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毛木耳油疤病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p>毛木耳油疤病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技术</p><p><font color="red">边银丙 孙婕 肖扬 徐章逸</font></p>
<font color="red">只选取了其中的精华不是原文。</font>
<p>毛木耳油疤病又称为疣疤病,是毛木耳菌丝体阶段严重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特别是在栽培场所连年种植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的耳棚。毛木耳油疤病主要在四川,河南,江苏等黄背木耳产区发生,发菌期菌袋染病率约为2%-5%,出耳初期4月下旬到5月中旬发病率上升到40%-50%,6月份发病率可达80%以上。菌袋鲜耳产量下降到20%-40%。</p>
<p>症状:</p>
<p>毛木耳菌丝体易被油疤病菌感染,而耳片不感染油疤病菌,是油疤病症状的一个显著特点。毛木耳油疤病症状主要出现在养菌期,可以在菌丝刚长出时,也可以在菌丝长满菌袋后侵染。主要症状表现为在毛木耳菌袋上形成似皮肤上疤痕状深褐色不规则的斑块,斑块外围颜色深,斑块质地硬实,表面摸之有滑腻感,具光泽。在病斑与毛木耳菌丝交界处具红褐色拮抗线,边缘不整齐。病斑可不断地向健康菌丝蔓延,直至整个菌袋。若在菌丝生长点处浸染了油疤病,则在感染点以下部位毛木耳菌丝均不能生长;若在已经长出菌丝的部位侵染,则已长出的菌丝会被逐渐侵蚀消解。严重时菌斑可以吞噬掉整个菌袋,造成严重减产。病害蔓延迅速,可在短期内扩展至整个棚架,传染性极强。</p>
<p>病原物:</p>
<p>初步鉴定为子囊菌类柱状链孢霉(Scytalidium lignicola),但仅观察到无性时期,尚未观察到有性时期。</p>
CYM培养上形态:菌落较平展,黑褐色,菌丝体光滑,气生菌丝较发达,其表面后期呈蜂窝状,菌丝灰白、纤细,后期产生串生的分生孢子,褐色,壁较厚。菌丝生长速度较快,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10℃-30℃下均可生长。</p>
<p>发生规律:</p>
<p>培养料中自带病菌是毛木耳油疤病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菌袋培养初期,在远离菌丝的菌料下,也出现了油疤病病斑。菌袋中毛木耳菌丝体任何部位都可能感染油疤病菌,表明菌袋破损或穿孔可能是病菌感染的重要途径。采摘第一茬耳片后,袋口成为油疤病病原菌侵染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采摘次数的增加,病原菌侵染发生的几率提高。
油疤病可能广泛存在于棚室覆盖物、层架、土壤、植物残体或各种食用菌栽培废弃袋中。气温高于30℃时,油疤病菌菌丝几乎不生长,但产生较多的分生孢子。高温可以加速病菌的繁殖,浇水或喷水可促进病原菌的传播一扩散。气温在24℃以上是,随着温度升高,病原菌繁殖加快,病斑数量急剧增加。栽培棚内喷水过勤温度过大,特别是采用浇灌或雨水淋灌,易造成病原菌的扩散。</p>
<p>防治方法:
<p>选择厚度大,耐高压的聚丙烯塑料袋做栽培袋,防止栽培袋破损;菌袋在灭菌和搬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破损。对栽培袋、培养料等进行彻底灭菌,防止培养料带菌。</p>
<p>改进喷水方式,应喷灌雾状水,避免淋灌浇水;保持通风良好,在保证毛木耳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尽量使菇棚处于干湿交替的状态。</p>
<p>栽培棚架在冬季休棚时,应去掉覆盖物,使层架在阳光下曝晒,通过低温杀死部分病原菌,棚室地面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春季菌袋上架前,更新棚室覆盖物。</p>
<p>保持棚架周围环境清洁,及时清理废弃栽培袋,减少环境污染。早期发现染病菌袋后,应及时清理。可在将病斑及周围培养料挖出后,涂抹石灰,杀灭病菌,防止感染。</p> 另外更多的讨论请见<a href="http://bbs.emushroom.net/dispbbs.asp?boardid=40&id=51549&page=1&star=1"> 关于毛木耳的疣疤病之个人方法</a>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李永国</i>在2011-7-6 9:45:26的发言:</b><br/>在东北瞎白话:叫扯鸡巴蛋 </div>
<p>不好意思发错地方了,应该跟的是“家常里短”帖子,抱歉!</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