料方面的失败的例子,运用早籼湿稻草,浸料池预湿,料仓发酵最后堆肥结构极差,像一滩泥一样。氨气转化不尽,出菇时鬼伞很多,损失了20几万块钱。最后小宗我们调整了原料添加的比例才得以稳定。一个工厂离开了原材料的稳定,制作不出通透性好的堆肥是很难实现稳产的。这是花了大量学费才得到的经验。没有稳定麦草供应的地区最好不要盲目上马双孢菇类工厂,我们这些囧事儿,希望后来者引以为戒。</strong>
田鸿
发表于 2011-12-20 12:44:17
<font color="#0000ff" size="4"><strong>北方以小麦杆和鸡粪为主料,长江以南的南方以稻草和牛粪为主料。这两种配料的差别,即使采用隧道式二次发酵,采用全干草而非安工帖子中的湿草时,其温度控制参数也不相同,培养料的最终可溶性氮含量、木质素降解程度,可溶性糖含量,氨气含量、透气性等也不相同</strong></font>。
福建老菇农
发表于 2011-12-20 11:46:3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安广杰</i>在2011-12-20 8:36:53的发言:</b><br/><strong>黄老师的观点很有实战性,我们江苏的工厂就遇到过原材料方面的失败的例子,运用早籼湿稻草,浸料池预湿,料仓发酵最后堆肥结构极差,像一滩泥一样。氨气转化不尽,出菇时鬼伞很多,损失了20几万块钱。最后小宗我们调整了原料添加的比例才得以稳定。一个工厂离开了原材料的稳定,制作不出通透性好的堆肥是很难实现稳产的。这是花了大量学费才得到的经验。没有稳定麦草供应的地区最好不要盲目上马双孢菇类工厂,我们这些囧事儿,希望后来者引以为戒。</strong> </div>
<p>原料稳定是基础,二次发酵是核心。我赞成安工观点,没有稳定麦草供应的地区最好不要盲目上马双孢菇工厂。</p>
富邦菌业
发表于 2011-12-20 15:18:59
<font size="5">论坛应该是以讨论技术为主,通过讨论技术成败总结经验,以图更好的未来。辨别真伪,分出高下似乎不是学者之风,而有莽夫之嫌。我赞同黄毅老师的观点。</font>
田鸿
发表于 2011-12-20 15:32:23
<font color="#ff0000" size="4"><strong>杨国良教授是国内公认的著名的双孢蘑菇专家,指导建设的双孢菇工厂化企业不少,宏篇巨著《蘑菇生产全书》我也虔诚地拜读过。我想,<font color="#0000ff">目前众坛友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杨国良教授能列举出几个自己指导建设的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工厂化双孢菇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训</font>,以利大家学习和技术交流,也利于减少不必要的争论。</strong></font>
富邦菌业
发表于 2011-12-20 15:41:0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双孢菇装备</i>在2011-12-20 0:03:48的发言:</b><br/>
<font size="5" color="#800000"><strong>谢谢老师们的抬举! <br/>求真求实 原本就是搞技术人的特质,不容玷污。<br/><br/>尽管社会已不单纯,但是我们的知识 我们的学识 我们为人师表的品行就该给尘染的社会以表帅,立在那里的成就就是交给世人的答卷,也是社会对我们的检验,怎可以亵渎 取巧 污浊满身呢? <br/><br/>我们还有激情 还有破雾 除尘的科学辨析能力 也还有求索创新的勇气 更有接受一次次失败而再奋起再战的实战取胜能力。更留有一份社会的责任和使命<br/><br/>呵呵 双孢菇工厂化中国模式 就在这个时代诞生 就孕育在论坛这片土壤中。<br/>呵呵 也有些激动啦!<br/><span style="color: rgb(51, 102, 255);">双孢菇工厂化中国模式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目前在全世界而言双孢菇工厂化的栽培无外乎三种方式:袋栽,床栽,移动床架。中国的工厂化模式也必定在这几个模式之内。所谓的中国模式无非就是适合与否的问题。中国地大物博,投资做蘑菇的人也层次不一,所以所谓的中国模式也不能一概而论。一个大老板投资蘑菇工厂化与一个区域的农民投资蘑菇工厂化所选的模式肯定不同,一个面向鲜菇市场的工厂化与一个产出蘑菇做罐头出口的工厂化所选的模式又不同。因此我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杨老师在国内一直致力于推广“隧道式发酵”所看重的就是目前中国的广大种菇者技术提升,他所建的隧道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蘑菇产量,你能说这不好吗?安工在国内推广“移动床架式”栽培看重的则是封闭的工厂化生产,他服务的鼎旭公司都已经在美国上市,你能说这不好吗?王工服务于辽宁田园很多年,做出了很多成绩,现在想把技术奉献给社会,促进整个蘑菇产业的提升也是好事。通州的基地利用废弃蔬菜大棚做周年出菇也是个很好的探索,解决了一部分农业设施的闲置问题。但真的用于工厂化栽培还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所以蘑菇工厂化生产的中国模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span><br/></strong></font>
</div>
ymg
发表于 2011-12-20 14:46:1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福建老菇农</i>在2011-12-20 7:08:40的发言:</b><br/> <font color="#ff0000"><strong> </strong></font><font size="4"><font color="#ff0000"><strong>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认识都应该实事求是围绕技术问题来讨论,其他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任何人都不是神仙,应该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br/></strong></font> 我个人认为,中国双孢蘑菇几起几落。<br/> 第一问题,原料稳定性太差了,福建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遇到最大的阻力,由于资源贫乏,在于原料采购中存在很多猫腻,从江苏千里迢迢运大麦秆,从江西运稻草,收集稻草捆中外面是干的,中间是灌水过,企业也没有那么大的资金和场所囤积原料(在职时,我曾到加拿大考察过,农场主收购的旱地麦草一块一块成百公斤,推积成金字塔似的)。收购的牛粪掺砂等等,鸡粪也是从省外运来,质量又是如何?含氮量稳定吗?在福建,原料稳定性制约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br/> 硬件设备可以仿制,但隧道发酵过程的软件(不同原料(水地和旱地大麦秆的物理性状就存在差异),在发酵过程微生物变化、通风量与季节关系),国内对发酵过程中所必须的参数都还在摸索之中,制约了双孢蘑菇稳定生产。稳定压倒一切,从各地蘑菇企业跌跌撞撞发展就可以反证,还难做到每一批发酵料都做到理想状态。才会出现产量时起时落,稳定性差。没有稳定发酵料,高产都是空谈的。发酵料质量决定产量,如同木生菌类熟料栽培,灭菌彻底是核心。同样好的发酵料是蘑菇栽培的核心。<br/> 再说国内电费,种植双孢蘑菇,电费是企业难以承受的。双孢蘑菇出菇时二氧化碳浓度不宜超过1000PPM,在炎热的夏季,又要控制温度,又要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矛盾,如何解决。美国电费是两美分(0.13元),韩国电费是0.18元,而我们电费至少是0.47元。电费占蘑菇销售价比例又是多少?<br/> </font></div>
<p><font color="#ff0000"><strong> <font size="5"> “ </font></strong></font><font size="4"><font color="#ff0000"><strong><font size="5">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认识都应该实事求是围绕技术问题来讨论,其他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任何人都不是神仙,应该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br/> </font><font color="#0000ff"><font size="5">黄教授这段话语重心长,是在热心倡导我们论坛讨论的正气与和谐。这也是我发起蘑菇技术讨论的初衷啊!有些网友只挑我揭短的一面,难道我没有赞扬吗?如果朋友间不说真话,只相互吹捧,那是真正的朋友吗?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真实的讨论和交流,吸收成功的经验,纠正失败的教训,那不是幸事吗?我响应黄教授上述帖子的倡议,将近几年研究调查获得的蘑菇工厂投入产出数据提供给大家参考,以期能够深入讨论“我国蘑菇产业发展问题”(因篇幅字数所限,请见我的续帖)。<br/></font> <br/></font></strong></font></font><br/><br/><br/><br/><br/><br/><br/><br/><br/><br/><br/></p>
田鸿
发表于 2011-12-20 16:01:32
<font color="#0000ff" size="4"><strong>干嘛要屏蔽我的跟帖,我一不骂人,二不骗人,三是所发的是实事求是的技术贴,屏蔽我的技术贴是我惹到哪些人了还是什么?这论坛是开放论坛,不要老虎屁股摸不得。</strong></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