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海无边
发表于 2011-10-17 21:18:06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yb</i>在2011-10-17 17:59:33的发言:</b><br/>
<p><strong><font size="4">这个帖子扯了三国,又扯了鸡扯了蛋,我还扯了马,没有什么不对,欢迎就这个问题辩论。您说的养鸡实情真是如此,但养鸡和种平菇境地不一样,一个长春郊区就栽培平菇上千万袋,我到过一个村子,96户村民种平菇,每家都在1-3万袋,几年了始终坚持,最便宜时批发每市斤5角,最贵时3.5元,你想想是养鸡所能遇到的情况吗?</font></strong></p></div>
<p><font size="6">你能不能再深入地了解一下,这96户菇农辛苦一年下来收入能赶上一个泥瓦匠吗?</font></p>
myb
发表于 2011-10-17 21:37:0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菇海无边</i>在2011-10-17 21:29:50的发言:</b><br/>
<p><font size="6">我的日产8吨平菇床式栽培可研报告在一片叫骂声中已经叫停,毛先生是权威的可研报告撰写专家,想必已经帮我量身定做了一份,那么根据你的分析我的投入产出比到底是多少呢?</font></p></div>
<p><font size="5"><strong>对不起,工厂化平菇生产的可行性报告从没写过,我写可行性报告一向十分慎重,官话要说,但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绝不敢凭空臆想,没经过实际考证的内容我更不敢写,一旦被评审专家跳出毛病惹不起那个麻烦。</strong></font></p>
myb
发表于 2011-10-17 21:23:2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菇海无边</i>在2011-10-17 21:18:06的发言:</b><br/>
<p><font size="6">你能不能再深入地了解一下,这96户菇农辛苦一年下来收入能赶上一个泥瓦匠吗?</font></p></div>
<p><font size="4"><strong>既然到菇农群调查,收入的问题自然问了个明白,平均一批菇的收入在3-5万,碰上好行市再加上技术过硬,6万以上的也常见,守家在业,不影响土地耕种,不然为什么坚持了这么多年.</strong></font></p>
菇海无边
发表于 2011-10-17 21:29:5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yb</i>在2011-10-17 20:40:08的发言:</b><br/>
<p><strong><font size="4">那我反问一句,平菇工厂化您尝试了没有?您的出菇技术思路实践了吗?仅就菇海写的日产2吨的工厂化平菇生产就投资那么巨大?您知道长春郊区的一个小平菇群日产多少吨?</font></strong></p></div>
<p><font size="6">我的日产8吨平菇床式栽培可研报告在一片叫骂声中已经叫停,毛先生是权威的可研报告撰写专家,想必已经帮我量身定做了一份,那么根据你的分析我的投入产出比到底是多少呢?</font></p>
xinnanqiu
发表于 2011-10-17 19:29:32
<p>小时候,叔叔在省城给家发了一封电表,也没啥急事,想也是年轻新潮,大队用广播让家人取电报,家人听了脸马上刷白了:因为电报通常是这样用的:父(母)病重速归!……事后叔叔狠挨一顿臭骂。<br/>70年代初,在县革委会付主任(付县长)的办公室往一百多公里外的家里打过几次电话,没有一次要通过。<br/>77年在外地实习,有人用电力线路载波电话,居然从宁夏打到了太原,我感到十分惊讶:这社会居然发展到这种地步了!那个时候就是把我剁成肉酱我也想象不出来会有一直移动通话设备,并且自己连上厕所也得带着它。<br/>真的,这社会的变化太快太大了,超出了我的想象,估计楼主也未必能看太远。就说养鸡,当时只看到家庭养鸡的低成本,没想到稍微扩大一下,它的高成本就显现出来了。现在家庭养菇的确有不少比较优势,这是楼主判断工厂化无法替代的支持点。问题是在时势的变化中,有多少优势能长期保存下去呢?去年我种平菇的堂弟媳还说,她在收麦时搂人家机割后扔在地里的麦杆。今年我却看到某地机割后的麦秸打包捆扎整齐待售。过去农家养几只鸡是太平常的事,不养到不平常。可现在你到规划过的农村看看去,还有多少人家在养鸡?没办法,庭院硬化了,巷道也硬化了,那鸡粪便太显眼嘛!<br/>美国的农业人口只有2%左右,中国在完成工业化过程后,还会剩余多少农业人口?这些人口还能否支撑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曾经称雄世界的中国大豆已被美国击垮了,现在轮到了玉米。主要原因不在耕作技术,——规模太小了。珠三角的用工荒一报道出来,我就对人说:妈的,粮食要涨价了。道理很简单:搞农业的人多半是强制就业(没有更好选择),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人家就要比较那个效益好。所以农产品的价格就必须向那个平衡点靠拢。生活水平要提高,恩格尔系数总要不断降低,人们食品的消费比率总要不断降低,没有机械化,这个愿望是不好实现的。说到蘑菇种植,也许工厂化化会与家庭经营达成统一也未可知。总之我不否定楼主观点,也不肯定。我是“不可知”论者。</p>
myb
发表于 2011-10-17 17:59:3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xinnanqiu</i>在2011-10-17 17:01:28的发言:</b><br/>
<p>早年我曾断言:中国的工厂化养鸡是怎么也发展不起来的。理由是;养鸡在农户太普遍太容易了。每年春天来了,大量鸡蛋上市,蛋价极低。工厂化生产可以在冬季盈利,怎么应付这个家养鸡的上市高峰带来的冲击,你总不能堵住鸡的屁股不让产蛋吧!况且农民养鸡不需要很多成本,无非是剩菜剩饭,周边草籽,雨雪天主妇高兴撒两把玉米而已。工厂化实在没法与其竞争。我的道理不可谓不雄辩,但是,工厂化养鸡还是发展起来了。这让我大跌眼镜。究起原因:还是城市化的原因,农户养鸡自己吃可以,要满足城市供应,就要提高商品化率,商品化率一提高,成本问题就凸显了。记得小时候大人说过一句话:养4-5只鸡跟养十来只鸡一样的结果。我当时不理解:怎么多养跟少养会一样呢?现在才明白:剩菜剩饭、周围草籽的容量有限,所以多养未必多产蛋。……唉,人家谈蘑菇,我却扯鸡,真是扯蛋。</p></div>
<p><strong><font size="4">这个帖子扯了三国,又扯了鸡扯了蛋,我还扯了马,没有什么不对,欢迎就这个问题辩论。您说的养鸡实情真是如此,但养鸡和种平菇境地不一样,一个长春郊区就栽培平菇上千万袋,我到过一个村子,96户村民种平菇,每家都在1-3万袋,几年了始终坚持,最便宜时批发每市斤5角,最贵时3.5元,你想想是养鸡所能遇到的情况吗?</font></strong></p>
smartmsx
发表于 2011-10-17 20:26:17
我也支持菇海无边的平菇工厂化模式,只是技术上有所不同而已。至于毛老师所说的难以实现平菇工厂化,我想问的是你尝试过吗?既然没有尝试,就不能下这个论定。<br/>至于说到平菇工厂化技术问题,主要是通风大造成能源消耗太大。我这里只提个出菇技术思路:制冷机制造温差(10至25度),这是形成整齐一致的菇蕾所必需的,菇蕾形成后,利用水帘设备(需要地下井水和300w的排风扇)降温,在大热天能够降至22至25度左右,这种温度完全能够满足优质厚菇的生长。一潮菇所需的时间如下:温差刺激5天(无需大量通风),3天后现蕾,4天后可达到采收标准。一斤菇所消耗的电费仅需0.2元,但售价比自然栽培的薄菇高出1元。<br/><br/>
myb
发表于 2011-10-17 20:32:54
<font size="4"><strong><font color="#993366"><font color="#000000">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人口13亿,而美国呢?人均土地面积我们同美国相差多少?单就平菇的栽培规模那个国家敢于同中国抗衡?</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333333; FONT-SIZE: 12pt;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设备、设施方面发达国家追求的是高度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即使食用菌发达国家,怎么不搞平菇工厂化?曾经辉煌一时的日本香菇为什么被中国的菇农冲击的哩哩哗啦?中国食用菌发展之路有待探索,但绝对不是全去搞什么工厂化。大家还是先弄清什么是工厂化,食用菌<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333333; FONT-SIZE: 12pt;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工厂化生产的特点,必然决定了生产食用菌生产种类受到限制。</span></span></font></strong></font>
kehao
发表于 2011-10-17 19:49:21
<p>xinnanqiu说的对,时代在改变,农户的平菇模式都是低效种植,工厂化做到每年上半年搞生产,下半年搞农民不搞的小平菇,一定能做到高于其他品种的效益,支持无边的探索!刻舟求剑的思维不利于菌业的发展。</p>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1-10-17 19:58: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xinnanqiu</i>在2011-10-17 19:29:32的发言:</b><br/>
<p>小时候,叔叔在省城给家发了一封电表,也没啥急事,想也是年轻新潮,大队用广播让家人取电报,家人听了脸马上刷白了:因为电报通常是这样用的:父(母)病重速归!……事后叔叔狠挨一顿臭骂。<br/>70年代初,在县革委会付主任(付县长)的办公室往一百多公里外的家里打过几次电话,没有一次要通过。<br/>77年在外地实习,有人用电力线路载波电话,居然从宁夏打到了太原,我感到十分惊讶:这社会居然发展到这种地步了!那个时候就是把我剁成肉酱我也想象不出来会有一直移动通话设备,并且自己连上厕所也得带着它。<br/>真的,这社会的变化太快太大了,超出了我的想象,估计楼主也未必能看太远。就说养鸡,当时只看到家庭养鸡的低成本,没想到稍微扩大一下,它的高成本就显现出来了。现在家庭养菇的确有不少比较优势,这是楼主判断工厂化无法替代的支持点。问题是在时势的变化中,有多少优势能长期保存下去呢?去年我种平菇的堂弟媳还说,她在收麦时搂人家机割后扔在地里的麦杆。今年我却看到某地机割后的麦秸打包捆扎整齐待售。过去农家养几只鸡是太平常的事,不养到不平常。可现在你到规划过的农村看看去,还有多少人家在养鸡?没办法,庭院硬化了,巷道也硬化了,那鸡粪便太显眼嘛!<br/>美国的农业人口只有2%左右,中国在完成工业化过程后,还会剩余多少农业人口?这些人口还能否支撑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曾经称雄世界的中国大豆已被美国击垮了,现在轮到了玉米。主要原因不在耕作技术,——规模太小了。珠三角的用工荒一报道出来,我就对人说:妈的,粮食要涨价了。道理很简单:搞农业的人多半是强制就业(没有更好选择),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人家就要比较那个效益好。所以农产品的价格就必须向那个平衡点靠拢。生活水平要提高,恩格尔系数总要不断降低,人们食品的消费比率总要不断降低,没有机械化,这个愿望是不好实现的。说到蘑菇种植,也许工厂化化会与家庭经营达成统一也未可知。总之我不否定楼主观点,也不肯定。我是“不可知”论者。</p></div>
<p><font color="#ff0000" size="5">这位兄弟看来我们是同时代的人啊!同感!</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