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 发表于 2011-11-16 07:03:32

对食用菌工业化的另类思考

 
<p><font color="#800080" size="4"><strong>&nbsp;食用菌工厂化在我国骤然升温,业内不少人士开始认为工业化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趋势,该如何认识食用菌工业化,促使食用菌产业化的升级具有现实意义。</strong></font></p><br/>
<p><font color="#800080" size="4"><strong>&nbsp;如果我们按照经济学原理推论,食用菌生产走向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是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因为只有规模化食用菌的生产,才能有效使用机器,只有集约化经营才能降低管理费用,使食用菌生产率提高成为可能。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食用菌发展的实践都证明,食用菌生产的规模化都未能像在工业产品生产中那样实现食用菌产出率的提高。</strong></font></p><br/>
<p><font color="#800080" size="4"><strong>&nbsp;食用菌规模化确实可以提高人均的产出效率,但不等于能提高食用菌生物转化率的提高。无论食用菌机械化程度有多高,决定食用菌产出决定性因素的生产总量不会因规模化或机械化而增加。在食用菌生产总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食用菌的规模化与机械化经营,提高的是人均生产率,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转化率的增率。工业生产领域的规模化、机器化之所以能够实现人均效率和工业品总量的增加,是因为工业产品所依赖的原材料供给可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制约食用菌生产的原料等资源,不会随着工具的进步而增加。如果按照工业经济的原理,期望通过食用菌规模化与机械化实现食用菌产出率的提高,这显然是一个理论上的误区。</strong></font></p><br/>
<p><font color="#800080" size="4"><strong>&nbsp;过度规模化会导致多样化食用菌体系崩溃,甚至造成食用菌产出量的降低。规模生产在短期内,也许可以提高单一食用菌的产量。但是追求规模化的单一种植,长期下去,会导致食用菌多样化遭到破坏,而传统家庭式食用菌小规模生产,具有通过多样化种植,充分利用气候的优势。大量数据统计与事实证明,小规模食用菌生产的综合产出率高于规模化食用菌生产。</strong></font></p><br/>
<p><font color="#800080" size="4"><strong>&nbsp;食用菌生产的过度规模化,会导致大量菇农转行,实行规模化经营,所有的收入集中在几个大菇场主中。关于食用菌工业化的第二个神话,就是认为食用菌的产业化与资本化,可以使食用菌成为菇农增收致富的重要出路。食用菌产业化的出路,就是要拉长食用菌产品加工的链条,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从一般经济学原理上看,这个理论是可以成立。因为拉长食用菌产品的产业链,使食用菌生产能有效吸收现代技术和资本投入,就可以把食用菌像用矿产原料炼钢一样来使用,就可以使食用菌像工业那样可以吸收大资本进入的产业。这无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成立的,但是如果中国食用菌学者坚信这种附加值的增加,可以成为提高菇农致富的收入来源,对此我表示怀疑。因为如果食用菌产品延伸的产业链可以延伸出利润的诱惑时,那么进入这个领域不只是菇农,而是逐利的大资本。大资本一旦进入,就不会满足于具有附加值的产业链,他们会逐步渗透,最终完成对整个食用菌生产环节中所有增值环节的垄断。</strong></font></p><br/>
<p><font color="#800080" size="4"><strong>食用菌生产与工业生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食用菌生产的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生命物,而工业生产的对象与最终产品都是非生命物。而如今运用到食用菌领域的科学技术,是起源于工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或科技范式向食用菌领域的推广。由此可以发现,造成工业化技术在食用菌领域失灵的根源,就是将解决非生命物的科技简单移植到生命物领域的结果。</strong></font></p><br/>
<p><font color="#800080" size="4"><strong>&nbsp;从菌物学观点看,食用菌在其基因中携带的物种信息,绝不是现代所谓的生物学所解读的那样,是一个简单生物分子结构或化学结构。而是携带着生物数年适应生态环境变迁、适应多样化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共生的种群关系,包含了其所进行的经过选择、试错、优化之后沉淀下来种种信息。可以说基因中携带的信息是物种演化的历史信息和种群关系的社会信息的综合。而目前所谓的现代生物技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按照生命规律研究生命的科学,而是以解决非生命物的工业科技范式来解决生命物问题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生物学,还没有诞生。食用菌工业化生产方式是违背生命物的成长规律的。建立在分工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基础上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之所以成为引发工业革命、导致生产率持续增长的生产方式,就是因为这种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工具创新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同样的生产方式在食用菌生产领域不仅在提高生产率上的作用是有限的。其根源在于食用菌生产,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通过工具创新不断实现生产率倍增。无论工具如何创新对食用菌生产率的提高都是有限的。通过菌人的智慧对天时地利的运行规律的认识上,如何顺应天时与巧借地力上。是天人统一观的原因所在。食用菌工业化是在菌人与自然对立下,把食用菌生命物纳入工厂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是一个违背生命成长规律,扼杀生命、解构生命的生产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易菇论坛梁老师倡导的食用菌林地野生栽培模式和香菇人老师的“二十或三十年后,设施栽培食用菌最终要被自然栽培淘汰”的观点还是有相当道理的。</strong></font></p>

食用菌生化技术 发表于 2011-11-18 14:09:1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食用菌工业化的另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