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1-8-2 19:08:01

2.10、大寨公社龙凤坡 甜蜜的岁月记忆多

<font size="5">&nbsp; </font>
<p align="left"><font size="5"><font color="#0000ff"><b>2.10</b><b>、大寨公社龙凤坡 甜蜜的岁月记忆多 </b></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75年春节过后,按照惯例,我们大学毕业班就要进行毕业实践了。在此以前,咱已经广泛地参加了社会实践,结识了当时山西养猪界轰动一时的岳安林。当时,龙凤坡大队想引进养猪名人岳安林的技术,岳安林就介绍咱老梁去龙凤坡毕业实践,帮助龙凤坡的养猪事业上水平。</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 在岳安林的带领下,咱特意到龙凤坡进行了考察,大队副书记五妮专门到阳泉火车站迎接,书记侉小还特意送老梁回校,顺便给咱全班做了报告,非常欢迎同学们去传经送宝,给贫下中农传授科学知识。有大寨这块招牌,学校有关领导还专门招待吃了饭,可笑的咱老梁竟然谦恭地拒绝了校领导的邀请,自己到学校食堂吃饭去了,是否要拒腐蚀、永不沾呢,回想起来真是既可笑、又可怜啊!真是一块没出息的料啊!</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 &nbsp;前期做足了功课,后期的工作就是一帆风顺了。咱首先组建了强有力的小分队,有咱系党总支委员的张志坚,这可是咱学生中党的最高领导了,还有咱团支部的宣传委员高宝兰,还有仁爱仙,郝庆温同学,总共是5位。又从系里带了一些分析化验设备,肩负着学校农业学大寨的重任,我们就到了龙凤坡。</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龙凤坡将最好的大寨式窑洞给我们腾出5间,两间做实验室,两间是宿舍,一间办公室,安排了专门的食堂。我们的小实验室还真是像模像样了,可以进行一般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可以进行一般的定糖、定氮的工作,可以初步测定筛选菌种的糖化能力,粗纤维分解能力,我们还真筛选出几支好的菌种,最后还真总结出了好的试验报告,可惜当时学校对这些已经失去兴趣,赶快把我们推出毕业了事。倒是有识货的,我毕业分配到忻州地区畜牧站后,这份试验报告被原平农校的李志超看到了,就发表在了原平农校办的新技术刊物上了,不过不是以我们的名义,而是成了他原平农校的资料了。</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 &nbsp;大队党支部对咱山大小分队是关怀备至,副书记五妮专门负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困难及时解决。五妮,一位脸黑黑的,但善良而温柔的女孩子,当年才19岁,是大寨公社党委培养的年轻干部,一次,咱老梁劳累感冒,卧床不起,五妮几天的细心照顾,留下了深刻印象。</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 &nbsp;&nbsp;在实践期间,我们也经常到2公里以外的大寨去转转,看到永贵大叔也经常回到家乡,看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顾斌源和黄河也在大寨猪场劳动锻炼、参加科学实践。有意思的是,几年以后,咱老梁考研究生到了微生物所,也与黄河认识,但他从来不提起大寨时与咱的见面交往,可能是黄河研究员不愿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了吧!</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nbsp; 同样的岁月,可咱老梁的感受就不一样,在大寨龙凤坡的岁月有难忘的记忆,我们分离筛选出高活性菌种的兴高采烈,我和庆温用喷灌给玉米地喷水的乐趣,五妮每天戴着头巾喂猪的认真,保兰和仁爱仙工作时的用心,庆温与当地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的逗乐谈笑,村里贫下中农对我们友善的微笑,这一切都是甜蜜的回忆啊!&nbsp;临别之时更是感人,彼时彼景,彭丽媛高亢情深的父老乡亲犹如在耳边回荡:我住过不少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玉米粥不会忘记,风雨中我们一起:临别时,送我们上路,临别时,送我们上路,几多叮咛、几多期待、几多情深......,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 这里,还有值得一提的小花絮,就在我们返校后,龙凤坡副书记五妮给我来过一封信,我的一位同伴误以为是公事,打开后原来是私信。信内五妮称我为哥,无非就是对于我的人品、工作态度、全心全意地为她家乡贡献青春表示怀念之类的赞美之词吧!同事之间兄妹相称,插科打诨,现在就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可在当时那个年代,满口政治术语的年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我那位女同学还神秘兮兮的给了我信,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其实,这正体现了山村老百姓善良、纯真的思想, 尽管是身处当时政治中心的大寨, 老百姓也有一颗纯真、朴实的心啊!&nbsp;&nbsp;&nbsp; </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 1975年7月初,我们毕业实践的就陆续回校了。几个月不见,生产实践中都各有所得,都增加了不少见识,也有许多趣闻轶事。最可笑的就是在我们的熟人中间有了一些传闻,某某追求大他五岁的老大姐,某某有妇之夫与某某关系暧昧....。不过,大家对此已没有多大的兴趣,各个毕业小分队进行了交流总结,也没有个评定评价,就草草地结束了。</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 &nbsp;当然,临别之时,我们那一个集体两个班的分裂状态也留下了历史的记载,我们14位同学照了毕业照。高宝兰同学还特意送给我一个小笔记本,写下了怀念之类的留言。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含义,就永远是历史的迷了,这位昔日的老同学10几年前就英年早逝,在此只能感慨怀念了。</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ff" size="5">&nbsp;&nbsp;&nbsp; &nbsp;到7月中旬后,我们就各奔东西了,当年的毕业分配方针是社来社去,从那里来回那里去。对此,大家也没有意见,本来我们就是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期间,国家不收一分钱,吃住国家全包,班上大部分人每月还有2-6元的零花钱补贴。当时,每个工农兵学员国家给18元, 15元的伙食,另外3元就是给困难同学的补助。</font></p><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10、大寨公社龙凤坡 甜蜜的岁月记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