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
<p> 叶老师针对细菌污染的实践,我看了很高兴,我们这里金针菇是利用冬季低温出菇,但制栽培种的时间气温和湿度都很高,用高压灭菌的制种成功率还好,但也有部分菇袋出菇期出现问题,大家都叫做:黑筋菇,腐烂的速度很快。<br/> 用常压灭菌得出问题很多,成功率很低,我去年第一年种金针菇,用的是常压灭菌制栽培种(本人没有高压灭菌设备),结果细菌污染的菌种肉眼看到的达到了10%,挑选的菌种种植后,出菇时细菌污染的也很多,好在出菇时气温低,袋子没长满的也出了菇,只是转化率低得可怜,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细菌污染菌种这个苦恼事,看了叶老师的帖子,觉得有救了。<br/>另外关于细菌烂筒的事情。我们这里金针菇已有种办法,不知道对其它菇是否有用,今把它贴上去,论坛里高人比比皆是,我是年过半百,才学种菇,班门弄斧,见谅。<br/><b><i><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2pt"><font color="red">金点子</font> <font color="navy"><br/>金针菇黄汤巧防治</font><br/><font color="red">辛志辉:13903393351</font></font></font></i></b><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font color="red"><b><i><font style="FONT-SIZE: 12pt"><br/></font></i></b></font></font><br/><b><font face="宋体">(主持人)</font></b><font face="宋体">提起</font><font face="宋体">黄汤病,种金针菇的老乡都很头疼。因为它可以说是金针菇的顽症,一旦发病会很快传播,造成大量减产。不过,在石家庄市灵寿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里,老乡辛志辉通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40</font><font face="宋体">多个金针菇大棚种了一年也没闹过这病,他到底用了什么好办法呢?一起来看下面的片子。</font><br/><br/><font face="宋体"></font><br/><b><font face="宋体">(解说):</font></b><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 </font><font face="宋体">我们来到石家庄灵寿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看到这里面的金针菇长得还真不错。有的已经采完了头茬菇,咦?怎么这都已经出完菇了,老乡还往里面补水呀!</font><br/><b><font face="宋体">(同期声</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 </font></b><b><font face="宋体">石家庄灵寿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 </font></b><b><font face="宋体">辛志辉)我这补的不光是水,还有药,这个药是二合一营养素,主要是补充营养,消除杂菌,还能防治流黄汤。这项技术是省农科院和科技大学研制成的。</font></b><br/><b><font face="宋体">(解说):</font></b><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 </font><font face="宋体">原来这就是人家防治黄汤病的措施之一呀!辛大哥说,以前他们也为防治这黄汤病发愁,后来省农科院和科技大学的专家帮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通过一年的实践,嘿,这病一下子就没有了。</font><br/><b><font face="宋体">(同期声</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 </font></b><b><font face="宋体">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菌类专家</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 </font></b><b><font face="宋体">池惠荣)黄汤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病害,也可以说是金针菇上的顽症,很多年来人们治不了。它可以造成菇体腐烂,严重时造成大量减产,失去商品价值。</font></b><br/><b><font face="宋体">(解说):</font></b><font face="宋体">专家说,这种病主要是由于菌袋灭菌不彻底;棚内通风不良,造成厌氧环境病菌大量繁殖等情况造成的,所以在防治的时候主要以防为主。</font><br/><b><font face="宋体">(同期声</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 </font></b><b><font face="宋体">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菌类专家</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 </font></b><b><font face="宋体">池惠荣)防治上应该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系统性的措施,首先菌袋入棚前对棚进行彻底消毒,用一种</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AB</font></b><b><font face="宋体">菇霸气体药,彻底杀菌,再一个管理时加强通风,用水最好是消过毒的无菌水,如果一旦发现,要及时喷施</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AB</font></b><b><font face="宋体">菇霸。采完头茬菇后,二茬菇注水时加二合一营养素,它既起到杀菌作用,又起增产和防病作用。</font></b><br/><b><font face="宋体">(解说):</font></b><font face="宋体">通过辛大哥这一年的精心管理,如今他种的金针菇通体洁白,菇体饱满,而且这产量还有很大提高呢。</font><br/><b><font face="宋体">(同期声</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 </font></b><b><font face="宋体">石家庄灵寿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 </font></b><b><font face="宋体">辛志辉)通过一系列措施吧,你看我们这蘑菇,现在都长得很好,黄汤病基本上没有了,杂病也没有了。这五吨料多能产</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4000</font></b><b><font face="宋体">斤,创效益</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6000</font></b><b><font face="宋体">元。</font></b><br/><b><font face="宋体">(解说):</font></b><font face="宋体">您看人家辛大哥,有了专家做技术指导,不仅黄汤病防住了,而且还增加了</font><b><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6000</font></b><font face="宋体">多块钱的效益,咱其他种金针菇的老乡如果还在为黄汤病发愁,不妨也来试试吧!</font><br/><br/><font face="宋体"></font><br/></p> 在满管前,取尖端菌丝. l转管时,试管里还有冷凝水有影响吗 <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请登陆王老师食用菌栽培技术博客:王志强</font></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font style="FONT-FAMILY: " color="#0000ff"><strong style="FONT-FAMILY: ">高级农艺师,199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园艺专业,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波兰华沙市蔬菜研究院访问学者,本科学历。现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育种研发中心副主任,菌种厂副厂长;上海市农村实用技术专家团特聘专家</strong></font>。</font><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从事食用菌行业近十年来取得以下成绩:</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1.1996—1998:在本科阶段,师从<font style="FONT-FAMILY: " color="#0000ff">著名食用菌专家殷戎一教授</font>(丹麦哥本哈根皇家菇场首席科学家),进行食用菌栽培及生物学特性研究;</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2.1999年:任烟台九发集团生产部<font color="#0000ff">见习经理</font>,负责双孢蘑菇的工厂化生产优良品种</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3.1999年—2001年:赴<font color="#0000ff">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ont>作<font color="#0000ff">访问学者</font>(为期3月),学习细胞学;之后又赴<font color="#0000ff">波兰华莎市蔬菜研究院</font>系统学习欧洲最先进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为期1年)。</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4.2001年5月—10月:赴浙江磐安全面负责反季节工厂化生产双孢蘑菇,鲜菇出口日本基地的生产技术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这是当时<font color="#0000ff">浙江省第一个双孢蘑菇反季节鲜菇出口基地</font>,因此受到时任<font color="#0000ff">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font>的亲自接见。</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5.2001年7月—10月:赴山东定陶县(出口基地)全面负责<font color="#0000ff">四十万瓶双孢蘑菇麦粒菌种</font>的生产工作并负责培训当地技术人员,使当地双孢蘑菇生产技术快速提升,最近几年面积不断扩大,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6.2002年5月—12月:赴河南濮阳市,全面负责<font color="#0000ff">十个珍稀品种</font>(杏鲍菇、白灵菇、姬松茸、秀珍菇、姬菇、柳松菇、鸡腿菇、猴头菇、蟹味菇、大球盖菇)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7.2003年6月—8月:赴崇明岛负责<font color="#0000ff">150多个灵芝品种</font>的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了多个适宜液体发酵,制药的优良品种</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8.2004年3月—9月:赴杭州全面负责工厂化草菇周年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建立起了当时<font color="#0000ff">浙江省最大的草菇工厂化生产企业</font>,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9.2005年4月—11月:赴宁夏彭阳全面负责夏季<font color="#0000ff">反季节杏鲍菇</font>、双孢蘑菇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受到<font color="#0000ff">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font>的点名表扬,</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10.2001—2006: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联合主办,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承办的<font color="#0000ff">东盟国际食用菌科学技术培训班</font>期间,任<font color="#0000ff">中方授课教师</font>(共5个外籍,5个中方教师),并全面负责整个培训班的教学,餐饮,参观,观光等各项工作。</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11.2005年:受聘于郑州畜牧高等专科学校,任<font color="#0000ff">客座教授</font>,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绿色、健康的食用菌生产及食、药用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目前,<u>已发表专业论文十多篇,科研成果9项,其中获农业部部级三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主持重大课题4项,科研经费100多万;负责指导生产基地6个,并参与其他课题研究15项。</u></font></p></font></font> <p><font color="#000000">王老师<font color="#000000">观点</font>:<br/>1.可以肯定的是常压灭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芽孢污染。我也做过大量试验,试验表明,常压灭菌,尤其是高温季节或料的PH偏低的情况下,芽孢在100度保持18个小时后依然存在一定的数量,用普通PDA培养基就可以培养出菌落;而在低温季节,或料在装袋前进行了严格的发酵(料温65度以上,总共保持72小时,中间翻2-3次堆,注意不要产生厌氧区域),以及料的PH较高的情况下,常压灭菌料温100度保持14个小时后芽孢极少;</font></p>
<p><font color="#000000">2.存在不等于危害.其实芽孢的数量如果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的话,从栽培的角度讲,是不能构成危害的.叶先生您的实验及数据是正确的,可以说,目前的栽培体系、设备和工艺的确不存在一个纯无菌的菌丝生长环境。但把有害的微生物的数量级降低到一个很安全的非常低的水平,并在环境、培养料和管理等方面加以控制的话,是完全可以不产生危害的。</font></p> <p>细菌芽孢在强碱的环境下能不能生长呢,如果用碱性驯化菌种,是不是就能减少芽孢的危害.另外长时间的灭菌对培养料是不是损耗太多的营养呢.</p> 长时间的灭菌使培养料变黑,会损耗部分氮源,余兆丰老师认为弱碱性培养料有利于芽孢菌繁殖!而不少专家在其著作中提倡的在培养料中加石灰的方法己受到菇农的质疑。我们则明确反对在香菇木耳和金针菇生产中加石灰? <blockquote dir="ltr" style="MARGIN-RIGHT: 0px">
<p>不错,很有见地.</p></blockquote> 2007年闽浙边境数县竹荪大部分被细菌污染而绝收,今年已鲜有种植,灵芝第一乡龙泉市灵芝遭受黄水病锐减90%,而灰树花之乡黄田由于大规模细菌污染造成退菌继而感染木霉。生产风险徒然增大。观察这所有细菌污染,我们发现三个共同点,那就是:1.出现黄水,2.菌丝消失,3.感染木霉。 <div class="middleSize" id="articleContent">
<div><u><strong>这是一篇好文章转载来大家一起分享!</strong></u><a id="articleTitle"><br/><br/><strong>答叶礼奎老师关于细菌为食用菌第一污染的问题</strong></a> <br/><br/>请王老师给予下文指正<br/><br/>细菌是第一污染源<br/>龙泉市菌蕈研究所叶礼奎<br/>如果说上世纪食用菌枝术主要体现在引种栽培和周年栽培, 那么本世纪食用菌枝术主要体现在污染防治. 如何防冶污染? 首先要搞清污染源,做到有的放矢.目前食用菌主要存在病毒、细菌、霉菌、虫害四种污染源,这其中谁是第一污染源呢?<br/>一、香菇笫一大病害: 香菇烂筒<br/>1. 2005年福建省长汀县栽培香菇菌包300万筒,烂筒77.98万筒烂筒率26%;武平县栽培香菇菌包105万筒,烂筒35万筒烂筒率33.3%,致烂菌为两株枯草杆菌;一支荧光假单孢杆菌,一支络非不动杆菌,五支木霉菌和一支白地霉(摘自2005年第五期中国食用菌: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陈德好:香菇烂筒病因与综合防治研究。)<br/>2..2003年浙江省丽水市生产香菇菌棒3.5亿支,烂棒1.5亿支,烂棒率43%,有四万户菇农的菌棒全部烂掉,血本无归。(摘自2006年第三期食用菌:丽水市农业局贾亚妮:菌棒香菇高温烧菌的腐烂原因和防范措施)<br/>四、黑木耳笫一大病害: 黑木耳烂包<br/>1. 浙江省龙泉市安仁镇2006年生产2000万包黑木耳菌种,调查表明黑木耳菌种烂包率普遍超过50%<br/>2. 浙江省龙泉市2006年生产3000万支黑木耳菌棒,烂棒包率超过60%。经捡测100%菌包内含腊状芽孢细菌、枯草杆菌等细菌。<br/>五 、茯灵笫一大病害: 茯灵褐腐病<br/>1987年,浙江龙泉市福源1000多亩茯灵患褐腐病不结灵,损失90%以上,捡测发现危害茯灵主要是枯草杆菌和假单胞杆菌。<br/>六、灵芝笫一大病害:灵芝褐腐病<br/>2005年,我国规模最大的皖南段木灵芝基地,褐腐病危害造成损失超过50%,灵芝褐腐病源自假单胞杆菌和枯草杆菌。<br/><br/>纵观我国食用菌各菇种的主要病害糸细菌污染形成,培养料受内部细菌污染的危害,远远超过外部霉菌、虫害污染的危害,成为第一污染源. 常规灭菌理论认为:<br/>1.食用菌常规组织分离获得纯菌丝,<br/>2.培养料经过高温灭菌获得的无菌培养基<br/>我们通过捡测发现:<br/>1.食用菌常规组织分离获得菌丝大部分夹带着芽孢细菌。<br/>2.培养料经过高温灭菌获得的培养基中100%夹带芽孢细菌。<br/>当我公布捡测结果时,人们对组织分离获得菌丝中夹带着细菌表示可以理解, 而常规灭菌后, 培养料究竟还有无芽孢细菌存在则在中国食用菌论坛引发了一场大辨论.<br/>如何捡验上述理论之真伪,每个人自己可以作捡测, 首先制作细菌培养基:0.3%牛肉浸膏(汤)+0.8%蛋白胨+0.5%盐+2%琼脂+1000水; 无牛肉浸膏也可用牛肉汤替代; 也可以直接用PDA.然后把灭菌料接入细菌培养基,35度培养36小时,就能看清有无细菌菌落。得出科学结论. (如枯草杆菌芽孢是是嗜热微生物,致死温度165-170度,。这是食用菌培养料常规灭菌无法做到的)<br/>我的结论是: 在食用菌生产中, 芽孢细菌在灭菌料中存在是绝对的,细菌才是第一污染源.</div>
<div>
<p> </p>
<p><strong><u><font color="#ff0000">回答全文如下:</font></u></strong></p>
<p><font color="#000000">很高兴叶先生来拜访我的博客空间。对您的科学严谨态度表示钦佩。</font></p>
<p><font color="#000000">个人观点:</font></p>
<p><font color="#000000">1.可以肯定的是常压灭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芽孢污染。我也做过大量试验,试验表明,常压灭菌,尤其是高温季节或料的PH偏低的情况下,芽孢在100度保持18个小时后依然存在一定的数量,用普通PDA培养基就可以培养出菌落;而在低温季节,或料在装袋前进行了严格的发酵(料温65度以上,总共保持72小时,中间翻2-3次堆,注意不要产生厌氧区域),以及料的PH较高的情况下,常压灭菌料温100度保持14个小时后芽孢极少;</font></p>
<p><font color="#000000">2.存在不等于危害.其实芽孢的数量如果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的话,从栽培的角度讲,是不能构成危害的.叶先生您的实验及数据是正确的,可以说,目前的栽培体系、设备和工艺的确不存在一个纯无菌的菌丝生长环境。但把有害的微生物的数量级降低到一个很安全的非常低的水平,并在环境、培养料和管理等方面加以控制的话,是完全可以不产生危害的。</font></p>
<p><font color="#000000">3.芽孢,如何把它的数量级降低到一个很安全的非常低的水平,并在环境、培养料和管理等方面加以控制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font></p>
<p><font color="#000000">(1)尽量采用高压灭菌</font></p>
<p><font color="#000000">(2)实在没有条件做高压的,常压灭菌升温要快,100度时间不能低于14小时</font></p>
<p><font color="#000000">(3)尽量对料进行严格的发酵处理,把料内的大量简单养分转化为大分子的复杂养分,给芽孢断粮;</font></p>
<p><font color="#000000">(4)适当提高料的PH值,使料成为微碱性环境,不给芽孢一个适宜的环境;并加入1.5--2.0的轻质碳酸钙,提高料的缓冲能力;</font></p>
<p><font color="#000000">(5)装袋后要尽快灭菌,一般2小时内完成;</font></p>
<p><font color="#000000">(6)创造良好的菌丝生长环境条件,使菌丝最大程度上健壮旺盛;</font></p>
<p><font color="#000000">(7)生长过程中,避免产生较多的黄水</font></p>
<p><font color="#000000"> 发菌、出菇后期,在环境、培养料和管理等方面加以控制呢?</font></p>
<p><font color="#000000">(1)除了必须要拉大温差的阶段,其他时期应尽量避免温度较大波动,以减少对菌丝的伤害,避免产生较多的黄水;</font></p>
<p><font color="#000000">(2)培养后期如果要对菌包补水,水应进行适当处理;</font></p>
<p><font color="#000000">(3)适时、及时催蕾出菇,避免菌丝老化;</font></p>
<p><font color="#000000">(4)地面、墙面和床架始终保持碱性环境,使环境中芽孢密度较低;</font></p>
<p><font color="#000000">(5)避免环境湿度过高;</font></p>
<p><font color="#000000"> 香菇,黑木耳等烂菌包,应该看作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单一的由芽孢造成的。芽孢只是因素之一。除了培养料,含水量,PH值,培养环境、出菇环境因子的调控等常规因素外,我要强调一个很多人,尤其是传统生产上比较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烂棒原因:灭菌后的冷却场所。</font></p>
<p><font color="#000000"> 这一点工厂化生产体系是非常重视的。灭菌后,菌包从锅或灶内拿出,一般情况下料温在70度以上时,袋内空气是从内向外的排气过程,低于70度后,袋内压力小于外界,开始“空气倒灌”。所以灭菌后接种前的冷却场所的洁净程度很重要。如果是在一个没有处理、控制的环境下冷却的话,会有少数的杂菌孢子随空气倒灌进入袋内。发菌阶段,由于数量基数少,表现不出来,但出过1-2茬菇后,菌丝活力下降,就会慢慢表现出来的。如果冷却场所很脏,空气倒灌会直接提高污染率。</font></p>
<p><font color="#000000"> 请叶老师批评指正!</font></p></div>
<div class="invisible" id="reference">文章引用自:<a href="" target="_blank"></a> <font face="Verdana">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17d2e010009dr.html</font></div></div>