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 发表于 2011-12-7 08:10:36

浅谈菌界模仿与创新关系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一台普通的食用菌机械,国内有多少家在模仿生产?一个好的黑木耳品种又有多少售种单位在改头换面?答案多数菌人都明白,如今的菌界似乎与文化圈一样进入了 “模仿秀”时代。</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nbsp;“山寨版”的各类菌用物品五花八门,只要你的产品稍稍走俏。用不多长时间模仿产品就会迅速抢夺你的市场。如果说那些费尽财力精力创新出的产品是“玉”,那模仿之作便是一块块“砖”。倒也会把玉砸的够呛!</font></strong></p><br/>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对菌界出现的模仿现象,我们也不能统统否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固然是英雄,值得钦佩。但如果后来者能“吃”出新方法、新意境,一样可嘉可贺。这个菌界的创新有时确实需要模仿,甚至可以说模仿是创新的最初境界。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菌人不应该一味模仿,科学的方法是在模仿的同时进一步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精打细磨、精雕细琢,再推陈出新,追求后来者的超越。如果总是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鹦鹉学舌般,不仅显得僵化呆板,也必致创新全无。甚至还会跌入邯郸学步的地步。</font></strong></p><br/>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这个菌界如果单纯的一味模仿,深层次的原因是菌人创新能力的缺乏,还是一种寄生虫心态的反映。当我们菌界一个好的创新产品问世,产生经济效益后,这些“寄生虫”们就会期望不劳而获,迅速生产出模仿产品,从中获利。但最终只会图得小利之后淡出菌人们的视野。</font></strong></p><br/>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中国的食用菌产业何时走出三低(低技术、低档次、低价格)怪圈?中国食用菌由世界生产大国向强国进军的道路究竟还有多远?主要的障碍和问题是哪些?…….我们值得思量,但不管怎样,建树一种“你强,我比你更强”的竞争意识,培养一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font></strong></p><br/>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我国热门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初始阶段,普遍存在缺乏技术、经验、人才的情况,要想发展这个新型产业,可能不得不进行模仿。这本无可厚非,也正进行“模仿”,才会推动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但是,国情不一,条件差别很大,如果只知道模仿,而没有创新,这个竞争力则是非极其有限的。我们上世纪的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就是惨重的教训。</font></strong></p><br/>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中国食用菌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确实应该高度重视创新对产业的深入改进和提升了,还有知识产权保护、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应该在产业化的深度渗透。我们菌界的科技水平还停留在模仿和简单创新的阶段肯定是行不通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再创新、集成创新的之路应为菌界所提倡。</font></strong></p><br/>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尽管我们的食用菌产业科技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但是我们也不否认我们在野生种驯化、资源开发利用,新品种、新技术许多领域已经跃升到一定的高度。同食用菌强国相比并不落伍。市场方面,我们也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但令我迷惑的是,既然我们有那么多从业人员,有那么多专家学者,有那么强的生产能力,有知识有才能的菌人那么多,为什么我们不去打造食用菌品牌,组织食用菌科研团队,建立自己的食用菌企业王国?甚至我们的一些食用菌企业宁愿冒着“侵权”的风险取模仿别人的产品,也不愿意自己创立好的品牌。</font></strong></p><br/>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 究其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模仿还是较简单的模式,风险小、投入不多,导致一些食用菌企业宁愿模仿,也不愿意自己创新研发;确实任何一项食用菌新产品的研制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投入,而且风险性相对很大,是大多数食用菌企业所不愿意涉及的;很多食用菌企业都希望大胆创新,有自己的主导产品占领市场,但是由于我们食用菌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无论人才、技术、环境,还是综合实力都远不能和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抗衡。与其竞争不赢,不如走模仿的路子。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创新动力严重不足。菌界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我国食用菌产业转型和升级,实质也是创新的大好时机,加快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动食用菌产业改造和提升是当务之急。</font></strong></p><br/>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nbsp;食用菌界的“模仿”虽然是可捷之径,但却是对知识产权的很不敬;食用菌产业转型和升级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要转过去可能就是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我们这个菌界已经培养了大批的有素质的菌人,产业基础越来越雄厚。随着食用菌工业化的起步,我们传统的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正在渐渐失去,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食用菌产业正在丧失优势。如果我们坚守过传统食用菌生产模式,可能会导致我们举步维艰。</font></strong></p><br/>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再发展应该开始新的变革和反思,也只有自主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菌界大环境,培育大批创新人才,才是发展之王道。而且,我们菌界的创新必须要放弃一味的模仿,全菌界都要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理念。创新当然是需要勇气和时间的。这个菌界任何一项重大的科技创新都不是短时间就能够成功的,我们菌人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实践证明,我们菌界只有在创新方面淌出一条路子,竞争实力才可能进一步增强。提升食用菌科技创新能力,有大量的先进创新技术和产品是食用菌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杀手锏。我个人认为,科技是食用菌企业的生存基础。至于品牌打造和经营管理方面,那是食用菌企业的辅助工具。</font></strong></p><br/>
<p><strong><font color="#800000" size="4">我希望,中国食用菌产业要尽量摆脱模仿,虽然模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但终究难成大气候。这正如鹦鹉可以模仿人的口舌,即使模仿的惟妙惟肖,但仍然是鹦鹉。</font></strong></p>

hzdl2010 发表于 2011-12-8 04:19:51

各行各业都有这种现象,鼓励推陈出新,但要有基础,我国汽车行业即是例子.急不得,慢慢来吧, 我国食用菌的特色在于先大众化,自然化,标准化,最后规模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菌界模仿与创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